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8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9]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
一、文意理解:
1.阅读选文(开头至“公输盘服” )(1)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
(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
(2)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2.公输盘就是 ,子墨子就是 。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3.墨子诱导楚王亲口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目的是想让楚王陷入什么样的境地?这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4.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⑴ ⑵
二、文意理解:
1..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 “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 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 ,能同仇敌忾,万众一 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 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C. ②③④ D. ②③⑤
三、文意理解:
1.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 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 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四、文意理解
1.文段中的“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作者用这个比喻要说明什么? “鱼”比喻_______;“熊掌”比喻_________; 作者要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
(不超过 20字)( )
3. 《礼记•檀弓》中说: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五、(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浏览完整试题(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问题。(10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乙】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①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当退②小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的《朋党论》)
【注释】①暂相党引以为朋:暂时互相勾结而成为朋党。朋:朋党,指因志趣相同或利益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②退:排斥,排除。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尝: (2)君子则不然 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3.【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2分)
4.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与欧阳修认定人才的标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2分)
七、【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1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13.把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八、(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为与此同类。”(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舍其文轩( ) ⑵此为何若人 ⑶过故人( )
⑸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
3.翻译句子。(2分)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4.【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2分) (58.22.233.199)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九年级上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