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69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9]
2012年春季二月联考试卷
2012年春季二月联考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同学们,在九年的读书生活中,你们收获了知识与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青春因你而精彩!请你将画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


2.下列各项中字的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伶仃(dīng) 眯缝 不知所措(方法,措施)
B.星宿(xiù) 绽出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
C.玄虚(xuán) 愰若 不可名状(陈述或描摹)
D.祭祀(shì) 妖娆 不可思议 (想象,理解)
3、古诗文填空。(6分)
(1) ,任重而道远。(《论语》)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生动概括地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
(4)请你把所给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衔接句的第一个字,进行“古诗接力”(五言、七言均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C.《孔乙己》选自《呐喊》,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晴世风图的一角。
D.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其作者是宋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何苦而不平(愁,担心)
B.食之不能尽其材(喂) 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
C.互相轩邈(高) 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名著阅读(4分)
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1)此文段选自 的小说《 》(2分)
(2)文中“我”是谁?在你眼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8.短文修改。(4分)
①有财富是幸福的,所以财富也能带来灾祸,常常是除了钱一无所知,心灵一片空白,学问是文雅的,学问也带来沉重,常常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具备抑郁的气质。②其他事情也一样,都是相辅相成。③人们都想得到正面,不想得到反面,而上帝是公平的,把各个不同的方面向人们 (散开、分摊、分散)。
(1)①句有一处标点有误,请改正。
(2)③句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3)①句中有一处有语病,请改正。


浏览完整试题9.综合性学习(7分)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关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和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1)研究下表数据,写出研究结论。(2分)
天门市食品安全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表
(调查人数:500人)
满意度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人数比 25% 28.5% 39.7% 6.8%
结论:
(2)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3分)
材料一 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主要观点是:
① ② ③
(3)根据《眉山日报》报道: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假牛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品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冒”出来了……读后,你一定有很多话要想说!请你面对下面两种人,把你内心最想说的忠告,郑重地说给他们听。(2分)
我对食品企业说:
我对食品监管部门说:
二、阅读与探究(36分)
(一)古诗赏析(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诗的开头运用的 的写法,极言宴席之华美。(2分)
11.对这首诗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行路难”为题寄寓了世路艰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集中表现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中。
B、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C、最后两句:“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直挂”句表明诗人自信必有远大的前程。并没有用典,而是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信心满怀。
D、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全诗紧紧围绕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展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瞬息变幻的场景,生动而有层次地展示了作者时而苦闷,时而愤慨,时而茫然,时而乐观旷达的内心冲突和感情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6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①,子瞻杖策②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④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⑤。意适⑥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注释】①伏息:平息。②杖策:拄着拐杖。③乱流:横渡江水。④幅巾:古代男子用绢束发。⑤劳:慰劳。⑥意适:心情畅快。
1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穷山之深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B、相携徜徉而上 任重而道远
C、往往留宿于山上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其妻献疑曰 其真不知马也
13.写出子瞻“意适忘反”的原因。(2分)
14.从子瞻谪居黄州时出游之事,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2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20题。(16分)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20万?他的身体一激灵。【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妻子声泪俱下:“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展开余下试题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穷,也不该自贬身价。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
15.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2分)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 → →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
16.选文③段【】内的句子描写了男人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男人当时的心情。(3分)
17.选文④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8.请分析选文⑤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终于”的表达作用。(2分)
19.选文⑥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20.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只要你活着 B.“幸福”的抚恤金
选择 项 理由是
“微博”时代来临
金振邦
①2010年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经Google 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选文有删改)
21.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3分)
2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23.阅读第⑤段,说说加点词“意见领袖”的含义。(2分)
24.“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三、写作(50分)
25.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 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2、B 3、略 4、D 5、C 6、略
7、高尔基 《童年》 阿廖沙 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8、(1)①将“空白”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2)分摊
(3)②将“所以”改为“可”。
9、(1)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群众对天门食品安全基本满意,少数群众不满意。(2分)
(2)①食品安全确实存在问题;②少数媒体片面宣传和夸大食品安全问题;③行政部门已经对食品领域黑心者实施监测打击。;(3分)
(3)示例:我对食品企业说:做人要诚信,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不要昧良心!我对监管部门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监管责任重于泰山(意近即可,2分)。
10.欲抑先扬 11.C
12.C(2分)
13.围绕“娱情山水(热爱自然),与山中人相处融洽(山中人热情好客)”回答即可。(2分)
14.围绕“身处逆境可以通过寄情山水、结交朋友等方式来排解苦闷”或“处于逆境中应该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方面回答即可。(2分)
15、流落异乡,饱受身心煎熬,1分;整容回家,出乎意料遭妻责骂,1分;
16、对家人的愧疚,1分;对家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渴望,1分;对自己还活着的遗憾,1分。共3分
17、景物描写;描写了都市繁华热闹的场面和人们幸福温馨的生活;反映出男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为下文男人回家作铺垫;共3分
18、两个“终于”能强调男人挣钱的辛苦;离家在外时间的漫长;盼望回家的迫切(男人对亲人的思念);即将回家的欣喜。计2分。
19、不能删去。本段插叙了他出走后家里的悲惨状况,1分;突出金钱不能带来幸福这一中心,1分;解开了上文设置的悬念,1分,计3分。
20、选A。“只要你活着”是文中妻子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一句话,1分;以此为标题能表明亲情胜过金钱这一主题,1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计3分。
或选B。“抚恤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1分;以此为标题表示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这一中心,1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计3分。
21.(3分)答:(1)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2)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3)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
22.(2分)答: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微博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答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作用1分)
23.(2分)答:“意见领袖”在文中是指在微博群体中,能有序集中体现无序网民的舆情,能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能改变舆论走向,并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
24.(3分)答题示例:(1)手机的广泛使用,让通讯变得更加便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电脑的普及,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5.略 (119.101.72.217)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12年春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