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19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97]
鄂州高中高一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
鄂州高中高一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聒噪(tián) 栅栏(zhà) 粗犷(guǎng)众说纷纭(yún)  
 B广袤(mào)  湮没(yān) 粗糙(zhào) 寥寥无几(liáo)  
 C篱笆(ba) 崔嵬(wéi) 档案(dàng) 畏葸不前(xǐ)  
 D蜕皮(tuì)  皈依(guī) 跻身(jì)  弦外之音(x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消耗 爆冷门 结外生枝 毋庸置疑
 B账目 明信片 开源截流 筋疲力尽
 C孤僻 辩证法 谍谍不休 计日程功
 D凝练 度假村 锱铢必较 自鸣得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周星驰_______四年之后执导的喜剧片《西游》自公映以来,票房一路势如破竹,大年初一即_______7685万元,在2月14日情人节当日票房更是高达1.22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纪录。2012年年末曾因《一九四二》票房不佳导致股价跌停的华谊,_________在蛇年春节凭借影片《西游》_________。
 A潜伏 收获 终于 力挽狂澜 B蛰伏 斩获 终于 扬眉吐气
 C蛰伏 斩获 最终 力挽狂澜 D潜伏 收获 最终 扬眉吐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与份额正稳步扩大,李宁服装和奇瑞汽车等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享受。
 B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2万多倍,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C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运行速度最快,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
 D首都新机场是继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之后中国第三个引起世界乃至西方(特别是英国)关注的工程。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的国学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诗歌还回得了“故乡”吗? 宗仁发
  ①翻开眼下的诗集或诗歌刊物,很容易就会看到表达对故乡情感的作品,但未必都能让人读得下去,因为不少作品与诗人的内心真实世界无关,不少写故乡的诗人,心中其实并没有故乡,他们也无意去苦苦寻找自己的故乡。对他们而言,写故乡只不过是某种功利性策略而已。
  ②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有故乡意识的,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故乡在每个人眼里,首先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存在,而不是空泛的概念,或者语言的乌托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返璞归真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汉语诗人的基本共识。


