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35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55]
高2012级高考模拟试题(二)
高2012级高考模拟试题(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簇拥/箭镞 叨念/叨扰 帷幔/伪装 信笺 /流水浅浅
B.劲爆/痉挛 挨次/挨整 阿訇/阿斗 溃脓/溃不成军
C.绯闻/斐然 鸡肫/囤积 神祇/扺掌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D.旋绕/旋风 煞尾/煞白 脐橙/菜畦 权势煊赫/气势烜赫
1.C (A.“信笺/流水浅浅”读音相同,均读jiān;B.“劲爆/痉挛”读音相同,均读jìng,“阿訇/阿斗”读音相同,均读ā;D.“脐橙/菜畦”读音相同,均读q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毁 票贩子 奉为圭臬 山清水秀
B.欠收 一柱香 震耳欲聋 流连忘返
C.协从 黄梁梦 各自为阵 戴罪立功
D.驰誉 座右铭 老生长谈 张惶失措
2.A(B.欠收—歉收 一柱香—一炷香 C.协从—胁从 黄梁梦—黄粱梦 阵—政 D.长谈—常谈 张惶— 张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关领导日前表示,北京要让各功能区更加名副其实,比如中关村就不再新增普通商业项目,而要凸显其以科技为中心的定位。
B.身处当今世界,在快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基础上,适当加强武装力量,应是捍卫自身利益的不二法门。
C.面对强震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有条不紊,并非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其在不断经受天灾的历程中代代积累而成的品质。
D.加强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味地包办代替甚至无所不至,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3.D(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名副其实”指名称、名声与实际相符合。B项“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C项“有条不紊”指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D项“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了(指坏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你看, ,如绿透了的海, ,那是阳光爱意下差涩的点缀。雾霭溶溶的、柔柔的。苇穗已在拔节, ,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芦苇荡里, 、 、 ,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 ②新穗抹了浅浅的绿
③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 ④红的敷抹
⑤黄的点染 ⑥绿的底色
A.①②③⑥⑤④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②⑥④⑤ D.②③①⑥⑤④
4.C(语段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描述芦苇荡的。“无边……荡荡”与下文“如绿透了的海”构成比喻句,是描述“整体”,故第一处选①; “淡淡的亮色”与“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相衔接,因而第二处选③;“新穗”与上文“苇穗拔节”及下文“待开待展的高粱穗” 相衔接,所以第三处选②;“底色”“敷抹”“点染”是画画的先后顺序,因此第四、五、六处依次选⑥④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题。
将草炼成油
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浏览完整试题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biomass,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现在,量子化学计算模型之类的强大工具的引入,使化学工程师能够在原子水平控制反映进程。目前科学家将研究重心集中在如何快速将这种微观尺度的控制级别提升到炼制厂这样的工业水平。尽管此领域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示范工厂已经开始运行,第一个商业化生物燃料炼制厂预计在2011年建成。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选自《环球可续》2009年第8期,有删改)
5.下列关于“生物燃料”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使用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生物燃料,能够缓解对石油的过分依赖。
B.第一代生物燃料的技术简单可行,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耕地而并非长远之计。
C.第二代生物燃料以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为原料,耕作成本低、量大。
D.灌木柳树不仅可以作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原料,在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净化土壤。
5.C 以偏概全。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只是第二代生物燃料众多的原料中的一种。
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到来”的是( )
A.纤维素生物燃料具有很多优点,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B.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边际土地上生长,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C.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的生物燃料已经超过了全球每年的原油消耗量。
D.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用微观尺度的控制级别来建设商业化的生物燃料炼制厂。
6.C 混淆未然与已然。原文中说的是“能够转化”,并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前进的步伐不会因为过分依赖石油而停滞不前,寻找新能源(如草油)是大势所趋。
B.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虽然简单可行,但是耕地的有限会使之影响全球粮食供给。
C.木材废料、农业废弃物和“能源作物”都能转化为草油,使第二代生物燃料比第一代更具优势。
D.生物燃料炼制的示范工厂已经开始运行,等到商业化炼制厂建成以后,石油就将退出能源舞台。
7.D 主观臆测。文中没有说“草油时代”到来,石油就没有能源价值。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学 校(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 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
也。乃论者目之为衰 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释】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闾阎之细 闾阎:民间 B.则群擿以为非 擿:指摘
