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236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6]
隆回二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
隆回二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
时量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chán) 葭苇(jiā) 砉然(huā) 田夫(fū)
B.潦缩(lǎo) 肯綮(qìng) 麾下(huī) 媵嫱(yìng)
C.瞋目(chēn) 杳然(yǎo) 矍然(qú) 妍丽(yán)
D.椽子(chuán) 著帽(zhuó) 仓庾(yú) 鼎铛(dā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人才荟萃 力能扛鼎 碎琼乱玉 休赁地说
B.怡然自得 兵慌马乱 格物致知 哀声叹气
C.日薄西山 宠命优渥 迤逦而行 交头结耳
D.晨光熹微 得鱼忘筌 鹤汀凫渚 舸舰弥津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2011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B.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
C.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
D.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后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
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是一个由表意符号组成的世界,非常容易在不同系统中传播。__ 。 , , , , 。
①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样两个过程中形成的
②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而历时性演进的过程
③但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存在
④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而共时性交融的过程
⑤它体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⑥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
A.⑤⑥①②④③ B.⑤③⑥④②① C.③⑤⑥②④① D.③⑥①⑤④②
二.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浏览完整试题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
要死你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人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文言文阅读(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省:探望。
B. 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
C.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通“叩”,询问。
D. 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话。
10.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久居,祸且及汝 若属皆且为所虏


展开余下试题C. 夺其物,故仇我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 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遽扑之,入石穴中
11.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于:介词,到……(某地)
B. 故尝与(之)过宋将军 之:代词,他,指代大铁椎。
C. 吾始闻汝名,以(之)为豪 之:代词,你,指宋将军。
D. 客不得已,与(之)偕行 之:代词,他,指宋将军。
12.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勇的表现
手法。
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13.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B.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C.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D.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14.把《大铁椎传》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3分)

②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4分)

③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7分)
1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①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②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释:①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②芝:灵芝。
①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3分)
②诗中“风”“松”“云”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16.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0分,每空1分)
①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吴楚东南坼, 。
④女娲炼石补天处, 。
⑤开琼筵以坐花, 。
⑥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⑦ ,洞庭波兮木叶下。
⑧垆边人似月, 。
⑨ ,两朝开济老臣心。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展开余下试题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人教课标版《语文读本④》,有删改)
17.选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5分)
18.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5分)
19.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6分)
20.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8分)

六、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也带来了烦恼。心灵时常被搓揉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21.请以“让心灵在 中憩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800,不得抄袭和套作
隆回二中2012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参考答案
1.B(A田夫fǔ,C矍然jué,D鼎铛chēng)
2.D(A赁--恁;B慌--荒 哀--唉;C 结―接)
3.D(A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心疾首”。B“指日可待”:不久就可以实现。重在“实现”,而不是“出现”,侧重指希望发生的事。 C对象错误,“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D“如出一辙”,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4.A (B、搭配不当,“协调”改“加大”;C、宾语残缺:“出现了……的新型欺诈”后加“手法”。D、词序不当先“挖掘”后“研究”)。
5.C
6.D(以偏概全,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7.A(理解错误,“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8.D(无中生有,“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文中无处体现)
9.D(啖:吃。)
10. A(A.以:介词,用。/ 连词,因为。B.且:副词,将要。C.代词,他的。D.代词,它)
11. B(之:代词,他,指陈子灿)
12.C(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是侧面衬托大铁椎。不能说宋将军是胆小鬼)
13.B
14.①我多次打死响马贼,夺取了他们劫来的财物,所以他们认为我是他们的仇人。
②宋将军本来自以为了不起 ,但想看看客人的本事,于是极力请求。
③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文言文段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翻译见《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师用书》
15. ①隐者居住在香风不动、松花自落、白云缭绕的环境中,非常清静、幽寂,恍如仙境。②点明隐者所居之处的环境,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传达出诗人对其仰慕与寻而不遇的
怅惘之情。
16.见课文
17.内容上:林语堂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形成对比,引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的挣扎和超越”张本。
18.这是相对于“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而言的,作者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真正的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可大有可为”即他还有足够的的生命书写好的诗篇,有足够的时间留下美好名文,事实也证明如此,作者认为,与那些太晚觉悟而无所作为的人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19.运用比喻和排比,将成熟喻为“光辉”和“音响”,生动形象的展示出苏东坡成熟的内涵;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脱后的大气,为下文点明苏东坡“文化突围”的内容蓄势。
20.①苏东坡被贬黄州经历了凄苦生活,这“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在黄州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文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磨难让他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人。
②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亦如苏东坡,往往经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美名。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的美文都需作者经历凄苦的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 (220.170.195.24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隆回二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