浏览完整试题  ③今天生活于异乡的诗人重返故乡,往往会对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对自然田园的无情吞噬,诗人们书写故乡时难免带有一种伤感。失去的不再拥有,破坏的难以恢复。这些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于诗人而言就和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一样痛苦。
  ④尽管故乡并非都是田园式乡村,但诗人描摹故乡情景大多选择乡村化的地方。这隐含着诗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那就是只有带有自然气息的所在,才适宜于寄托真情实感。用梁宗岱的话说,“我们的最隐秘和最深沉的灵魂都是与时节、景色和气候很密切地相互纠结的”。在谈到乡村与城市区别时,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做过一种比较,“乡村里的生活亲切而又生动,使人产生一种乡土人情的感受。这里人们交谈聊天,他们谈话的内容便是好作家的写作材料。反之,在城市里,隔壁那条街上也许有人自杀了,而你却永远不会知道”。
  ⑤当这种乡村化的故乡进入诗歌时,它就不再单纯是对某个具体乡村的写实,而是融入了诗人评判生活的广义的主观寓意。也可以说故乡是包蕴着物事景致和精神归宿的载体。诗人对故乡的认识,不会在感观层面浅尝辄止,当他们重返故乡、审视故乡的时候,也会反观自我:“故乡已是他乡,而我也有多少杂质把我改造”(世宾《月光中的故乡》)。诗人敏锐感觉到不仅故乡遭遇了不可遏止的改变,对应着故乡的人也不能再重回过去。这时候诗所触碰到的就不单单是一种故乡情怀,而且还关涉对超越于此的精神寄托之所的检视。
  ⑥对故乡的书写在今天无疑越来越具有母题的意味,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它对殖民化的写作、无根的写作都有着有效的抵御作用。奥登认为:“由于通天塔诅咒,诗是所有艺术中最具有地方性的,但是今天,当文明在整个世界上一天天变得单调时,人们感到这与其说是诅咒,不如说是祝福:至少在诗中不会有什么‘国际风格’。”
⑦在当下的诗歌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再明晰不过的信息,那就是优秀的诗人在追求做一个扎根大地的诗人他们甚至会视故乡意识为真理。为此,每个诗人都在摸索着自己独特的回故乡之路,尽管有时会迷茫,有时会误入歧途,有时也许会陷入绝境,但只要诗人们执著地坚持下去,就能够逼近斯通贝克评价福克纳的创作时所描述的那种境况:“我们也许终究会真正认识自己,真正了解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历史和家园,我们也许终究会找到照亮我们生活、促进我们彼此都极端需要的人类感情交流的那种欢乐光芒。”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许多汉语诗人均在其作品中表达出对田园生活与淳朴本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B对现在的一些诗人来说,他们对名利追求的欲望远比表达对纯真质朴乡土情怀的向往强烈。
C当前大多数诗歌由于缺少对故乡真情实感的挖掘与表达,故而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D作者引用叶芝的话意在强调真正的诗人应该“接地气”,而不是用空泛的情感和语言写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故乡在发生改变,诗人自身也会改变,故而诗人对故乡的感受并不仅仅停留在故乡情怀上。
B优秀的故乡题材的诗歌,不仅应着眼于挖掘物事景致背后的精神意蕴,更应该去表现出故乡的美丽景致。
C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时代,对故乡的书写无疑对殖民化写作与无根的写作有着抵御性作用。
D当故乡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改变了它本真的姿态时,诗人在书写故乡时往往会表达出自己被啃噬般的伤痛。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切而生动的乡村生活是创作的好材料,眼下不少诗作难以激起读者共鸣即源于这些诗人对乡村生活缺乏心灵上的探寻。
B只有在摸索回乡之路时执着地坚持下去,诗人才有可能真正了解故乡,进而在写故乡的作品中以真情实感唤起读者的共鸣。
C优秀的诗人应该扎根于大地,真正认识故乡和自己,甚至把故乡意识作为自己思想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D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深沉情感时多选择田园式乡村,是因为田园式乡村总能让诗人感觉到自然气息的存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34分,7小题)
  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汝、颍盗起,中原大乱,元师久无功。至正十二年,察罕起义兵,战河南、北,击贼关中、河东,复汴梁,走刘福通,平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既而总大军围益都,田丰叛,察罕为王士诚所刺,事具《元史》。察罕既死,顺帝即军中拜扩廓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如察罕官。帅兵围益都,穴地而入,克之。执丰、士诚,剖其心以祭察罕,缚陈猱头等二十余人献阙下。东取莒州,山东地悉定。
   初,察罕定晋、冀,孛罗帖木儿在大同,以兵争其地,数相攻,朝廷下诏和解,终不听。扩廓既平齐地,引军还,驻太原,与孛罗构难如故。会朝臣老的沙、秃坚获罪于太子,出奔孛罗,孛罗匿之。诏削孛罗官,解其兵柄。孛罗遂举兵反,犯京师,杀丞相搠思监,自为左丞相,老的沙为平章,秃坚知枢密院。
   太子求援于扩廓,扩廓遣其将白锁住以万骑入卫,战不利,奉太子奔太原。逾年,扩廓以太子令举兵讨孛罗,入大同,进薄大都。顺帝乃袭杀孛罗于朝。扩廓从太子入觐,以为太傅、左丞相。当是时,微扩廓,太子几殆。扩廓功虽高,骤至相位,中朝旧臣多忌之者。而扩廓久典军,亦不乐在内,居两月,即请出治兵,南平江、淮。诏许之,封河南王,俾总天下兵。
初,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肃宗灵武故事自立。扩廓不可。及还京师,皇后谕指令以重兵拥太子入城,胁顺帝禅位。扩廓未至京三十里,留其军,以数骑入朝。由是太子衔之,而顺帝亦心忌扩廓。廷臣哗言扩廓受命平江、淮,乃西攻关中,今罢兵不奉诏,跋扈有状。顺帝乃削扩廓太傅、中书左丞相,令以河南王就食邑汝南,分其军隶诸将;而以貊高知枢密院事兼平章,总河北军。太子开抚军院于京师,总制天下兵马,专备扩廓。
   扩廓既受诏,退军泽州,其部将关保亦归于朝。朝廷知扩廓势孤,乃诏李思齐等东出关,而令关保以兵戍太原。扩廓愤甚,引军据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吏。于是顺帝下诏尽削扩廓官爵,令诸军四面讨之。


