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45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7]
绥中一高中2011-2012(下)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
绥中一高中2011-2012(下)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华人姓氏有奥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4100个姓氏的大量数据绘制出100张大姓分布图。研究发现:这些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其间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在遗传学上,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同一姓氏的人群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换言之,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出现了8万多个姓,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弄清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他说:“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后,他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从中可直观地了解到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感觉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查阅《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这二者竟然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袁教授当然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相似,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其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是否和几千年来的人群活动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作疾病,我们5000年中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的,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就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的路线一样,”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现在没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来找出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还在深入。他认为,对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医药学领域现在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浏览完整试题(摘自《北京科技报》2011年12月7日期,有删节)
1.下列对“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氏项目组绘制的100张大姓分布图与早先的《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存在某种关联性。
B.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而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又不大。
C.不只是一两张姓氏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的分布图相似,说明很多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但目前我们却不清楚造成这种关联的原因。
D.5000年中Y染色体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也随之迁移,它们的突变,导致了疾病在中国的同一姓氏之间遗传。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日本的姓氏是明治维新后一次性出现的,且多数以地名命名,他们的姓氏与遗传就没有联系。
B.中国姓氏是祖先留给后代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
C.袁氏项目组运用候鸟迁徙路线的研究方式,研究疾病的分布与姓氏分布的关系。
D.姓氏分布和《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的重叠,说明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都存在一种重叠现象。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无迁移。
B.山东是糖尿病的高发区,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最高,这就意味着姓孔会生糖尿病。
C.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D.以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为载体来研究中国人的疾病分布规律,不仅为研究疾病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使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成为一种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初名瑗,字子玉,读《后汉书•张纲传》,慕而改之。周齐王宪引为参军。宣帝将害宪,召僚属证成其罪,纲誓之以死,终无挠辞。及宪遇害,露车载尸而出,故吏皆散,唯纲抚棺号恸,躬自埋瘗,哭拜而去。
