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综合训练
阅读:140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综合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02]
2012年高三语文周周练语文试题集
语文周周练 一 班次 姓名
高考综合训练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阑干 波澜 谰言 斑斓 C.镶边 瓜瓤 攘夺 禳解
B.炔烃 联袂 诀别 抉择 D.剽悍 骠勇 漂白 嫖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涣然 焕然一新 发奋 发愤图强
B.娇柔 矫揉造作 退化 蜕化变质
C.委曲 委屈求全 变换 变换莫测
D.肺腑 肺腑之言 具备 万事俱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①今天能看出昨天的缺欠或错误,正好_______自己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②这本书再版时,体例可以_______,但材料必须补充。
③为了赚钱,他们居然在食物中放入有害物质,对这种卑劣______,人们极为愤慨。
A.督促 照旧 行径 C.督促 照常 行为
B.鞭策 照旧 行径 D.鞭策 照常 行为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车间里的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捉摸不定。
B.王刚和李阳都献身于地质勘探事业,可谓是心心相印的同志。
C.乡政府依靠群众雷厉风行地取缔了迷信犯罪活动。
D.极目远望,海水与天水乳交融,难于分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团支部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大家都非常满意。
B.汽车的质量好坏,是安全的重要保证。
C.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物质,据科学实验和观察,人可以几十天不进食,几天不喝水仍可生存,但几分钟没有空气则一命呜呼。
D.一片三百多字的短文经由如此多的理解角度和意象,说明该文内容的丰富深刻,而丰富深刻的内容正包孕了作者锐眼独到的见识和超凡脱俗的理念。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恰当的一组是
我想,阿炳当年创作这首曲子,___________。一把简简单单的二胡,_________,实在是奇迹。在感叹音乐的奇妙时,我也为中国有二胡这样美妙的乐器而自豪。
①不是描绘二泉,而是对自己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
②未必是描绘二泉,而是对自己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
③竟能将一个艺术家跌宕的人生和曲折的情绪表达得如此优美动人。
④竟能如此优美地把一个艺术家跌宕的人生和曲折的情绪表达出来。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古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为大火也叫作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浏览完整试题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它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造房屋的大好时光。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7.“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A.说明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源于阏伯和实沈的故事。
B.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C.说明参商二星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8.文中,“观象授时”的含义是
A.观天象以报告时间。
B.观天象以从事农耕。
C.观天象以确定季节。
D.观天象以传授知识。
9.大火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是
A.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
B.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
C.它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
D.它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其光荧荧。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观察天象是人们确定时节的重要依据。
B.子午线的测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C.夏商周三代,对大火天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了解日益深入。
D.古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诗歌的繁荣。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事孝文帝,后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又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 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亦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之,被拜为中大夫。后至中郎将,后又拜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惟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司马门:皇宫外门。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事:指便国利民之事
B.具以质言 质言:实言,真实的话语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决,判处
D.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共承:共同承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君以法奏之
余船以次俱进
B.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
C.释之既朝毕
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D.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1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之)因前言便宜事
B.(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C.于是使骑捕(盗先帝庙器者)
D.乃(与释之)结为亲友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释之“持议平”的一组是
①因前言便宜事,又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②假令愚民取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③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④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⑤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结为亲友。
⑥文帝由是奇之,拜为中大夫。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张释之侍奉汉文帝时,谈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B.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张释之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文帝陪罪,薄太后下诏书,太子、梁王也未能够进入宫中。
C.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
D.皇帝出巡,一个人使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捉住这个人后,交给了廷尉张释之,释之处以罚金,文帝很生气,经过张释之的解释,皇上才认为廷尉的判是正确的。
序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
(2)文帝由是奇之,拜为中大夫。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人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首句点出饯宴的_______、______及_____。
(2) 诗的后两句为行人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18.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四句)
(1)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高适《别董大》)
(2)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 《往事》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19.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5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红莲是全文的着力用墨的重点。
B.雨打莲花的情景,作者描写得细腻精巧,夜间、白天同等用墨,对照鲜明。
C.文章自始至终作者情注其中,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把心系花的命运的感情毫不掩饰地一一吐露。
D.花本无情人有请,情注其中,花也有情,于是以花喻人,极其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
E.这是一曲母爱的颂歌,感情真挚,情景交织。起笔突兀,结尾融情入景,令人回味无穷。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4分)
能够展开旗帜的风,从早晨就刮起来了。天气一直呈现着衰竭冬季特有的凝滞、沉郁、死寂氛围。但旷野的色调依旧是单一的,在这里显然你可以认定,那过早的蕴含着的美好的诺言的召唤,此时并未得到像回声一样的信任。
答:在_____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划线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再续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生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憾、缺陷、失败、打击……做学生,就有“马失前蹄”
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宽泛地定义这一切,这就是我们所忌讳的“悲”——悲哀、悲伤、悲苦、悲痛。
25.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下面这句话的内容。(4分)
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提起这个话题,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就忧心忡忡,“整个长城从丹东虎山到嘉峪关全长7000多公里,由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破损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西部干旱荒漠区,多数地段都已被流沙埋于底下。目前长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还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复存在。”
七、(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止一次责备自己的错过。曾有几回,母亲催促我请人照一张全家福纪念纪念,而我却没放在心上,直至父亲身患绝症,突然去世,也没有让他老人家留个影在人间!