展开余下试题   是时明兵已迫潼关,思齐等仓皇解兵西归,而貊高、关保皆为扩廓所擒杀。顺帝大恐,下诏悉复扩廓官,令与思齐等分道南讨。诏下一月,明兵已逼大都,顺帝北走。扩廓入援不及,大都遂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穴地而入,克之 克:攻陷 B与孛罗构难如故 构难:交战
 C入大同,进薄大都 薄:迫近 D总制天下兵马,专备扩廓 制:限制,约束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扩廓帖木儿对元朝忠心的一组是( )
  ①平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 ②缚陈猱头等二十余人献阙下
  ③居两月,即请出治兵 ④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肃宗灵武故事自立。扩廓不可。 ⑤未至京三十里,留其军,以数骑入朝。 ⑥貊高、关保皆为扩廓所擒杀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察罕帖木儿为元朝平定内乱立下大功,却惨遭叛徒刺杀。他死后,扩廓帖木儿用巧妙的办法攻陷了益都,并剖出田丰、张士诚的心来祭奠义父。
B孛罗帖木儿被逼无奈之下起兵谋反,陷太子于危难之中,最终却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顺帝杀死。
C朝中许多大臣嫉妒扩廓帖木儿官居高位,传言其独断专行,不按朝廷旨意行动。顺帝听信谗言,罢免了扩廓帖木儿的部分官职。
D扩廓帖木儿因为愤怒走上了与朝廷对立的道路,这场内乱与元朝的灭亡有直接的联系。
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朝臣老的沙、秃坚获罪于太子,出奔孛罗,孛罗匿之。(3分)

(2)当是时,微扩廓,太子几殆。(3分)

(3)扩廓愤甚,引军据太原,尽杀朝廷所置官吏。(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干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梦寻梅 方岳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①方岳:南宋诗人,字巨山,号秋崖,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②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1)两首诗在刻画“梅”这一意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借“梅”的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15.名篇名句补写。(5分)
《过秦论》中“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势不凡。《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 ”典故传情。《咏怀古迹》中“ ,独留青冢向黄昏”情景交融。《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相同。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多用比兴手法,因而联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向着太阳飞升
  ①为16个月的女儿买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童图书琳琅满目,可是除了英语卡片、数字卡片和看图识字卡片之外,可供选择的倒少。我选择了一套世界经典童话,其中有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曾经熟悉和喜欢的。
  ②回到家,孩子顺手把书翻到了最后一页。她指着说:泡泡。这是她会说的有限词汇之一。我顺势看过去,发现她指的是《海的女儿》的最后一页。画面是美人鱼公主跃入大海,身后激起一串串泡沫。书中写道:小公主纵身跳进大海,顿时化为泡沫。
  ③就这样完了?海的女儿怎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如果真是这样,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
  ④有着鱼一样的尾巴的海的女儿,本是大海中快乐的精灵。是什么使她放弃了自由、快乐、舒适的生活,甘愿忍受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喝下老巫婆的魔药?是对做人的企盼,对只有人才拥有的永生灵魂的企盼。而这种种企盼都是因为那个站在船头的、让小公主第一眼见到就油然而生爱慕之情的英俊王子。
  ⑤于是,她为了拥有人的双腿而交出了自己的声音。接着,她无法表达自己;然后,她失去了爱情;最终,她将失去生命,并无法拥有人的永生的灵魂。
  ⑥美丽的小公主,曾经有着鱼一样的尾巴的小公主,不能发出声音的小公主,在做人的路上行走得如此艰难,付出得如此惨烈。
  ⑦终于到了这个夜晚。心爱的人一无所知地沉睡在新婚的幸福中,而小公主的生命则到了最后的时刻:得不到爱情就要在第一缕阳光下死去。
  ⑧她很快就要一无所有了:阳光、大海、舞蹈、王子、爱情、永生的灵魂都将离她而去……
  ⑨姐姐们的出现给小公主带来了一线生机。然而,这样一个为了心爱的人不惜忍受疼痛而舞蹈的女孩是不会接受用爱人的鲜血换来的生机的。小公主终于选择了死,选择了自我牺牲,选择用生命来殉这些美好的事物。她把匕首——姐姐们用美丽的长发换来的匕首——远远地抛入大海,而后纵身跃入海水中。泡沫在她身后浮起。
  ⑩一切仿佛都归于平静。
   ⑾然后,安徒生写道:太阳升起来了,她感到自己正在变成泡沫;可是她并没有死,她感到自己正在向着太阳飞升。
   ⑿在巫婆规定的游戏规则中,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可以舞蹈的双腿是以疼痛和声音为代价的,获得灵魂是以婚姻为代价的,匕首是以姐姐们的美发为代价的,重回大海的希望是以爱人的鲜血为代价的。这是残酷的法则,可是它与我们身处的现实何其相像。小公主的死表达了对这个法则主动的抗拒;而安徒生,则以向着太阳飞升的灵魂表达了对这个法则的彻底蔑视。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爱才是永生的全部要义,爱才是永生的灵魂。他以这样的永生诠释了善,他以这样的灵魂诠释了美。这是安徒生伟大之所在。他的童话得以传遍世界,流芳百世,以至哥本哈根海边美人鱼的塑像成为这个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象征,正是因为这种美,这种由人性中的纯洁、善良、执着、忍耐、自我牺牲构筑的美。它是我们梦想中诗意的光辉,是我们心灵中最纯粹的那一部分。而略去了这点睛的一笔,一部传世之作就将无可救药地平庸。
   ⒀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上了初中。读到海的女儿飞升起来时,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觉得安徒生真好,他没有让我失望,没让小公主真的消失在泡沫中。当我到了30岁,给自己的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仍然感动得有流泪的冲动。此时,我比孩时更深地体悟到了小公主的灵魂之美,体悟到了故事之后动人心魄的力量。于是,我一遍遍地给孩子讲:太阳升起来了,小公主感到自己正在变成泡沫;可是她并没有死,她飞升起来了,她向着太阳飞升而去。


