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8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6]
福州一中2012-2013年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语文试题
福州一中2012-2013年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
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1分)
(1) ,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离骚》)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3)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
(5)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 ,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薛向,字师正。以祖颜任太庙斋郎,为永寿主簿,权京兆户曹。
监在京榷货务①,连岁羡缗钱②,当迁秩,移与其兄。三司判官董沔议改河北便籴③,行钞法。向曰:“如此,则都内之钱不继,茶、盐、香、象将益不售矣。”有司主沔议,既而边籴滞不行,沔坐黜。
以向知鄜州。大水冒城郭,沉室庐,死者相枕。郡卒戍延安,诣主将求归视。弗得,皆亡奔。至,则家人无存者,聚谋为盗,民大恐。向遣吏晓之曰:“冒法以赴急,人之常情,而不听若辈归,此武将不知变之过也。亟往收溺尸,贳汝擅还之罪。”众人庭下泣谢,一境乃安。
入为开封度支判官,权陕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盐足支十年,而岁调畦夫数千,向奏损其数。兼提举买马,监牧沙苑养马,岁得驹三百,而费钱四千万,占田千顷。向请斥闲田予民,收租入以市之。乃置场于原、渭,以羡盐之直市马,于是马一岁至万匹。
尝夜至灵宝县,先驱入驿,与客崔令孙争舍。令孙正病卧,惊而死,罢知汝州。甫数月,复以为陕西转运副使,进为使。厚陵役费,其助如永昭时,凡将漕八年,所入盐、马、刍、粟数累万,民不益赋,其课④为最。
夏将嵬名山以绥州来归,青涧城主种谔将往迎,诏向与议。谔不俟命,亟率所部出塞,遂城之。廷议劾谔擅兴,将致法。向言:“谔今者之举,盖忘身以徇国,有如不称,臣请坐之。”谔既贬,向亦罢知绛州,再贬信州,移潞州。张靖使陕西还,陈向制置盐、马之失。诏向诣阙与辩,靖辞穷,即罪之。
神宗知向材,以为江、浙、荆、淮发运使。纲舟⑤历岁久,篙工利于盗货,尝假风水沉溺以灭迹。向募客舟分载,以相督察。迁天章阁待制。环庆有疆事,帝以向习知地形,召诣中书。旧制,发运使上计毋得出入,唯止都门达章奏。至是,弛其禁。熙宁四年,权三司使。有司误迁向右谏议大夫,诏罚吏而向官不夺。
辽人求代北地,北边择牧,加枢密直学士、给事中、知定州。北使久留都亭,数出不逊语,佥谓必渝盟。向曰:“彼欲疆议速成,故多张虚势以撼我。使者惧不如其请,故肆嫚言以侥幸取成。”后皆如向言。迁工部侍郎。
向干局绝人,尤善商财,计算无遗策,用心至到,然甚者不能无病民,所上课间失实。会诏民畜马,向既奉命,旋知民不便,议欲改为。于是舒亶论向反覆无大臣体,斥知颍州。又改随州,卒,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薛向传》)
注释:①榷货务:宋官署名,掌管食粮、金帛等贸易。②缗钱:指以千文结扎成串的铜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③便籴:宋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府向商人购买粮草后,先付给钞引,商人再持钞引到京师或指定的地区,兑换钱币或者茶盐香药等物资。④课:赋税。⑤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队。


浏览完整试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羡盐之直市马 市:购买
B.谔不俟命 俟:等待
C.假风水沉溺以灭迹 假:假如
D.弛其禁 弛:放松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薛向的才能、政绩的一组是(3分)
①监在京榷货务,连岁羡缗钱 ②既而边籴滞不行,沔坐黜
③以羡盐之直市马,于是马一岁至万匹 ④复以为陕西转运副使,进为使
⑤诏罚吏而向官不夺 ⑥后皆如向言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盐储备充足的情况下,薛向奏请减少征调垦畦制盐的壮丁,这体现了他为政的用心以及对百姓的体恤。
B.张靖指出薛向在工作上的过失,朝廷为此让他们二人展开论辩,结果张靖被辩驳得哑口无言,但薛向还是被治罪。
C.薛向担任江、浙、荆、淮发运使期间,招募客船,让它们和纲船一起运送货物,并让二者互相监督。
D.皇帝下诏让百姓畜养马匹,薛向奉命后随即就知道这项政策将给百姓带来不便,于是进谏应改变该政策。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谔今者之举,盖忘身以徇国,有如不称,臣请坐之。 (3分)
译:
(2)然甚者不能无病民,所上课间失实。 (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清】王国维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红住。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幕怎样的景象?(3分)