我恨自己错过了一次次机会,而且无法补救。
大凡真正错过了一次,是印象颇深的,也会开始懂得珍惜的。
有几次我下定决心:不要再错过了,外婆已年逾80,该给她和母亲照张合影了。
此事拖到春节,我才背着相机回到家,不想母亲沉痛地告诉我外婆已在前几天去世了。
我又一次失去了机会!错过了补救的机会!
母亲见我很伤心,便安慰说:“算了,人活着还有其它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愿下次不要再错过了。”
人的一生会遇到多种机会或机遇。读完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以“机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A.lán;B.què mèi jué jué;C.xiāng rang rǎng ràng;D.(piāo piào piǎo piáo)
2.C(委屈求全—委曲求全 变换莫测—变幻莫测)
3.B(鞭策,多用来比喻严格督促,激励前进,语意较重,且多用于自己,受动者的态度大多是积极的,主动的;督促,只表示一般的监督、催促,促使抓紧时间,不向坏的方面发展,语意较轻,且多用于别人。“照旧”重在按老规矩、老样子办事,与先前一样;“照常”重在按常规进行,与平常一样。“行径”含贬义,用于坏的方面。
4.C(A中“翻云覆雨”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这里指规章制度的变更,应改为“朝令夕改”。B中意为志趣相同,应改为“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着重指心思方面,指心意相通。D中“海”与“天”为具体事物,应用“浑然一体”。)
5.D(A中“轰轰烈烈”修饰“团支部开展的一次活动”不恰当,可改为“有益”或“生动活泼”。B中主语包括两方面情况,宾语也应具备正反两方面的情况,“是”后加“能否”。C中“可以”“可”作为状语出现了两次,意思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6.C(前一空注意结合“我想”,后一空注意“实在是奇迹”的主语)
二、(12分,每小题3分)
7.B(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8.C(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展开余下试题
9.C(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0.D(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D.(共承:恭敬承奉。共,通“恭”)
12.A(A依照、按照;B音节助词,无实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已经;全、都;D.做;对、向)
13.C(从桥下走出者)
14.B(①表现他的政治才能)
15.B(“未能够进宫”跟原文不符)
四、(15分)
1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把句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出来,如“如此”“是”“信”“奇”等)(1)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2)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17.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1)时间、地点环境(“时间”从“橘柚香”可看出;“橘柚香”“江风引雨”点明了环境。)
(2)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18.(1)天下谁人不识君
(2)视死忽如归
(3)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春风又绿江南岸
五、(18分)
19.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分析本题,要通观全文,了解本文触景生情引出对家庭往事回忆的写法)
20.两朵莲花,二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答出“衬托”得2分,作用3分)
21.曲终见题旨,结尾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的面很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解析: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以花喻人,赞颂了母亲在生活及思想上给我的无限关爱)
22.BE(B.夜晚白莲遭雨打的情景属略写;E.结尾作者直抒胸臆,曲终见题旨)
六、(12分)
23.在“天气一直呈现着”之前加上“在此之前”,在“此时并未得到像回声一样的信任”后加上“的响应”充当得到的宾语,本句主干为“召唤得到响应”。
24.做工人,就有别人还在上班自己却被“判”下岗的时候;作科技人员,就有他人的研究成果超于自己的尴尬之时。
25.万里长城破损严重
七、(60分)
作文:请参考2002年高考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机遇指良好的境遇,优良的机会。
机遇常常是成功的关键。机遇不能坐等而要去创造,机遇的把握需当机立断,机遇偏爱有准备之士。本文可从正面写,也可从反面写,只要在机遇的范围内。
高三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罢黜 茁壮 咄咄怪事 相形见绌
B.磨砺 勉励 晴天霹雳 老骥伏枥
C.揣度 祥瑞 急湍甚箭 惴惴不安
D.饴糖 怠慢 贻笑大方 百战不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疏浚 竣工 以儆效尤 不能越雷池一步
B.奖掖 赋与 翻然醒悟 小不忍则乱大谋
C.沧桑 就序 徇私枉法 树欲静而风不止
D.隐患 蜇伏 韬光养晦 温良躬俭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________。
②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________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________他们的历史背景。
③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________。
A.统一 一概 考查 脆弱 B.同一 一体 考究 虚弱
C.统一 一体 考查 虚弱 D.同一 一概 考究 脆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或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5、下面一段话中①——⑥处填写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 )
宋代的朱熹把阅读教学的序列归结为12个字①即“自博而约②自易而难,自远而近③《朱子学得》卷上第4页④意思是说:先让学生大量地读⑤先读比较浅显易懂的,再读高深难懂的;先读内容与学生比较接近的,再读与学生距离较远的。他认为做到这12个字“乃得其序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 ”
上一篇: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附解析)
下一篇:
2013届高职类高考复习测试卷(9.1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综合训练
相关:
关于“2012年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0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