C.不隐豪强 隐:隐蔽 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咎:责备
8.C【隐:避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展开余下试题A.学校,所以养士也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B.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 于其 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 今君乃亡赵走燕
9.D【解析】A,前者表判断语气;后者表肯定语气。B,前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后者代词,它。C,前者承接连词,那么;后者转折连词,却。D, 居然,竟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提出了近似议会政治的设想,其“学校”的性质可以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大致相同。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事例的目的,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10.B。【解析】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5分)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以下”“一”各1分,整体1分)
(2)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5分)
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
【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在壁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揄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 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其实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管,从而破坏了学校所致,怎么反而责怪学校中人呢!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一(2)题。(8分)
(甲)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乙)寒食(唐)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3分)
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 “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找准2字各1分,分析1分)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5分)
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1分)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2分)。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2分)
13. 按要求将名篇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两组任选一组)(5分)
(1)月光如流水一般,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 。(朱自清《荷塘月色》)
陈王昔时宴平乐, 。主人何为言少钱, 。(李白《将进酒》)
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蓬门今始为君开。 ,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3.(1)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斗酒十千恣欢谑/径须沽取对君酌/芙蓉泣露香兰笑(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花径不曾缘客扫/盘飧市远无兼味/别有幽愁暗恨生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那一缕清香(赵玉明)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
走在路上,闻到一股清香。这是从一种我叫不出名的树上那寸许长的如韭菜叶般宽窄的白色花瓣散发出来的芬芳。我喜欢这种清香,熟悉这种清香。有人说它是白玉兰,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我见过长在树上的白玉兰。那是只有在初春才开花的,开花时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树枝上缀满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圣洁仙子,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淡然而又优雅地伫立着。
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
我不知道今天闻到的这种在雨中飘香的花叫什么名字。但在茉莉花开的季节,花农把茉莉花摘下,用线串成一串一串的,也把那种叫不出名的花摘下两朵与茉莉花一起串成项链。然后,把这些项链挂在竹竿上沿街叫卖。试想,这两种花搭配在一起,洁白,美丽,芬芳,怎能不讨女孩子的喜欢?很多女孩子一买下,就立即戴在脖子上,也有司机买来挂在汽车内的后视镜上。


展开余下试题在故乡时,我偏爱白色的金银花、栀子花和槐花。那时,我曾种过一盆藤状的金银花。冬天种下金银花的光秃秃的根和藤蔓,春天就发芽了,而且长得很快。我开始把藤蔓搭在一米高的栏杆上,等藤蔓长长后又把它挂在屋檐下的晒衣架上,这株绿色的生命就成了立体的花架。就这样,随着藤蔓的延伸,花在整个走廊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微风中,那种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觉得这是个奇迹,因为他一直认为金银花多生长在野外,是不宜盆栽的,没想到它居然长得如此茂盛,开得如此灿烂,香得如此芬芳。
最有趣的还是小时候与小伙伴“偷”栀子花。端午节前后,是栀子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我们村有两户人家栽种栀子花,有一家就在我家后院。我站在我家的院子里,眯起眼睛透过院墙的缝隙,会看到满树洁白如雪的栀子花,大朵大朵的,馋得我垂涎三尺。那家的主人并不大方,她宁可让那些花在芬芳后慢慢变黄枯萎也不肯送人。我与小伙伴便趁主人不在家,我放哨,她去摘,摘花时的紧张和摘到花后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故乡有很多槐花。早春二月,槐树未长叶就已经先开花了。纯白的槐花一串串挂满每一根树枝,整个村庄都被这槐花的清香笼罩着。离村庄不远的铁路两旁也全是槐树,远远望去,简直就像两堵永远也无法交汇的望不到尽头的白色花墙,还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村里众多的槐树,每年都引来不少放蜂人,每到花期,他们早早就开着卡车,运来装满蜜蜂的箱子,搭起布帐篷安营扎寨,放蜂,酿蜜。这些小小的槐花,奉献给人们的,是清香和甜蜜。
怀着对这些花的眷恋,在福州我也曾买过一盆栀子花。我把它放在阳台上,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花蕾一天一天地丰满,颜色由青变绿,花蕾的末端慢慢由绿泛白,花瓣绽开后,花朵洁白如玉,淡雅芬芳,让我久久不肯离开。可是好景不长,我买的这盆栀子花,第一朵花蕾吐蕊后就变黄枯萎,我正满心欢喜期待着第二朵花的盛开,没想它却从顶端的嫩叶处开始枯萎,后来整棵树的叶子全枯了。我希望它再发新芽,再长新枝,奇迹最终没有出现。我折断枝干,看不到一点汁液。一棵长得如此茂盛的花树怎么会死了呢?我把枯枝连根拔起才发现,原来,花泥下被花农偷工减料埋了一团团的塑料泡沫!