(2)词的下阕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慨?试作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吴荪甫拿着孙吉人的“草案”,一面看,一面憧憬起来:烟囱如林,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这么想着吴荪甫便觉着双桥镇失陷不算什么事了。(《子夜》)
B.觉民抗婚并逃离高家,觉新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却被觉慧拒绝,还成了觉慧指责和嘲讽的对象。觉新对此非常不解,也十分痛苦。(《家》)
C.法庭审判爱斯梅拉达,认为她是女巫,驱使黑衣魔鬼刺伤了弗比斯,当小山羊用蹄子把皮囊里的活动字母排成“弗比斯”时,更让人确信是巫术害了卫队长。爱斯梅拉达被屈打成招,判处绞刑。(《巴黎圣母院》)
D.在参与审讯马斯洛娃一案时,涅赫柳多夫想起了与她的那段往事,并深感愧疚,但又很怕自己被认出来,感情复杂。在陪审员辩论的时候,涅赫柳多夫没有据理力争。最终马斯洛娃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复活》)
E.神甫劝说欧也妮结婚,因为她对社会负有重大的义务,她需要一个丈夫一起管理巨大的家业,把上帝赐给她的加以保存。神甫是完全出于宗教的原因跟欧也妮谈话。(《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至今有十字纹“恨石”尚存。后人观此胜迹,作诗赞曰:“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
“恨石”在哪座寺庙的殿前?为问天买卦,挥剑砍“恨石”的是谁?他们心中祝告的内容与口中所说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选段中的话是刘姥姥几进荣国府时说的?是谁安排她这样说,为什么?刘姥姥对这样的安排作何反应?
选做(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以上文段中孔子和孟子均强调了哪一点?(2分)

(2)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毁灭一个人就是毁灭所有人
胡泳
集体冷漠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当他人面临危难之时、迫切需要帮助之时,社会上却存在着一种不作为或者低回应的集体倾向,好像事情根本不曾发生或是慢慢就会过去一样。人们把自己同其他人的麻烦隔绝开来,变成旁观者,束手无策地目睹权利的受损。
一个旁观者,既非恶行的加害者也非受害者,却有着见证的机会或作证的责任。作证,意味着为受害者一方带来具备道德权威的无私的声音。
鲁迅一直极为担忧旁观者——他称之为“看客”:“……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对鲁迅而言,冷漠而不是偏见,是中国最麻烦的事情。就围观受害者这种国民劣根性来说,鲁迅的矛头所向,不止限于当受害者被视为失败者的场合,即他愤怒于国人的幸灾乐祸恶习——见失败者遭受灾祸而高兴,也指向受害者被视为英雄或圣人的场合,即他同样愤怒于国人以高标准道德要求受害者的“烈士情结”。


