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6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必修五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3]
2013年合肥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O.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1卷 (阅读题 共6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这种叙述语态将人的行为-b红高粱放在同一情感评价中,极易使读者放弃阅读类似作品时打探隐私的那种神秘心态,以平等的姿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景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等级感也随之消失。于是,暴露真相实际上成了呈现事实,,~--b红高粱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风景,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 .
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红色以其强烈的刺激力量使读者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对生命的张扬。而血海所解释的是死亡。按照常识,读者最初会把血海理解为一种残酷和血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鬼气森森的恐怖。但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将对死的畏惧变为对死亡的欣赏。这种欣赏态度当然是读者将血海-b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的结果。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金元浦《红高粱:风景的意义》,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红高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高梁”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揭示了人物性格成因,营造氛围,感染着读者。
B.“红高粱”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引发读者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C.“红高粱”不仅以红色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也成为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的重要窗口。
D.“红高粱”通过移出背景和暴露真相引起阅读兴趣,因其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景”对于小说的意义在于感染读者,并且防止导致阅读活动引起的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
B.前三节主要阐释了“红高粱”作为独特风景对于文本创作的作用,以及对于阅读活动的引领作用。
C.四、五两节分别阐述了“红高梁”具有反叛现实日常语境以及不断修改读者阅读经验的重要功能。
D.作为红高粱世界构成因素之一的“血海”,原文在最后一节通过与“红色”的对比略作分析解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高粱”作为自然景物,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B.“红高粱”的自然风景使读者不会以打探隐私的神秘心态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文本,对待红高粱。
C.“红高粱”风景让读者感受到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和张扬,在于其“红色”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
D-“红高粱”世界的“血海”并不是一种残酷和血腥,它会将读者内心对死的恐惧转变为对死亡的欣常。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耳毛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幡①,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日:“吴下业业②,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日:“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建安二十年,
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欺欷日:“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竞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注]①懦:同“骄”。②业业:畏惧的样子。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尊当早规之 规:规劝
B.张昭时在坐,难曰 难:质问
C.即将步骑奄至 将:率领
D.击鼓会兵 会:集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祖又以凡人畜之 B.何嫌张长史之言乎
旧为乎遑遑欲何之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C.健儿亦乐为用命 D.乃出厨下儿还宁
为吾击破沛公军 扔不知有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宁年轻时有气力,喜好游侠,纠合了一些行为轻浮的同龄人,并做他们的头领。投刘表、黄祖不受重用。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甘宁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甚为赞赏,并让甘宁担当讨伐黄祖的重任。
C.甘宁在建安二十年随孙权攻打合肥,碰上瘟疫,主力撤出,只有一千多人,于危境中在逍遥津北与凌统等决一死战,其勇气深得孙权嘉许。
D.甘宁的部下有过,逃跑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他,没有将其归还。吕蒙在甘宁送礼给自己母亲后,放回甘宁的部下,但甘宁还是杀了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2)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吴 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乙: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 ,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5)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决不辜负春天
李 娟
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
将我的灵魂覆盖。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他们脚下的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此时,远处教堂里的钟声悠扬响起……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苍,大地宁静,灵魂安详。他们在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只能吃上这些土豆……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浓郁的伤感弥漫在画中,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我恍然大悟,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淳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
执著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直困扰着他。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当~a.gg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
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后来,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所获得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
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读着这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于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一——深山含笑。我心里默诵这几个字,心底泛起层层涟漪。
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持着他,与他共担苦难,对他忠贞不渝,是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他们一起抚养了九个孩子,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的年轻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亲专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孩子们可爱极了,给母亲一张张花儿般的笑脸。也只有这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孩子不懂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挣扎和艰难。想必不远处,破旧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母亲的脚下卧着一只猫,墙根处一只母鸡正在觅食……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
看着那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被唤醒。在铺满阳光的小院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的金黄的小米粥。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这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
喜欢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里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只手拾着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的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
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
春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着画册,悲欣交集。此时,光阴是缓慢的,缓慢到我用一个春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
有人说,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自然、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因为,那些画能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
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米勒沉沦。相反,他的画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过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尝不是一个拾穗者?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选自《时代青年》2012年第6期)
11.文中米勒的三幅画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三幅画又分别给作者什么样的不同感受?(4分)
12.结合全文,谈谈题目的内涵?(6分)
13.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2)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
14.“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开朗 锒铛 稂莠 书声琅琅 B.和谐 和面 和弄 曲高和寡
C.的士 的确 目的 有的放矢 D.帷幕 依偎 维系 唯唯诺诺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我们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与素不相识的人相谈甚欢,却吝于与亲人面对面说上几句话。这是技术时代最大的不幸。
B.阿布辛贝战役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识到,要想真正发展遗产保护事业,制定一份跨越国界的公约迫在眉睫。
C.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囊括了金牌38枚、银牌27枚、铜牌23枚,奖牌总数88枚,位居排行榜第二。
D.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凭借无与伦比的视觉元素和充满力量的故事,再次获得普通观众和专业人士的赞誉。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再次成为央视春晚“掌勺人”的哈文表示,一向享受“春晚审查特权”的赵本山能否通过语言类节目终审,取决于节目质量。
B.“安徽制造”正在不断扩大安徽的影响和安徽发展的信心,成为继黄梅戏、黄山松、小岗村等之后安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C.实现合肥约4小时左右抵京的CR}1380系列“和谐号”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铁列车,素有“贴地飞行的波音 747”之称。
D.日前,我国自行研制的歼一15舰载机顺利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进行了起降飞行训练,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5分)
(中新社联合国11月29日电)当地时间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通过历史性决议,授予巴勒斯坦联合国观察员国的地位。决议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支持和协助巴勒斯坦人民早日实现其获得自决、独立和自由的权利。有分析认为,这一投票结果,为巴勒斯坦以国际社会更普遍承认的地位加入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提供了机
会,也使巴勒斯坦在国际刑事法院起诉以色列成为可能。
19.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6分)
(1)请为漫画拟标题。(2分)(不超过10个字,不能用“无题”。)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4分)(不超过40字)
20.仿照划线句,填写横线上的内容。(4分)
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是“宾”,寓意才是“主”。
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讽刺那些知错不改的人;
讲齐人在坟场乞讨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0分)
21.请以“你可以和我不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合肥市2201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浯丈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
I.D 2.A 3.C
二.(33分)
4.A 5.C 6.C
7.(10分)(1)国家把和萧何一样的重任交付给你,你身居守卫国家的职位却<如此)担心战乱,(你还)凭什么仰慕效法古人呢?
