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71  
标签: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1]
上大市北附中高三期中语文试卷
上大市北附中高三期中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
①R&B和古典,这两个原本格格不入、毫无交集的名词和音乐形式,在21世纪居然被完美统一地结合起来,而且,并不像很多流行的元素一样转瞬即逝,它的生命力时至今日还如此旺盛,且大有无休无止、持续蔓延的趋势。
②R&B,一种源于美国的音乐形式,经过王力宏、陶喆、周杰伦等音乐天才的重新领悟和打造,曲调更加舒缓、优美,更具中国特色。有人分析说R&B曲风的流行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现代人压力的日益增大、需要发泄的状态,不管原因何在,在这个时代,R&B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③古典,一个丰富的代名词,它可以代表古典音乐,古典文化。在深邃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类从远古逐渐进化到现代的过程中,不断诞生的生活方式、耕种工具、文字、神话、建筑、美术、宗教、音乐……都可以认为是不同时期和地域文化代表。其中的古典音乐不仅包括诸如李斯特、肖邦等国外知名大师的作品,还包括中国纷繁复杂的音乐形式和民族戏曲等等。在今天,各种古典元素融入以R&B为代表的流行音乐中,实在应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记录了人类进程的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绝对可以承载流行,“古典”绝对有实力和现代文明一较高下,尤其在音乐领域。目前R&B和古典结合,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④R&B曲风搭配古典歌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作家方文山。方文山的古典文化底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但熟识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对于古典文字的驾驭也颇有造诣。从某种程度来讲,《东风破》可以说是周杰伦的转折之作,此前的大多数作品都可以说是另类怪异的,这首旋律较为舒缓的R&B作品搭配形同中国古典诗词的歌词,让周杰伦的支持者剧增。在周杰伦的作品中,《爱在西元前》、《娘子》、《止战之殇》、《夜曲》、《发如雪》,歌词都透着浓厚的古典气息。凭借一首《江南》红遍大江南北的林俊杰,吃到了中国风的甜头。还有内地歌手胡彦斌,在《红颜》之后又推出新歌《皇帝》从整首歌的创作来讲,都属上乘之作。
⑤ 。古典钢琴作为古典曲风的代表之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周杰伦从小学古典钢琴,他的偶像是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肖邦,在专辑《11月的肖邦》的第一主打歌《夜曲》中,周杰伦用古典乐的底子结合流行元素,选用了弹奏肖邦夜曲的方式为自己伴奏。王力宏自幼学习古典音乐,19岁以首张专辑《情敌贝多芬》出道。其流行音乐的创作就有古典乐的底子,如在专辑《永远的第一天》中,他和了很多古典乐的小技七,其中一首为《感情是舞台》,他就以马勒为对象,在编曲中大胆用了《第四号交响曲》其中一个乐句。从《心中的日月》开始,古典元素更得到彰显,他大胆运用中国古代的五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创作方法,还尝试演奏中国古典乐器陶埙。
⑥ 。前些年还有不少戏曲界的大师们为如何振兴中国的国粹而忧虑,殊不知若干年后中国古老的戏曲已经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悄然进入了流行音乐的领域。虽然戏曲并没有独立的存在,但是戏曲的元素却被广泛的应用开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R&B拯救了濒临消亡的戏曲,让中国的国粹可以更加广泛地被大家传唱和喜爱。有“R&B教主”之称的陶喆在《Susan说》的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元素,歌词源于中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苏三起解》,陶喆还在歌曲中间加入了京剧的唱段。周杰在新歌《霍元甲》中也开始尝试京剧唱法。


浏览完整试题 ⑦现在,歌坛小辈们也已经受到影响,发现了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奥妙所在,并争相尝试。华研旗下新人Tank和S.H.E.成员之一的Selina跨刀对唱的《独唱情歌》中,两人也纷纷尝试了京剧唱法,虽说在京剧的演唱技巧上尚嫌稚嫩,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中国戏曲渗透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
⑧目前R&B、嘻哈歌曲开始越来越多地引用古典因素, 在听觉上满足人们的审美疲劳,增加了歌曲的内涵, 是对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和弘扬。古典文化的确还具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空间,只要真正投入进去,它会赋予人们在现代社会无法找寻的文化。也许有一天,R&B曲风不再成为时尚流行的代名词,但“古典”元素应该还是会以各种方式体现出它的生命力。
1.第①段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2.文章第④段列举多个音乐人例子的用意是 (3分)
3.对“R&B”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R&B代表了时尚流行,以后就不一定代表得了。
B.R&B和古典的结合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C.R&B对古典的挖掘已经非常完美。
D.R&B引用古典因素增加了歌曲的内涵,歌曲上乘、深受好评。
4.联系全文,在第⑤段和第⑥段的空格处各填上一句概括R&B 和古典结合类型的句子。(3分)
5.联系上下文,为第⑧段划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2分)
(1)既,更 (2)又,又
选项 理由:
6.根据文章,简述R&B和古典的结合对古典音乐产生的影响,并简单说说你对作者所说的影响
的看法。(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永远的校园(节选)
谢冕
①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②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③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食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他永远不灭。
④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⑤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步履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更多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的继承者,学生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拥有的伟力。
⑥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这种恒远同时又是无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⑦这是一片自由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积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
⑧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着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永远绵延。
7.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夙缘”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第②段多处写到校园的“小”,其用意是什么?(2分)
9.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北大的精神,请概括北大精神的内涵。(3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从北大校园生活写起,然后由“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引起下文。
B.文章主要抒写自己对北大精神的领悟,颂扬北大魂与中国魂的共生永存。
C.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D.文章由“北大魂”(北大精神)联系到“中国魂”,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
E.作者把北大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来描写和赞美的。