隋开皇末,为太子洗马。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自请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纲以为不可,趋而出。及勇废黜,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无敢对者。纲对曰:“今日之事,乃陛下之过也。勇器非上品,若得贤明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奈何以弦歌鹰犬之才侍侧?乃陛下训导不足,岂太子之罪耶!”辞气凛然,左右皆为之失色。帝奇其对,擢拜尚书右丞。
高祖践祚,拜礼部尚书。时高祖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纲上疏曰:“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基。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高祖不纳。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怒曰:“卿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 慨,有不可夺之志.
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之立碑。
(节选自《唐书•李纲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齐王宪引为参军 引:邀请
B. 纲以为不可,趋而出 趋:快步走,跑
C. 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 让:责备
D. 卿羞朕尚书邪 羞:羞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纲“忠义敢谏”的一组是: ( )
①抚棺号恸,躬自埋瘗 ②今日之事,乃陛下之过也
③文帝召东宫官属切让之,无敢对者 ④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
⑤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⑥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A. 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①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纲年少时候就刚正并且很有志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忠义之士,因为仰慕东汉人张纲的品节,而把自己的姓名由李瑗改成李纲。
B. 宣帝准备杀齐王,召集齐王的属官以诬陷来佐证齐王的罪行,李纲誓死不屈从。
C. 对皇太子杨勇被废黜一事,李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祖训导不足,并非太子的罪过。
D. 因不满太子所为,李纲多次进言劝说,太子不接受。无奈之下,李纲只好辞官归乡,但并未获准。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8---9题(11分)
秋兴二首(其二)
彭秋宇
西风卷地送凄凉,目断归帆①落日黄。雁过江天云漠漠,龙②游沧海水茫茫。
故人入梦三更月,近事惊心两鬓霜。试把浊醪③浇磊磈④,尊中犹带芷兰⑤香
【注释】彭秋宇,南宋末人,生平事迹不详。此诗大概于南宋灭亡时作于东海边上。①归帆,诗人有朋友随小朝廷转战闽粤。②龙,喻君主,时宋帝流亡海上。③醪,酒。④磊磈,即块磊,喻心中不平之气。⑤芷兰,芳草,语出《离骚》,以芳草喻忠贤。
8、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前两联进行赏析。(5分)
答:
9、此诗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彭秋宇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句名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枯松倒挂倚绝壁。


展开余下试题(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余显斌
一场灾难毫无预兆地降临,灾难过后,小镇一片狼藉。
在灾难中,他受了重伤,却幸运地活了下来。
下雨了。开始是一点、两点,接着是一片,瓢泼一般落下,笼罩了整个小镇。
雨,浇醒了他。
他动了动身体,感觉到自己简直是在炼狱中,浑身火辣辣的疼,左腿和左胳膊仿佛已不听使唤了,但疼痛却顽强地保留下来,通过神经传遍全身每一寸肌肉,稍一动,疼痛直往心里钻,扯得他直吸气。背上,雨淋下,如针刺在伤口上,他浑身肌肉直颤。
他艰难地翻过身,仰面朝天,张大嘴,接着雨水。
雨水的滋润,让他头脑清醒,可痛苦也更加尖锐了,魔鬼一般顽强地缠绕着他。
他喊一声:“有人吗?”声音发出,却蚊子一般。
又一次,慢慢地,他走入无边的黑暗中。
再醒来,太阳烤在身上,火一样蜇人,是夏天的上午。他感觉到,自己快死了,如果没人来救,自己可能活不过今天了。
伤口已化脓,一跳一跳的痛,最关键的是肚子饿得难受。
他不知道自己熬过了几天,但他确定,自己大概熬不过今天了。
他躺在地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死神幸福地降临。
突然,一声轻轻的呻吟,炸雷一样在他耳边响起。还有人活着,在呻吟呢。一瞬间,他感到自己有了一点力气,勉强支撑着自己翻过身,抬起头。
离他不远处,一个躺着的身子在蠕动着。显然那人还活着.
他想,自己应当爬过去,赶快救起那个人,或许那人还有希望。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着,慢慢地撑起左胳膊和左腿,借着它们的 伸缩,向前移动着。
他们相隔不远,大概十来步的距离,可是,却花费了他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腿脚每伸缩一下,肌肉的拉扯都会触发一场铺天盖地的疼痛。
汗和血,沿着他移动的地方流淌。
到了,终于到了那个人身边,他慢慢检查起那人,那人的伤势很重,下身几乎从膝盖以下已断,胳膊也断了一条,骨头都露了出来。
那人已陷入昏迷中,灰白的嘴唇也干得裂开,不停地动着,梦幻一般地呓语:“水……水……”
他知道,这会儿要想救活这个人,唯一的方法,是赶紧弄来水,否则,不说别的,渴,也会把那人渴死。
他焦虑地四下望望,确定着他们所在的位置。慢慢地,他的脸上露出了喜色,他想起来了,离这儿不远处,有一个水塘.
