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135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5]
山东省平邑县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模块诊断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山东省平邑县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模块诊断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菅广凯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Ⅰ卷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第I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指定答题区域内作答。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寂寥(liáo) 团箕(qí) 漂泊(bó) 百舸争流(gě)
B、尸骸(hái) 莅临(lì) 漫溯(shuò) 垂涎三尺(xián)
C、解剖(pāo) 瘦削(xuē) 租赁(lìn) 博闻强识(zhì)
D、叱咤(zhà) 浸渍(zì) 游说(shuì) 恪守不渝(k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廖廓 班斓 颓圮 书生义气
B、窗扉 褴褛 青苔 天伦之乐
C、喋血 笙萧 黯然 桀骜不训
D、噩梦 箜篌 菲薄 以点代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B、为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对那些涉枪涉爆、殒身不恤的犯罪团伙,一定要发现一个打掉一个,决不姑息。
C、 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就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
D、 幼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寒,丧失了读书的机会,但天资聪颖的他博闻强记,即景吟唱,出口成章,渐渐被乡邻见识和推崇。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5、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这世界上最具灵性的动物,也离不开水的滋润。 ,让人具有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
巍峨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波涛,而汹涌的波涛却摧不折人类精神鼓起的风帆, ,我也看到了人类所具有的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
①水渗入了人的灵魂,合成人血肉之驱
②水在合成人血肉之驱的同时,也渗入了人的灵魂
③在大海的背景下,我听见了海明威崇拜的那位老人的呐喊
④听吧,在大海的背景下海明威崇拜的那位老人在呐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每小题3分,共计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辩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指无固定住地和无户籍的人,或不务正业的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游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游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反抗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浏览完整试题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可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称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则付阙如,要有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节选自陈伯海《中国的传统文化》)
6、以下对“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中“二重性”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以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为中心口号,以佛老思想为外壳。
B、既崇尚佛老思想,又看重生存。
C、一方面追求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一方面又难免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D、打着“逍遥自在、复归自然”的旗号,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生存的东西。
7、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是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8、对第五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异质环境”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都市。 B、封建政权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的都市。
C、 追逐财利与物质欲望的都市。 D、文化比较发达的都市。
三、(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②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与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9、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领兵。
C、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到。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10、下列各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
B、(1)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2)吾其还也
C、(1)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2)乃令秦武阳为副
D、(1)遂成竖子之名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孙膑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1)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4)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5)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6)暮见火举而俱发。
A、(1)(4)(5) B、(2)(4)(6) C、(2)(3)(5) D、(3)(4)(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智胜对手,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
B、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乘胜追击,但终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术思想,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翻译下列课文中的句子。(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2分)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展开余下试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的著名的典故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写什么感情?
15、在横线上填写上名句的上句和下句,(每空1分,共10分)
(1)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4)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
(5)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君子坦荡荡, 。(《论语》)
五、(12分)
16、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4分)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17、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了下面的一些话,请阅读这些文字,然后根据要求答题。(4分)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认为政府的屠杀和反动文人的言论会有两种结果,请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
另种结果是:
18、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4分)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做筹划,不妨就预做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做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挑山的男人
①他原本身体健康,有个美满的家。在他40岁那年,妻子忽然得了重病,尽管他竭尽全力四处举债,仍没能把妻子留住。家徒四壁,欠下一身的债,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连债主进了他家的门,都不忍心开口。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
②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去外面打工。他去好几个矿山背过矿,工钱本来就少得可怜,还常常被拖欠克扣。他又去了河南,在一个小煤矿井下挖煤,才干了两个月,出事了,他的左臂被缆车砸断了,只能无奈截肢。出院后,矿主叫他赶紧走人。少了一条胳膊,他连农活都干不了。他第一次给人跪下,哀求矿主让他留下,说家里两个孩子还指望我的钱交学费,求您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看门扫地也行。矿主只好给了他4000元钱,打发他回家。他把钱小心地分成两半,一半缝在内裤里,另一半装在包里,然后回家,没想到那个包还是给小偷划了。
