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阶段测试

阅读:1443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3]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无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
一、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隶﹙ ﹚ 尝﹙ ﹚ 与﹙ ﹚ 书﹙ ﹚诗 收﹙ ﹚族 一﹙ ﹚乡
观﹙ ﹚ 立就﹙ ﹚ 文理﹙ ﹚ 稍稍﹙ ﹚ 宾客﹙ ﹚ 乞﹙ ﹚ 谒﹙ ﹚ 称﹙ ﹚ 复﹙ ﹚ 泯﹙ ﹚ 通悟﹙ ﹚
受﹙ ﹚ 贤﹙ ﹚ 卒﹙ ﹚ 则﹙ ﹚其受于人 且﹙ ﹚
固﹙ ﹚ 众人﹙ ﹚ 啼﹙ ﹚ 伤﹙ ﹚仲永
意动用法:异﹙ ﹚ 奇﹙ ﹚ 利﹙ ﹚
惟﹙ ﹚ 忆﹙ ﹚ 旦﹙ ﹚ 暮﹙ ﹚ 但﹙ ﹚ 赴﹙ ﹚
朔﹙ ﹚气 策﹙ ﹚ 强﹙ ﹚ 不用﹙ ﹚ 郭﹙ ﹚
将﹙ ﹚ 著﹙ ﹚ 走﹙ ﹚ 安﹙ ﹚ 欲﹙ ﹚ 闻﹙ ﹚
一字多义:市﹙ ﹚﹙ ﹚ 愿﹙ ﹚﹙ ﹚
谓﹙ ﹚ 今﹙ ﹚ 当涂﹙ ﹚ 掌事﹙ ﹚ 辞﹙ ﹚
岂﹙ ﹚ 治﹙ ﹚ 经﹙ ﹚ 见﹙ ﹚ 孰﹙ ﹚ 若﹙ ﹚
乃﹙ ﹚ 就﹙ ﹚ 及﹙ ﹚ 非﹙ ﹚ 更﹙ ﹚ 即﹙ ﹚
遂﹙ ﹚ 耳﹙ ﹚ 涉猎﹙ ﹚ 大有所益﹙ ﹚
古今异义:博士 古﹙ ﹚今﹙ ﹚
往事 古﹙ ﹚今﹙ ﹚
善﹙ ﹚ 会﹙ ﹚ 施﹙ ﹚ 乳﹙ ﹚ 止﹙ ﹚ 叱﹙ ﹚ 毕﹙ ﹚
妙绝﹙ ﹚ 微﹙ ﹚ 意﹙ ﹚少﹙ ﹚舒 正﹙ ﹚ 中间﹙ ﹚
齐﹙ ﹚ 曳﹙ ﹚ 虽﹙ ﹚ 名﹙ ﹚ 股﹙ ﹚ 几﹙ ﹚ 毕绝﹙ ﹚
表示时间副词:少顷﹙ ﹚ 既而﹙ ﹚ 一时﹙ ﹚ 未几﹙ ﹚
忽﹙ ﹚ 俄而﹙ ﹚ 无何﹙ ﹚ 逾时﹙ ﹚
倏忽﹙ ﹚ 是时﹙ ﹚ 少时﹙ ﹚ 久之﹙ ﹚
饮于( )河( )、渭 北﹙ ﹚ 化为﹙ ﹚ 东﹙ ﹚
辩斗﹙ ﹚ 故﹙ ﹚ 我以﹙ ﹚日始出时去﹙ ﹚人近 如﹙ ﹚
则﹙ ﹚ 此﹙ ﹚不为﹙ ﹚ 汤﹙ ﹚ 决﹙ ﹚
孰为﹙ ﹚汝
第一人称 吾 私 余
第二人称 汝 子
第三人称 彼其
缀﹙ ﹚ 窘﹙ ﹚ 顾﹙ ﹚ 乃﹙ ﹚奔倚 弛﹙ ﹚ 径﹙ ﹚
犬﹙ ﹚ 瞑﹙ ﹚ 暇﹙ ﹚ 暴﹙ ﹚﹙也是表示时间﹚
首﹙ ﹚ 毙﹙ ﹚ 方﹙ ﹚ 尻﹙ ﹚ 乃﹙ ﹚悟﹙ ﹚ 盖﹙ ﹚
黠﹙ ﹚ 顷刻﹙ ﹚﹙也是表示时间﹚ 几何﹙ ﹚ 恐﹙ ﹚
寐﹙ ﹚ 苫蔽﹙ ﹚ 意:意暇甚( );意( )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一狼径去(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一、 活用:
洞﹙ ﹚隧﹙ ﹚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通“ ” , )
2、对镜帖花黄( 通“ ” ,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 ” , )
4、满坐寂然( 通“ ” , )
5、孰为汝多知乎( 通“ ” , )
6、止有剩骨( 通“ ” , )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
余闻之也久( );环谒于邑人( )
卒之为众人( )
2、于:环谒于( )邑人;于( )舅家见之
贤于( )材人远矣:受于( )人者不至
3、为:弃其杖,化为( )邓林;孰为( )汝多智乎


浏览完整试题4、而:道渴而( )死;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5 以: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 我以﹙ ﹚日始
6 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并自为其名﹙ ﹚
四、 给下列的句子断句﹙ 即划停顿 ﹚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7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8 蒙乃始就学
9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0 日初出大如车盖
11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 顾野有麦场
13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14 屠自后断其股
五、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能?止增笑耳。
4、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6、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7、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9、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10、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1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15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六 文言文出现的成语
1 扑朔迷离
2 吴下阿蒙
3 刮目相待
七 课外拓展
王戎夙(sù,早,这里指幼年)慧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快把树枝压断了)诸儿竞走取之惟(惟独、只有)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这则短文加上标点。
2.解释加粗的字。
(1)尝________________。(2)走________________。(3)之________________。
(4)日________________。(5)此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 、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贤于材人远矣( )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 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 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稍稍)宾客其父( )
5、泯然(众人)矣( )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展开余下试题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123.150.199.233)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相关:关于“七年级下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