慢慢地,他又带着铺天盖地的疼痛,还有汗水和血水,向水塘边移去。到了塘边,他俯下头,狠狠地喝了一肚子水,可准备装水时,才想起,根本没什么可装。
想想,他一咬牙,艰难地抬起身,脱下上衣,放进水塘中,吸饱了水,拿着放在肩头,又一寸一寸向回移。手,磨在乱石地上,血肉模糊。
到了那人身边,衣裳里的水份已蒸发得差不多了。他只有把湿衣服放在那人嘴里,滋润着他的嘴唇。
一次一次,那人在水的滋润下,慢慢张开了眼,向他艰难地一笑。
那一刻,他流泪了,一种幸福感袭上心头。他想,他要坚持下来,如果自己死了,那人也活不了。这是一种责任,责无旁贷。
他暗下决心,又一寸寸移动着,用衣服运水,一趟又一趟。
两天后,救援人员赶到,发现小镇只有两个人活着:一个是他,一个是那个人。而且,他的伤比那个人的更重,背后一道长长的口子,几乎要了他的命。
他本来是活不下来的,可他却创造了奇迹,活了下来。
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他清楚,当时,他忍受着痛苦,还有饥饿,坚持下来,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他不能死,旁边,还有一个生命依靠他。
(选自《北方文学》2010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文中反复写主人公行动的艰难,表现了他的伤势严重,进而突出他拼命救人的顽强精神,塑造主人公英雄形象,表现人间大爱情怀。
B.之所以主人公能够救助另一个伤者,是因为主人公的伤势较轻,才具有救人的条件;否则即使他有救人的想法,也难以实现。
C.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人类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团结互助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支撑,两个伤者不可能顽强地活下去,创造生命的奇迹。
D.小说结尾画龙点睛,然而又不是作者直接出面进行议论,而是运用心理揭示的方法巧妙地点出了文章主题,使读者阅读至此,豁然开朗。
E.这篇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意义深刻,它揭示了一个道理:灾难是人生的机会,善良是生命的源泉,责任是生命的动力。
(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6分)
(3)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的人物性格。(6分)
(4)这篇小说以“水”为标题,但主要情节是围绕救人展开的,如果以“救”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寅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徐梅 易洁
1916年,马寅初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时年34岁。他先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职,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经济系任教。
1920年起,他一边创办新式商科学校,一边陆续在上海、北京的学校和金融机构发表演讲,普及经济常识、吁请整顿币制。1927年,45岁的他辞教入仕,抱着“为国牺牲”、“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加入了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官越做越大,最初秉持的信仰却越来越虚空动摇,寄望税制改革、再造中国经济的他最终发现,政府“不能办富人税,只能在穷人身上着想”;“三民主义”是虚、权贵资本是实;“此种丧心病狂之事,在昔日满清政府及军阀所不敢为者,而今已现于青天白日之下,诚可谓每况愈下,令人为之痛哭也!”
“今旧道德已渐失其势力,欲打破人民升官发财之思想,非用武力可能奏效。应将新旧两教育互为表里,10年教育之后,或有希望。”他重返文教阵地,先后在杭州财务学校、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很多人赞叹祖父在1958至1960年间的表现,其实这既不是他第一次因言获罪,也不是他第一次知难而进。”
马思泽指的是1939年。那时,国民党的达官显贵们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在《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上接连发表《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为我国财政与金融唯一的出路》等檄文,并公开发表“我对于抗战的透视”、“我们要发国难财的人拿出钱收回膨胀的纸币”等演讲,矛头直指“蒋委员长”。
“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我看他只能算是个家族英雄,因为他庇护的只是他的亲戚家族。他们用租税、公债和通货膨胀三种方法,刮尽了天下的民脂民膏,甚至连他们子子孙孙的棺材钱都捞足了,哪里还管老百姓的死活!”
他把儿女带到演讲现场,对着人群中的特务说:“我马某人愿效谭嗣同先生,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自横刀向天笑!为了抗战,英勇的数十万将士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文人在后方无所贡献,也应当不惜死于后方,把应该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如果我惨遭毒手,也让他们(妻子儿女)知道我是怎么死的,从而把我今天讲的话,当作赠给他们的一笔遗产!”