③好好的人出去,回来却少了一条胳膊,一家人抱头痛哭。那条胳膊换来的2000元钱,他拿去还了债。乡亲们同情他,劝他出去乞讨,他说不行,我已经丢了一条胳膊,不能再出去丢人。
④他独自去了上海。晚上,他就睡在立交桥下,白天也不敢出去乱逛,怕被抓住收容遣送。他胆战心惊,起早贪黑到建筑工地上寻活,可人家总有理由拒绝他。万般无奈,他壮着胆子去了一次残联,残联的人瞟了他一眼,就摇头说你走吧。快一个月了,他依然流落街头,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正是盛夏酷暑,他却浑身冰凉,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那样陌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受到伤害。他想到了死,爬上了高高的立交桥,一阵风把他吹醒,想起孩子,想起了家,他骂自己蠢,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⑤第二天,他遇到一个老乡。老乡说,咱去华山做挑夫,只要肯卖力气,拿钱实在,还自由。他二话没说,跟着老乡去了华山。第一次踏上华山险道,他背了50斤货物,才走了一小半路已经两腿灌铅,喘不过气来。他想歇不敢歇,想退无路可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一脚踏空就要粉身碎骨。他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天黑时才到山顶。
⑥半夜下了山,领到15元报酬,他想,这钱根本不是人赚的,明天赶早回去吧。可是一觉醒来,他又登上了陡峭的山路。从此,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带上馒头和自来水就去领货。挑夫的报酬是按重量计算的,并且根据路途远近、险峻程度有所区别,上北峰要走四个小时,每斤货物的运费是三毛钱;南峰是华山之巅,路途遥远险峻,要走七个小时,每斤四毛钱。只有劳动力价格低于缆车的运输成本,挑夫才有市场,他们根本没有谈价钱的资本。为了多赚点钱,他肩上的重量从50斤渐渐加到了100斤,这几乎是挑战极限。
⑦无法想象,他究竟要流多少汗才能换回一毛钱!可他从不认为赚得少,反而对华山充满了感激,他说是华山帮他还清了债,还供了他的两个孩子上学,让他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暑假来华山看父亲。儿子问他,山路那么高那么陡,你怎么上去的?他笑了,说一步一步往上走,不就上去了吗?儿子执意要体验一下父亲的工作,他说不行,儿子说,我年轻力壮,你能上我就能上。到底拗不过儿子,次日一早,他拿了一个20斤的西瓜,让儿子背着上华山北峰,这条道近且没有南峰那样险峻。四个小时的路程,儿子却走了一整天,天黑时才到北峰,看见父亲,儿子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说:“爸,以后您少背点,要吃好点…… ”
⑧说到这,他忽然哭了。顿了顿,他又自嘲地说,一个大男人哭得跟娘们似的,让你见笑了——哦,我得赶路了。说着他又背起了煤气罐,一只手紧紧抓住铁链,弯腰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艰难地往上爬……
19、第①段中“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0、简析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1、试概括文中“他”的性格特征,并举例说明。(4分)
22、探究:文中刻画了一个华山独臂挑夫的形象,为什么以“挑山的男人”为题?(6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找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却总是找不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在寻找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面对上述提问,相信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我们可能每一天都在寻找。对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并非常珍惜的事物,我们甚至不惜用生命去寻找。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寻找成了一种向往、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
请以“寻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展开余下试题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模块诊断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A箕jī;B溯sù;C剖pōu)
2、B( A、寥,斑 意;C、驯,箫;D、带)
3、D ( A、出离愤怒:愤怒到了极点 B、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褒义词。殒:牺牲;恤:顾惜。 C、“司空见惯”后不能带宾语 。 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4、D( A、“大概”与“左右”重复;B、双起单承;C、前后不对应。)
5、D(①两个分句,逻辑顺序颠倒;④与“我也看到了人类所具有的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不能构成合理衔接。)
二、(每小题3分,共计9分、)
6、C(由第三段内容可知)
7、A(由第二段末句“从中分离出来……”及第四段首句“……脱胎而出”可知不是并列关系)
8、B(信息在第五段)
三、(每题3分共12分)
9、C 10、C 11、D 12、B
文言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世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世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
四、(24分)
13、(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
(2)(我)之所以派遣官兵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3)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4)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秦王就无法接近。
14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15答案
1)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软泥上的青荇, 在康河的柔波里,
3)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4)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大行不顾细谨 小人长戚戚
五、(12分)
16、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答题思路 一般概括为: 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物——有什么特点。而后根据要求进行润色。什么人——哈尔滨一位老人 干什么事——声讨日军罪行 怎么干的——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17、全民族在黑暗统治中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到死亡。
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起来革命,推翻黑暗统治。
18、答案: 621354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19、①这几句话表现出他是一位说话算话、讲诚信、有高度责任心的男人。(2分)②同时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与表现人物埋下伏笔,使行文前后照应。(2分)
20、①这里是文章的尾声,通过“又背起” “手紧紧抓住”“艰难往上爬”的形象描写和“腰背像一张拉满的弓”的比喻,进一步表现了这位挑山的男人为家庭尽责而敢于直面生活的艰辛,勇于同厄运抗争的不屈精神。(3分)②末尾省略号的使用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分)
21、①他勤劳,讲信用,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心,有坚强的生活信念。如他拼命挣钱还债。
②他敢于直面生活的艰辛,有勇于同厄运抗争而维护男人尊严的倔强性格。如他拒绝乞讨,
(3)挑战极限,做华山挑夫。(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举例言之成理即可)
22、①男人意味着一种责任,文中的他非常重视男人的责任与尊严,无论是对待病妻,还是对待债主,还是对待孩子,他都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男人。(2分)
②“挑山”说明他身上担子的沉重。也表现了他不屈与坚强的精神。这个山一般的汉子,扛起的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一个父亲的尊严。(2分)
③文章以“挑山的男人”为题,使人物形象更具典型意义。如果用“华山独臂挑夫”为题,则收不到这种效果。(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审题】
“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找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却总是找不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在寻找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面对上述提问,相信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我们可能每一天都在寻找。对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并非常珍惜的事物,我们甚至不惜用生命去寻找。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寻找成了一种向往、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
以“寻找”为题写作,立意当然有高下之别。你可以“寻
上一篇:
2012年深圳一模《心要在焉》优秀作文点评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平邑”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