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099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9]
高2014级《语文(必修三、四)》期末复习题(社科类阅读、文言文阅读)
一.社科类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苏 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 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 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 ”(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 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词词体解放。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 ,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浏览完整试题D、苏城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1.C2.B3.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戏曲通过综合化的舞 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因而是“ 表现性”的艺术。它不像西方写实戏剧那样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而是经由节奏、韵律、姿态对生活动作进行加工、抽象、美化之后,再用它来表现生活,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拉开了距离。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高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古典主义将这种原则充 分运用在戏剧之中,高乃依《论三一律》说:“戏剧作品是一种摹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却尽量避免因注目于对事物的逼真摹仿而丧失了对其内在精神的把握,提醒人们要防止“谨毛而失貌”。与西方美学“模仿说”以物为主、心附于物、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比兴说”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重视人的感觉和诉诸联想,追求心物交融,也就是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提倡内在精神的 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欣赏一幅画只注重运笔是否气韵生动,可能并没有留心它是否逼真,这就叫做“得意忘形”“貌离神合”。
戏曲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重在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失去女儿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自叹命薄,难苦怨他”的心境、“叹衰年倦体奔走天涯”的凄苦。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客观景色经过人物感情过滤之后转换了寓意,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戏曲叙事抒情的情景交融效果。
4.下面对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然后进行加工,再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
B.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C.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
D.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来。
答:A(A项“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是西方写实戏剧的做法,而不是中国戏剧的“写意性”)
5.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戏曲“写意性”的一项是(  )
A.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
B.剧中人物高兴时演员放声大笑,剧中人物悲伤时演员失声痛哭。
C.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
D.把椅子摆在舞台上,它既是椅子,也可以成为寒窑或者监牢的门,还可以是井。
答:B(ACD三项都是指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而B项说的是写实性)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在这种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写实戏剧特别强调对生活动作的直接模仿,从而最终导致了西方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
B.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
C.中国戏曲演员将人物内在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 、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D.中国戏曲演员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
答:B(B项“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是西方美学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每小题3分)
大海的波涛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7.第四段中划横线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
A.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B.气泡将空气带入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展开余下试题答:C(ABD都只描述了其中一个过程,即“将空气带入海水中”)
8.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A.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B.海浪气泡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大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答:B(AC与“影响”无关,D项与题干中叙述结论相同不能作为依据)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
D.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答:B(大小气泡并非同时产生)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C.有关科学家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答:A(第三段“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发出的声音比大气泡更为激烈”,可见并非大气泡声音大)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 舍:安置住宿,动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小路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用作动词
答、【答案】C 【解析】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表现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④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⑥臣请就汤镬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答案】D【解析】①③④⑤都是表现蔺相如繁荣机智果断,②是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⑥是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而责秦王无理无信,并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想采取其他方法巧取豪夺,便假意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答案】B【解析】蔺相如利用秦王贪婪,一心想得到璧,惟恐璧碎于柱子的心理,巧加指责,迫使秦王不得不装着同意“以十五城易璧”,秦王倒未识破蔺相如的目的。


4.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6)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原文具体内容见上1-5题)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 负:依仗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 :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答:D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侍从
B、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布衣:平民
C、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列观:一般的宫殿
D、固请,召有司案图 有司:司法人员
答:D
7、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大王必欲急臣
D、乃使其从者衣褐
答:B
8、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 人及左右 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答:B
(三)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展开余下试题9.下列重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掉转
答: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徒以口舌为劳 夫以秦王之威
C.吾羞,不忍为之下 且庸人尚羞之
D.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以吾两人在也
答:A
11.下列对“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我所以做这件事,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啊!
B.我这样做的原因,是认为国家的事急,个人的仇怨在后!
C.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啊!
D.我所以做这件事,是认为国家的事急,个人的仇怨在后!
答:C
12.翻译下列句子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注明:本文“渑池会”一节阅读练习可参见练习册P97《课时知能训练》题二课内阅读6-10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 ,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论虞常 论:谈论
B.畔主背亲 畔:同“叛”
C.天雨雪 雨: 下
D. 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答:A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何谓相坐 何:副词 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 以:介词 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 虽:连词 即使
D.匈奴之祸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C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B.面对卫律的劝降,苏武的表现是:“不动”“不应”“大骂”。
C.北海牧羊时生活异常艰苦,但苏武的爱国意志却历久不磨。
D.苏武的爱国心不仅感动了虞常等人,也让匈奴人对他敬若神明。
答:D
1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答:单于更想让他 投降了。(“降”:使动用法,1分;语义明确,语句通顺1分)
(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答(1)您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您结为兄弟。(“因”:通过,1分;语义明确,语句通顺1分)
(3)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7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 写文章 B.再迁为太史令 又
C.中有都柱 大 D.又多豪右 豪族大户
答:B
1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连词,表转折
B.精思傅会,十年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2014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