1940年12月,马寅初被逮捕,国民党中央社发稿称“立法委员马寅初,奉命派赴前方研究战区经济”,实际上他已被押进贵州息烽看守所。次年8月,他被转押至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8月回到重庆,被软禁在歌乐山家中。


展开余下试题经周恩来等人在国民参政会上的强烈呼吁,1944年12月,62岁的马寅初终得自由,当月月底他在重庆工商界“星期五聚餐会”上第一次公开露面。数年监禁丝毫未能折损他的刚正公义,他作了题为《中国工业化与民主是不可分割的》的演讲,这位声名远播的经济学家、资深国民党员亮出了自己最新的政治主张,“今日中国之最大事业,要先走上民主的路而后方可解决经济问题。若反其道而行走,就是舍本逐末”。
其后数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党外盟友,以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观察开启民智,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发表《中国为什么穷》、《今日我国经济的总检讨》、《有黄金美钞的不要卖出来》、《我们应该怪什么》等演讲。
“‘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我爷爷的这句话传播很广,很多人佩服他的硬骨头精神,把他想象成了钢铁战士,”马思泽看过一些有关祖父的文章以及影视作品,“大义凛然,言辞激昂,很正面很高大。”
他笑着说,很多细节“是作者善意地夸大和演绎”,“我爷爷的性格确实具有嵊州人特有的那种倔强,但通常他为人做事、撰文演讲的风格很平实,很多时候又显得诙谐幽默。在‘新人口论’遭到全国范围持续的口诛笔伐、‘右派’帽子随时可能扣下来的政治高压态势下,他居然还会公开撰文调侃自己被批得‘心广体胖了’,‘对我泼冷水,是最受欢迎的’,可见他那深入骨子里的倔强和幽默。”
(节选自《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5分) ( )
A.从选文看,马寅初从美国留学归来,经历了任教——入仕——任教的过程。
B.不管入仕还是任教,都表现出马寅初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思想。
C.马寅初敢于痛斥国民党腐败政府和最高统治者蒋介石,主要是他的性格倔强使然。
D.国民党也曾经给予马寅初很大的理想,但后来国民党的极端腐败让马寅初彻底失望。
E.选文通过马寅初敢于冒死抨击国民党腐败政府的种种丑恶行径,展现给读者一位正气凛然、刚直不屈的勇士形象。
(2)文中哪几件事表现了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请简要概括。(6分)
(3)选文中直接引用了马寅初和他的孙子马思泽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4)马寅初说:“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更难”,请问:“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难”在哪?马寅初为什么明知难却还要言?请你另外找出一位我国古代或现代的人物,结合他们的事迹谈谈知难而言精神的可贵。(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国家工信部近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呼之欲出。
B、尽管有专家认为“国考”暴热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但是透过表象看实质,这个分析更像是隔靴搔痒。
C、刘希良老师的演讲帮助众多莘莘学子拨开了心中的重重“迷雾”,使他们心境豁然开朗,信心倍增。
D、赵老师在这场普法讲座中为我们列举了近年来出现的许多可圈可点的青少年犯罪案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一台精彩的节目,把全场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人们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大合唱的队伍,都深深地被这动人的诗朗诵感染了。
B、某网站就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以82.48%的关注度高居榜首。
C. 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D. 2月28日,“第11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那英再度蝉联主席。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师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②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
③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
④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
⑤而必须经由我们之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
A.⑤①④②③ B. ③⑤②④① C.③①②⑤④ D.⑤③②④①
16、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5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答:
17.参照下面材料中划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文段语意完整。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 ; , 。
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苹果公司的徽标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图案引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联想。
有人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要咬一口尝尝。
有人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
有人说,原本平凡无奇的苹果图案,有了 “咬掉一口”的创意,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有人说,咬第一口只是个开始。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绥中一高中2011-2012(下)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
参考答案
1.D(“它们的突变,导致了疾病在中国的同一姓氏之间遗传”的说法没有根据)
2.B(A日本的姓氏是“明治维新后一次性出现的”不对,之前有少数几个姓,他们的姓氏与遗传没有联系也不合文意;C“研究侯鸟迁徙的路线”是个比喻,并非研究方式;D“都存在一种重叠现象”太绝对。)
3.D(ABC均最后一句绝对化)
4.D.
【说明】羞:以••••••为羞耻,感到羞耻
5. D.
【说明】③⑥间接表现
6. C
【说明】张冠李戴。杨勇是隋太子,“训导不足”当指隋文帝。
7.略

8、①前四句写秋景,句句写景,又句句言情,情景交融(因秋托兴、触景伤情),意境悲凉深宏。(1分)
②诗人登临高处,眺望大海,秋风瑟瑟,落日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绥中一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