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05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4]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2008-2009学年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学校、班级、考试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卷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共120分)
第I卷(共3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稽首∕无稽之谈  妊娠∕寥落星辰  粗糙∕名噪一时 浅薄∕日薄西山
B.妖娆∕不屈不挠  腈纶∕羽扇纶巾  旋涡∕头晕目眩 疱疹∕逾庖而宴
C.载货∕载歌载舞  模式∕装模作样  谂知∕审时度势 呼吁∕长吁短叹
D.镌刻∕扶老携幼  懊丧∕奥妙无穷  假期∕狐假虎威 墙垣∕亘古未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安然无恙 陶治 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B.哀声叹气 俨然 六神不安 绰约
C 战战兢兢 自出机杼 或棹孤舟 萦纡 D.诚皇诚恐 尴尬 茕茕孑立 梵文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许多人或许没见过这两位在语言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电影配音演员,但一提起他们配音或朗诵的精彩片断,不少人至今耳熟能详。
B.目前美国还准备往伊拉克增兵,但小布什认为:向巴格达增兵不会旗开得胜,不会在“几周内见效”,至少要等“ 数月时间”。
C.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船只等障碍物。7 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真是无所不至。
D.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可谓细致周全,但是,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熟视无睹,肯定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 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决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许多同事、工友都纷纷议论她的“壮举”,一时间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次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浏览完整试题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古诗文阅读(9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宁成者,穰人也。以郎谒者事景帝。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滑贼任威。稍迁至济南都尉,而郅都为守。始前数尉皆步入府,因吏谒守如县令,其畏郅都如此。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都素闻其声,于是善遇,与结欢。久之,郅都死,后 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外戚多毁成之短,抵罪髡钳。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极刑,自以为不复收,于是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称曰:“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万万,安可比人乎!”乃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数年,会赦。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于郡守。
周阳由者,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阳,故因姓周阳氏。由以宗家任为郎,事孝文及景帝。景帝时,由为郡守。武帝即位,吏治尚循谨甚,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所居郡,必夷其豪。为守,视都尉如令。为都尉,必陵太守,夺之治……由后为河东都尉,时与其守申屠公争权,相告言罪。申屠公抵罪,义不受刑,自杀,而由弃市。
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类成、由等矣。
赵禹者,台人。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①,然文深②,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③,吏传得相监司。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无害:无比,没有人比得上。②文深:指通晓法律,但用法深险苛刻。③见知:即“见知法”。官吏明知他人犯罪,却不揭露检举,则此官吏与罪人同罪。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 陵:欺负 。
B.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 长短:指官吏的长处和短处。
C.事益多,民巧法 巧法:用巧诈的手段对待法律。
D. 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 用:因为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因吏谒守如县令 ②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B.①由以宗家任为郎 ②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C.①久之,郅都死 ②顷之,家居数岁
D.①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宁成是酷吏,他的治理手段都仿效郅都,但是他的廉洁不如郅都。汉武帝时,宁成做内史。外戚们多诽谤宁成的缺点,和当时的九卿犯法一样,他被依法判处剃发和以铁缚脖子的刑罚。
B.周阳由,他的父亲以淮南王舅父的身份被封为周阳侯,所以姓周阳。周阳由在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中,是最暴虐残酷、骄傲放纵的人。他在哪个郡当官,就一定要消灭那个郡的豪门。
C.赵禹因为廉洁升为令史,侍奉周亚夫。周亚夫认为他执法严苛,并不重用他。后来他和张汤共同制定“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
D.纵观全文,宁成、周阳由、赵禹都是汉朝的官吏,他们之所以受到重用,不断升迁,是因为当时皇帝喜用酷吏,打击豪强。汉朝法律严酷,对抑制豪强起了一定作用。
第II卷(40分)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①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题(8分)
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诗后问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该诗首联用了怎样的方法起句,表达了几层意思?(3分)
答:
13.该诗有两句写景抒情的句子,请对该两句所写的景与所抒的情加以详细阐释。(3分)
答:
14.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分)
答:
15.补写下列名句(5分)
(1) ,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明月松间照,            。 (王维《山居秋暝)
(3)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
(4)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5)        ,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燕歌行》)
五、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6.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4分)
答:
17.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
18.(5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3分)
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乙、实用类文本
教授当年风度 沈兼士
沈兼士进入课堂的样子,在学生笔下写来,油然而有种仪式感:他穿一件蓝布大褂,黑色直贡呢千层底便鞋,右臂夹着一个皮包,一身朴质而又文雅之气,穿过正襟危坐的学生的目光。
周祖谟回忆老师,“身材既高,风神潇洒”。迎面走来的沈先生,被人形容为“礼貌伟岸,而举步轻微,行时道履飘逸,摇曳生姿,高迈神采,左右流转”。难怪这位先生,在学生中间留下的多半是“风流”、“儒雅”一类评价。
沈氏讲课,往往陶醉其中,闭上眼睛直讲到下课,这才睁开眼睛出去。每讲到一处学生表示不解时,他常意外地问:“你们不懂?”言下大为不满。而事实上,他讲的内容,即使是读过文字学、音韵学,甚至连《说文解字》也研究过的学生,也常闻所未闻。