展开余下试题F.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
11.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作者为什么说北大是“永远的校园”,请阐释之。(3分)
12.简要分析第⑧段划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落花水香茅舍晚, 。(2)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纵一苇之所如, 。(4) ,铁马秋风大散关。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黄沙百战穿金甲, 。
(7)世胄蹑高位, 。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
甲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乙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①[汴河]大运河。 ②[水殿龙舟]隋炀帝率众出游乘坐的船。
14.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从内容看,它们都属于________诗。(2分)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从描写汴水春色人手,用柳堤飞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
B.乙诗对将隋亡原因归咎于运河之说予以辩驳,对隋炀帝开凿运河之举予以肯定。
C.甲诗杨花之“杨”易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
D.乙诗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上有独到之处。
16. 后人以为乙诗中“若”字用得极妙。请细细品味,写出其妙处。(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17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②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③。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足。”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耶?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注:①蓐:同“褥”。 ②王孙:公子。 ③连敖:管粮草的小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于是信孰视之 (2)我宁不能杀之耶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B、数月,亭长妻患之
C、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19.选出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相同的句式:( )(2分)
A、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 B、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C、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D、后秦击赵者再
20.选出各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 汉王之入蜀 与语,大说之
B.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吾其还也
D.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忧劳可以兴国
21.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1)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2)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22.联系全文,举例简析韩信的性格特点:(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3分)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选自《报任少卿书》)
23.上文中属“四书五经”中“五经”的作品有 、 、 (书名);根据文意,“仆诚已著此书”中的“书”指的是《 》(书名)。(3分)
24.对“不得通其道”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他的道理行不通 B.不能通晓做人的道德
C.不能实现他的理想 D.不能理解其中的规律
25. 作者“著此书”的目的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26. 本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分)
27.文中画线句为什么只举“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的事例,而不再提及文王、仲尼、屈原、不韦、韩非等人的事例?(3分)
二 写作70分
28.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安”,成语就有“安邦定国”、“安如泰山”、“安之若素”、“安贫乐道”、“安居乐业”、“安分守己”等等;而著名导演李安却说“我这个人名字叫李安,其实很容易不安。”作家安琪也说“我一直是个不安的人,不安心,不安分,不安定。”“安”是一种姿态,“不安”也是一种境界
请以“安”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卷
一、1.两种概念,毫无关系,没有共同之处。(1分)
2.(3分)具体说明了(1分)R&B曲风搭配古典歌词情况(1分)的普遍性(1分)
3.(C)(3分)
4.(3分)第⑤段 R&B曲风融合古典(音)乐、乐器(曲风)(古典乐1分,乐器1分)
第⑥段 R&B曲风融合中国传统戏曲(1分)
5.(2分)选项(1)(1分);理由:形成递进关系,突出引用古典因素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作用。(2分)
6.(5分) R&B和古典的结合使古典音乐元素得到彰显(1分);使戏曲的元素在流行音乐领域被广泛的应用,(1分)戏曲国粹更广泛地被大家喜爱和传唱(1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的保护和弘扬。(1分)(答对三点得3分)
看法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言之成理则可给分。但必须结合文章中提到的影响展开议论。议论可以针对一个影响,也可以针对所有影响。(2分)
二、7. 命中注定的缘分(2分)
8. 写空间意义上校园的“小”,反衬精神意义上校园的博大。(2分)
9. 以科学与民主为精神支柱;以丰博的学识、独立的思想、严峻的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和勇锐的抗争精神,影响和引领后人;以批判的眼光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中国传播文明。(意思对即可、列出两点可得满分)(3分) 10.C F(6分)(选对一个给3分)


展开余下试题11.①在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②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③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和缩影,必将随中国魂的绵延不绝而成为永恒。(3分)
12. 首尾呼应(1)文章开头作者把自己比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命运的安排,落在燕园的土地上,结尾写这颗种子在北大“不再移动”,与之相呼应(1)使文章显得完整而有意趣。(1)
三、13.(1)断桥头卖鱼人散 (2)五月渔郎相忆否 (3)凌万顷之茫然
(4)楼船夜雪瓜洲渡(5)使我不得开心颜(6)不破楼兰终不还(7)英俊沉下僚
四、14、绝句(或七绝);咏史(或怀古)(2分)15. B(3分)
16. 表示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表明前句运用的翻案法只是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实了,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正,斥责更为强烈(3分)
五、17.(1)同“熟”,仔细。(2)岂,难道 (2分)
18.D(2分) 19.A(2分) 20.B(2分)
21.(1)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剑,内心胆怯罢了(重点:若,中情,耳)(3分)
(2)难道大王不想一统天下了,为何要杀有才之士?(重点:就天下,何为,翻译完整)(3分)
22.性格特点(1分)举例(2分)
如:韩信是个以德报怨的人,如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他不但没有报复,然而在发迹以后任用了他。
六、23.《周易》、《春秋》、《诗》(2分,写一个不给分,2个给1分) 《史记》(1分)
24. C (2分)25.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分)
26. 书成之后的兴奋和忍辱负重的悲愤(意近即可)(3分)
27. 这里只举“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的事例,是因为作者和“左丘”、“孙子”一样,具有“身残”而“发愤著书”的共性。(意近即可)(3分)
七、作文:(略) (116.239.4.210)
标签: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上大市北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