<2)主上对待你像骨肉兄弟一样,把大事交付给你,怎么(能)因为私人恩怨而想攻杀甘宁呢?
8.(4分)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9.(4分)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
10.(6分)甲: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宾鼓瑟吹笙
乙:(1)以塞忠谏之路也(2)烟光凝而暮山紫(3)恍惊起而长嗟(4)昆仑玉碎风凰叫(5)莫道不销魂(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一.(24分)
11.(4分)总体感受是静谧和悲悯。《晚钟》,宁静中的伤感;《喂食》,苦难中的温暖;《拾穗》.苦涩中的虔诚。
12.(6分)画作的内容都是表现贫苦而辛劳的农人不放弃播种希望的信念;米勒身处苦难依然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不放弃对生活、对土地、对农人的温暖的爱;作者在对米勒画作的欣赏中.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追求和热爱生活的美好信念。
13.(6分)(1)米勒的画是发自内心.饱含心血的,是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深情与敬畏,对农人的悲悯与热爱的艺术体现。欣赏者也必须怀有对大地的虔诚和敬意,才能与画作形成共鸣。
(2)米勒的一生充满悲辛,饱受生活磨难但没有沉沦,而且他的画作无沦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能打动人心.
14.(8分)(1)米勒远去了,米勒的画依然给人以温暖的启迪,但作者对世人还有多少能读懂这样的画充满疑惑和担忧。
(2)
【示例一】在当今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人们很难拥有这样一种宁静和悲悯的“向下”的眼和心,像米勒以大地和农人为主题这样的画作被欣赏恐怕已经成为奢望。
【示例二】对大地的誊恋,对底层人的悲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人类灵魂的底色,而米勒的画作正充分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所以永远都会有这样的欣赏者。
四,(24分)
15.B 16.C 17.A
18.(5分)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
19.(6分)(1)莫言获奖,萝卜遭殃(或:莫言得道,萝卜升天)
(2)讽刺那些把自已的成功寄托于他人身上的人,启示人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20.(4分)不是讽刺齐人,而是讽刺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利达的人;不是讽刺逃兵,而是讽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五,(60分)
21.(60分)参照2012安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例文1:你可以和我不同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各自行走于人生的征途中,你我各自珍藏起各自的特色与光芒,你可以和我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世界才更曼妙多姿。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之大,芸芸众生,各不相同。你可以和我不同,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与赞赏,是对彼此差异的尊重与平视,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怀疑与坚定。没有必要相同,没有必要整齐划一,不同便是最大的精彩,包容才是生命所在。
回望历史的烟尘,文革时期人与人皆相同,一律的灰色绿色军装,一律地崇拜热爱毛主席,一律以阶级斗争为生活的中心,相同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社会的文明建设被摧毁,经济衰退,正是这所谓的相同的盲目激情留给后人一个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
你可以和我不同,体现的是包容,是平等对待,是对多样性的认可及尊重。人生经历不同,价值观亦不同,每个人的生命与生活都不必崇拜追随他人的脚步,时代与潮流也不应该让我们屈服。历史的丰富与多彩也正是不同所构成的。
文革的教训告诉我们,人人皆不同的社会,包容的社会才是健康文明的社会。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中国人心中的偶像经历了从陈景润到张海迪到马云再到姚明又到如今所谓的“明星”的变迁,也许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社会对不同价值取向的人的包容,才能让心中偶像的内涵更加丰富,而这更体现的是生命的品位提升以及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体现。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你可以与我不同”的言行呢?总会有些上级要求下级必须做相同重复的工作,必须执行自己的命令;总会有
标签:人教版 高三 必修五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3年合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