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215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5]
《藤野先生》练习
藤野先生
一、填空题
1、《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曾学过与同一出处的课文
是 。
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二、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烂漫(màn) 樱花(yīn) 油光可鉴(jiàn) 绯红(fēi)
B.芦荟(huì) 和蔼(ǎi) 杳无消息(yǎo) 发髻(jí)
C.畸形(qí) 不逊(xùn) 驿站(yì) 瞥见(piē)
D.匿名(nì) 诘责(jié) 教诲(huì) 深恶痛疾(wù)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 )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 )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4.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 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5.下列各项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C.我主张光明正大去做事,而不阳奉阴违地去待人。
D.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
C.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D.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②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③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④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⑤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④②
7、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浏览完整试题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3)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
是 ,理由 。
(5)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 。
(二)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答: 。
(2)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3)(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4)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5)“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
(6)“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 。
(7)(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8)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9)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
答案
一、填空题
《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二、选择题
1、D 2、C 3、(1)B (2)C (3)A 4 、C 5、 D 6、 C 7 、B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1)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失望之情。
(2)既是比喻又是夸张,辛辣地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
(3)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样。
(4) 顶得学生制帽,这个“顶”是动词。
(6)寻求救国真理,
(二)、(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3)“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4)A
(5)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 木, 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6)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
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7)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
许多中国人围观。
(8)“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所以弃医学文。
(9)叙述 议论 (119.1.232.86)
上一篇:
《藤野先生》知识点练习
下一篇:
建工师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必修5期中试卷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藤野先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