展开余下试题在讲席上,这位潇洒先生留下的印象,通常是态度平易,偶尔还会插科打诨,幽默感十足。但这种幽默和善也有例外。在北大教书时,一次,他正讲得高兴,学校抽查人数的校工走进来,用点名册来点名。当时的北大号召“自由研究”,不愿听本课的,也可以随便自己回去研究,教师往往不喜欢点名。因此,当那人把礼帽放在附近桌子上时,沈兼士马上把他的帽子摔到地上,大声说:“这是放帽子的地方?这是放东西的地方?”
和善的沈老师很少当面开口夸奖学生。一名当年学生回忆,沈兼士教文字学,整整一个学期,几乎没说过什么好话,总是怪他们书读得少,学问浅。以至有一天,当这班学生听说,苛刻的沈先生其实常常在教员室休息时表扬他们,都不肯相信是真的。 时日久了,大家也就了解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作风——尽管平日不言,但每次考试后,他总要把成绩最好学生的名字,挂在嘴边,和其他教授谈起来,也总是一遍遍提起。
等到毕业时,学生略有些成就的,做老师的倒也并不吝惜勉励之辞。在学生柳存仁看来,北大的教授向来不惜推崇学生们独到的成绩,已是一种传统。他记得,沈兼士当时,口里屡屡提及大四学生周祖谟对于文字声韵的精研。这种教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今天已不常见”。 “当年北大的那些教授对于学生是很看得起的,对有才华的学生,更是备加爱护。”这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悦”,在老北大诸多传统中,尤让人称道。
日军占领北京后,沈兼士生活窘迫。他爱吃甜食点心,却无钱购买,于是把面擀成薄片,切成小条,加糖用油炸代替,成为一帮师友们聚会“少慰愁思”的食物。窘迫如此,他也并未停止接济学生,甚至参加秘密组织地下社团,出资聘请不肯为日军做事的教授,并帮助流亡的青年。当时,他的好友周作人接受日本人任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昔日红楼,变成拘捕抗日分子的特务机关。时人回忆,沈兼士每提及此事,总是“以手指按桌上,一字一顿,语气渐重”,对学生的心疼,溢于言表。这名被学生认为“坦白、刚直、厚道、热情”的先生,常生动地活在他们的回忆里。他家境并不宽裕,甚至每搬一次家,都不得不出售部分藏书以补贴租金。
学生们记得视书如命的老先生卖书时那副可怜样儿。一个下午,老先生在藏书的小屋找书出售,他一边念书名,家人一边在外记下出售清单。有时候,一个书名说出来,过了会儿,又舍不得,再说勾掉。结果,最后一看,舍得卖的书,值不了几个钱,又只好把勾掉的书名再一个个写上。
20.不能表现沈先生“坦白、厚道、刚直、热情”的一项是 ( ) (3分)
A.在教书时,沈先生认为点名查人的做法违背了北大“自由”的精神,摔掉教工的帽子。
B.沈先生搬家,他为抵押房租,不得不卖些书,列名单时,总是考虑再三。
C.日军占领北京后,他生活窘迫,但一直救济学生,并帮助流亡青年。
D.他参加秘密组织地下社团,出资聘请不肯为日军做事的教授。
21.沈兼士在教学方面有哪些特点?他的哪些做法体现这些特点? (6分)

22.文章题目为“教授当年风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沈兼士有怎样的风度?(6分)

六.语言运用:(4分)
23.选做下列两题中任一题:
(1).2008年10月26日,全国中小学生冬季长跑开跑了。今年是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第二年。相对第一年活动,今年冬季长跑总里程以60公里为基数,象征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今年还对中小学生每次的长跑距离提出了明确的标准。
①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这次冬季长跑活动确立主题(10字以内);
②为这次冬季长跑活动撰写一句口号(20字以内);
③人们认为该长跑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较好。请为此写出两点理由。(6分)
主题:
口号:
赞成理由:① ②
(2)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在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七、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痕 迹 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你的生命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你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可爱的事业和脚印,
让你的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请以“痕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试卷答卷纸

第I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第II卷 阅读与应用(40分)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四.诗歌鉴赏题(8分)
12、


13、


14、



15、补写名句
(1) (2)
(3) (4)
(5)
五、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5分)
甲文: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