看着这些白色的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海棠、艳丽妩媚的芍药,虽然更加浓艳却淡而无味,而我钟爱的金银花、栀子花、槐花、茉莉花以及那不知名的白花,都只是洁白如玉、不饰粉黛,却芬芳袭人?
一位花农道出其中的奥秘: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和快乐。他还说:“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这些美丽的精灵,你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那一缕清香……
(有删改)
14.“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1分);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对玉兰花的描写,引出下文对金银花等花的联想及回忆(1分);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1分),表达喜爱之情(1分)。(从形式、内容和情感三方面作答。)
15.请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第九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写花?请简要分析。(3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浓艳却淡而无味的牡丹、海棠、芍药同金银花、栀子花、槐花、茉莉花以及不知名的白花进行对比(1分),突出后者洁白却芬芳的特点(1分),充分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3分。手法及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情感1分。)
(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分)
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和快乐。
【人也像花一样,越不去争名逐利(1分),越会有纯洁质朴的美好品质,也越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1分)。(2分。大意对即可。)】
16.文章的标题是“那一缕清香”,而文中却写了不少花的香,这是为什么?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那一缕花香”,有两层意思,一指花的自然香气(1分),二指象那些洁白而芬芳的花那样质朴美好的品质(1分)。②作者写了不少花的香,是因为这些花都有共同的特点——洁白而芬芳,这样写使花的整体形象更丰满,特点更突出,主题更鲜明。(2分。说明:4个采分点每答出一个给1分,给满2分为止。)③“那一缕清香”是全文的线索,将对许多洁白芬芳的花的联想与回忆连缀成文(1分),使文章形散神聚(1分)。
17.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6分)
① 运用比喻手法,将花比喻为精灵( 1分),生动表达了喜爱之情(1分);② 使用第二人称( 1分),将花当作有生命的对象,便于抒情(或使感情的表达更充沛)(1分);③ 总结全文,暗点主题,含蓄蕴藉(3个采分点,每个1分,给满2分即止)。
六、(15分)
18.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
①追求和保持体态优雅要讲究方法,②重要的是要选择科学的营养。下面的方法值得借鉴,进食的时间应尽量拉长,③每道菜要有很大的间歇,④这样可以避免不过量进食。因为当体内血液中的糖减少时,人就会觉得饿。如果先吃一块小食品充饥,然后休息15至20分钟,⑤这期间血液中的糖就会减少,饥饿感就会减轻。⑥较科学的进食法就这么简单,这也是有的人的体态优雅的结果所在。
18.(5分)②(成分残缺)改为“科学的营养法”;③(表意不明)改为“各道菜之间”;④(不合逻辑)删掉“不”;⑤(不合逻辑)“减少”改为“增加”;⑥(不合逻辑)改为“优雅的原因所在”。
19.阅读下列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大量新词与社会大变革相伴生”的原因。(每空不超过5个字)(6分)
语汇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因,历史的大变革时期,都是新词语出现的高峰期。为什么大量的新词会与社会的大变革相伴生?这需要细细辨析:先秦时多种学说争鸣,各派思想在相互辩难中促成了大量新概念、新词语的产生;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五四”前后,西方文化思想、科学技术大量引进,新的政治、科技词语大量涌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尤为活跃,催生了大量新词语,如“知识经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等等。这些现象与物理学上各种微粒碰撞产生新微粒相似。
新词与社会大变革相伴生的原因: 、 、 、
19.(4分)百家争鸣、佛教传人、西化引进、改革催生(提供的文字要求在题千里,中心围绕“原因”;确定的信息在文段的“辨析”后面,关键词是“各派思想学说”、“辩难”、“佛教文化传人”、“外来文化(思想)(科技)”、“引进”、“改革开放”、“催生”,然后用主谓短语的形式里现出“原因”的意思即可,每空不超过5个字。)
20.某市交警大队当街悬挂—条警示语:“超载会翻车,翻车会死人,坚决不坐超载车”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市民反映该警示语用吓人的语言,有点过分了,看到之后心里堵得慌。
请围绕这条警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高2012级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