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206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6]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2012年中考
语文模拟试题(六)
时间:150分钟 分数:120分
一、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3分)
A、秀颀(qǐ) 慨叹(kǎi) 间或(jiàn) 大气磅礴(bó)
B、魁梧(wú) 亢奋(kàng) 啜泣(chuò) 荒谬绝伦(miù)
C、踌躇(chú) 栈桥(zhàn) 惬意(qiè) 叱咤风云(chà)
D、拮据(jū) 匀称(chèng) 揣摩(chuǎi) 拈轻怕重(n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堕落 澄清 叹为观指 黯然失色
B、琐屑 腆着 苦心孤诣 如火如荼
C、伛偻 菜畦 含辛如苦 脍炙人口
D、绽出 诓骗 卒不及防 人迹罕见
3、请你在答题中认真书写,评卷老师将根据你全卷书写情况评分。(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4—5题
第9届全运会将在我市体育馆举行,学校拟选派10名同学参加我市运动员啦啦队的志愿者活动,届时到赛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假设你参加啦啦队队员的竞选,请你完成以下工作:
4、请你为啦啦队设计一个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子,要求朗朗上口,富有鼓动性。(3分)

5、啦啦队队员的竞选大会上,选手有一分钟时间亮相并作发言。请你准备一段简短的发言,要突出自己胜任啦啦队队员的优势,争取评委和与会同学的支持。(3分)
答:

二、古诗文与名著阅读(23分)
6、根据课文和要求,默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8分,每小题2分)
(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2)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4)朋友即将远行,依依惜别。为表达你对朋友的不舍、宽慰或祝愿等感情,请你从所积累的送别诗中选出一句(上、下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7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诗人对黄鹤楼慕名而来,可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诗人的心中布上怅然若失的感觉,为下文抒写乡愁埋下伏笔。
B、第三、四句写鹤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C、第五、六句呈现在诗人眼前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望大自然的美景,诗人不禁浮想联翩。“历历”是清晰可数的样子。
D、最后两句以“愁”字作结,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渺茫的意境吻合,表现了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0题。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浏览完整试题8、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故 故不语郎君 桓侯故使人问之
C、而 而翁知我 日出而林霏开
D、安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安得广厦千万间
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重诺责,敦风义。
译文: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B、亡何,其人亡。
译文:不久,这人便去世了。
C、蔡召其子至,归之。
译文:蔡勉旃把这个人的儿子叫来,要把银子还给他。
D、卒辇而致之。
译文:(蔡勉旃)最终让士兵们把银子送还给了朋友的儿子。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的故事,表现了他“重诺责,敦风义”的精神,启示人们为人
处世要以诚信为本。
B、文章能体现“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的句子是“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
语郎君。”
C、蔡璘“坚还亡友财”的感人之处在于友人“不立券”且不久去世,其子又未闻此
事的情况下,将千金如数归还,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D、“重诺责”是蔡璘的人生信条,它与“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
马难追”等成语的意思相似。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行至观音禅院,老住持为谋占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来避火罩,使火烧观音禅院。
B、《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绰号“花和尚”,此人豪爽仗义,粗中有细,为救助落难的金氏父女,怒打镇关西。
C、《水浒传》中所写梁山寨主先后有3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晃盖、宋江。
D、《三国演义》中,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是蒋干。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一)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1)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2)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3)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4)微博在直接挖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5)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6)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2、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挖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13、阅读全文,下列不能体现“微力量”的一项是( )(3分)
A、微博主要给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
B、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
C、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
D、微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主体的位置。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博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15、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谈谈你对“微博热”这一现象的看法。(4分)
答:

(二)冬 至
于筱敏


展开余下试题(1)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2)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足音。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3)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滴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4)于是,我们回家。
(5)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希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6)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7)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绪。
(8)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9)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填东海了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
(10)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海为家到年老时信奉同族同根,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须。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11)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
(12)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
16、第(5)段写各种生物回家,从全文看,下列不能体现其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用各种生物回家来反衬无家可归之人的悲哀。
B、用草木虫鱼均回家,来表现冬至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普遍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用各种生物回家,为后文写人类回家做铺垫,从而引出下文的内容。
D、用各种生物回家的不同形态,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或文学性)。
用排比修辞,使全文语言整散结合,增加了文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
B、第(6)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
C、第(9)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
D.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
18、请你给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写上简洁的批注,发表你的评价和看法。(4分)
答:

四、写作与修改(59分)
(一)文章修改(9分)
我的愿望
(1)我想做你的朋友,很想很想,可是您一定不这么想。所以,“您”永远只是我“敬爱”的父亲。可我不得不这么想。因为成为朋友与爸爸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很想体验一下——爸爸成为朋友应该很有意思。
(2)我想在冷冬的黑夜里,和您坐在火炉边,谈谈自己的心里话;我想在初春的嫩青里,同您一道到郊外踏青;我想在酷夏的闷热里,和您一起去小溪边乘凉,或在清澄的湖水中划船;我更想在秋日的凉风中,同您一起登上高山,高歌一曲,借以拂去您心中的苦闷。可是您,总在我一次次发出邀请后,不厌其烦又直截了当地说:“不,你更该去读书。”我是多么多么的想成为您的知心良友,也是多么多么希望您成为我的“前辈知音”,可那堵推不倒的墙、那条越不过的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让我退却了。而那砌墙挖沟的人,正是我敬爱的父亲——(A)您啊!
(3)听见您为工作而叹息,看见您为生活而添的白发,感到您因苦闷、(B)却又怕呛到我而躲到楼道里吸烟时,我总有一种要为您做点什么,而且愈演愈烈,久久未平。可您却在我提出课余去打工的请求后,断然拒绝,呵责我用心不专,无心学习。或是在我请求您向我诉说内心愁苦时,总说:“你还是小孩,不懂啊!你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别像爸这样……(C)”每每一语以塞之。我是多么的想成为您的朋友啊!为您拂去心中的苦闷,可我能做的,能被您允许做的,只有好好读书而不让您担心。
(4)我是多么的希望您成为我的朋友!您明白我成长的烦恼。可那只是徒增您的苦闷罢了!所以,我要坚强地走下去,并且越挫越勇!我要变得成熟,长成大人,拥有刚强的臂膀,成为如您般刚毅的男人!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您的认可,实现您心中的愿望。敬爱的父亲,我爱您——(D)我也知道您爱我。我,想成为您的朋友,很想很想……
19、文中(A)、(B)、(C)、(D)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 )(3分)
20、下列对文章划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划线词语“不得不”改为“依旧”。
B、第(2)段划线词语“直截了当”改为“怒气冲冲”。
C、第(3)段划线语句不完整,应在句末加上“的冲动”。
D、第(3)段划线语句在句首加上一个“让”字才符合文意。
21、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3)段与上文衔接不够紧密,应加上“每当”作过渡。
B、文章标题不够恰当,以“想让您做我的朋友”为题才恰当。
C、文章第一段划线句显得多余,应删去。
D、增加“爸爸,你愿意吗”作为结尾段更好。
(二)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远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悠悠岁月,一路走来,洒下我们的欢笑与泪水。一路上,也许冗长而无味,也许辉煌而璀璨。但不管怎样,一路的行走,沿途的风景,似乎使我们明白了,无论接不接受它的平庸都要勇敢地面对,即使只是一瞬间的永恒,如烟花般短暂美丽,也值得称奇。
请你以“一路风景”为题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展开余下试题(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编写故事,介绍说明等;
(3)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5)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B、(A颀—qí C咤—zhà D称—chèn) 2、B(A、指—止 C、如—茹 D、卒—猝) 3、根据全卷书写答题情况评分。 4、示例一:赛出高水平,展现真风采! 示例二:展示实力,超越自我! 5、示例:各位评委、同学们,我声音洪亮,性格活泼,精力充沛!我是校运会啦啦队的主力队员!我愿为运动会呐喊助威,请投我一票! 二、6、(1)一览众山小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但愿苍生俱饱暖 (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B(没有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8、D(A把/因为 B因此/特地 C你/表承接 D怎么) 9、D(没有“士兵们”) 10、B(是“卒辇而致之”) 11、D(蒋干—徐庶) 三、12、C(微博对公共舆论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决定。) 13、D(“取代”这一说法言过其实。) 14、D(A“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这说法有违事实。 B“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不合文意。根据文意,应是微博的出现引起社会形成新的舆论机制,而不是“微博”本身。 C“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错,不能必然地推断。) 15、微博优势,在于其简明性、便捷性、时效性、草根性。微博所构建的网络舆论平台方便了网络问政,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微博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微博的“自由”精神,事实上,无法保证每个博客所发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16、A(文中并无此意) 17、C(作者写这的本意是要豁达看待,我们更应看重精神与灵魂的家) 18、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老之时,我们或是本人回到故里,或是精神回归本源,这是中华民族恒定的文化心理(或不赞同,理由充分即可)。 四、19、D(应用逗号) 20、B(原词更准确) 21、D(没必要,文章已经很完整了) 22、先看清楚材料和要求,找准作文的切入点,难度就会降低了,比如,我们可以把成长中自己难忘的故事,让它构成一路风景;也可以叙写一个懂得珍惜,懂得收藏记忆的人,使他的人生五彩缤纷而有一路看不完的风景等都是很好的构思。 (180.138.169.48)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2年中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