展开余下试题   ⒁也许对于16个月的孩子来说,灵魂、爱情、永生都是无法理解、没有意义的。毕竟她还小,不知道我的全部感受。可是,她会长大,她会懂得这个故事并被它感动的,因为她会善良,并且珍视美好的事物。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所写给自己的女儿买童话书的内容,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
B.第③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意在引发读者对这个童话结局的深入思考。
C.第⑨段中作者用投匕首入海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公主的自我牺牲精神。
D.作者写自己两次读《海的女儿》的体验意在表现自己对小公主的同情心。
E.作者从《海的女儿》中读出了爱的要义以及纯洁、善良、执着等人性美。
17.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通读全文,简析作者以“向着太阳飞升”为题的原因。(2分)


②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第⑩段“一切仿佛都归于平静”的含义。(2分)


18. 第⑿段中作者提到的“点睛的一笔”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点睛的一笔”?(4分)


19.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净化阅读者的心灵,陶冶阅读者的情操。请结合文本答出《海的女儿》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阅读优秀作品的意义的认识。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 2012度网络流行语大盘点:①屌丝②你幸福吗?③正能量④切糕⑤中国好声音⑥元芳⑦江南style⑧莫言⑨世界末日。每一个活色生香的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用另一种方式显现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请任选其中三个流行语,扩展成一组语意连贯的句子,对刚刚逝去的2012年的社会风貌进行简要描述,不少于60字。(答题时请在所选的词语下面加着重号)(4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三个词语(短语)概括出“雾”和“霾”的不同点。(4分)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2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题目。(4分)
(1)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2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 (2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人类从小到老的一种情结。它是情感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是人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及生活万象的折射与聚焦。正因为有了牵挂,人类才有了众多动人心弦的历史,也正因为有了牵挂,生活中才涌现出许多缠绵的故事。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一必修三第四单元检测答案
1.C(A tián—guō;zhào—cāo;D jì—jī)
2.D(A节外生枝 B开源节流 C喋喋不休)
3.B
4.A(B在“2万多倍”后加“的磁场”C成分残缺,应在“运行速度最快”后加上宾语中心词“的铁路”;D语序不当,可改为“引起西方(特别是英国)乃至世界关注”;
5. D。(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⑥句中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句中的“随便地进行批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
6.C(第一段中第二行是说“不少作品”“大多数”与之表示的范围不相符)
7.B(结合第五段“当这种乡村化的故事进入诗歌时,它就不再单纯是对某个具体乡村的写实,而是融入到诗人评判生活的广义去看主观寓意。也可以说是故乡包蕴这物事景致和精神归宿的载体”颠倒了文章的递进关系。)
8.D(结合第四段,“乡村化的地方”而非仅指“田园式乡村”。)
9.D(制:掌管)
10.C(①是察罕帖木儿的行为;③是因为扩廓帖木儿不习惯朝中的生活;⑥貊高、关保都是超重大臣,此举处于愤怒。)
11.B(“被逼无奈之下起兵谋反”说法错误)
12.(1)恰逢朝中大臣老的沙、秃坚得罪了太子,逃出来投奔孛罗帖木儿,孛罗窝藏了他们。(“会”“匿”各一分,句子顺畅一份)
(2)在当时的情况下,假如没有扩廓,太子就很危险了。(“微”“殆”各一分,句意顺畅一分。)
(3)扩廓非常愤怒,带领军队占据太远,杀尽朝廷在这里设置的官员。(“愤甚”“据”各一分,句意顺畅一分)
13.何事于仁/圣乎/舜其犹病诸/仁者/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近取譬
  译文:子贡说: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鄂州高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