展开余下试题对于后者,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林培瑞说得极为透彻:“如果我们以圣贤标准要求被迫害的英雄,那不但错误,而且不公平。受害者在压力下会撒谎,欺瞒,也会出卖。旁观者没有权利期待与此不同的事实。……对于一个生活在安全和舒适中的旁观者来说,他有权利指责他人缺乏英雄气概吗?甚至当别人不如预想中的那般英雄的时候出来大肆批评?然而,很多中国旁观者恰恰就这样做了,这是道德愚钝。生命危险不是剧场表演。渴望烈士的人应当自己去做烈士。”
林培瑞进一步指出,尽管对受害者富有同情心通常比冷漠更可取,然而,同情姿态也不是没有自身的伦理问题的。哈维尔讲过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布拉格接待西方“看客”的故事:他们如此热切地想表示对一个“异议分子”的支持。哈维尔说,当西方人问“我们能为你做什么?”的时候,他心里倍感挫折。因为这样问意味着只有异议者而不是提问者的命运受到威胁。“难道对我的逮捕不是对来访者的一种攻击吗?……难道对布拉格的一个人的毁灭不是对所有人的毁灭?”
这一发问,让我们联想到德国路德派牧师马丁•尼莫勒批评德国知识分子在纳粹兴起的过程中毫无作为的那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其实,尼莫勒牧师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他人的不幸也就是你的不幸。没有什么比约翰•多恩那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更好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有删改)
10.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人面临危难和迫切需要帮助却不回应,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B.作者认为,被迫害的英雄在压力下肯定有撒谎、欺骗、出卖的行为出现。
C.西方人所表示的对“异议分子”的支持,在哈维尔看来,这也属于“看客”行为。
D.整篇文章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很有说服力。
11.鲁迅先生批判的“看客”的国民劣根性具体指什么?(2分)


1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4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15 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沉重
朱以撒
作为升斗小民,决定一些事多半靠沉重来说话,尤其是上菜市场买海产品,同样造型的“无肠公子”,分不出结实和空虚,只能拎起来,以沉重者为优,表明它的内在已经充实。买一台电视机,喜欢的就是它的厚重感;运回村里,由两个以上壮实青年抬着,引来不少艳羡的目光——纸箱打开,使劲提出,摆在大厅正中,马上有赞叹声响起:“好大。”据说科学进一步发达后,先进的电视机只是薄薄的一片,一只手拎着还嫌轻。我判断这种状态一定会引起不少人的不满——那薄薄的一片,果真物有所值?对于消费的心理,巨大似乎更为我们接受。事实好像是遵循这样的逻辑——当年厚如砖头的手机,抓在手中哇哇叫嚷,颇有指点江山的气概;而今小如剃须刀一般,反而没有什么派头了。
人的许多交往,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从历代相术家的经验积累里,大致可以勾划出不同的品类。有一类就不太受人信任,诸如尖嘴猴腮,鼠眼耸肩,这一类总的特征是瘦、轻,同时口齿伶俐、手脚敏捷,分明是个好人,却一开始就让人有戒备感。相反,人们更乐于接近那些慈眉善目、语速行缓的人,如果再有弥勒佛一般的形体,敦实宽厚、重量过人,这就是一种信任的基础——至少做生意时,用不着担心他会像风那般逃掉。
二十年前,我去过一个小城镇,觉得它轻浮之至。全用木板搭建起来的街市、宅院,每逢风起,就咿咿呀呀地唱起老歌。人们在这木板的空间里,感受着森林里的气息。如果不出门的话,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什么亏歉。也巧,一场大火把轻薄的木板街市烧得一干二净,待我再来时,全部换成了砖楼。小城镇不生产钢材、砖头和水泥,这些物质全由外地源源而来,土地为之沉重。后来我发现了政绩的体现,就在于它的重量级硬件——多少摩天大楼,多少斜拉桥,多少集装箱。可以想见,同样一片土地,没有哪个朝代,如今日这般负重累累。
我对沉重的物体有天生的好感,古老的石兽、石鼓、石碑,有时甚至不须抚摸,只是远远站定了看。沉重,不都是要用手拎起来试试,有时只需要看。开始形成的时候,可能还不显山露水,而越往后则越沉重。有时它们如藤萝攀树那般地纠缠到了许多事件和人物,捆绑在一道难以解开,沉重就出现了,我们称之为内涵。内涵有无是靠机缘的,譬如海底的无数沉船,一样的海泥满身蓬头垢面,谁有闲工夫理睬它们呢?其中有一艘称“中山舰”,这就有内涵了,花费再多人力物力,也要把它弄出水面。为什么有幸名之而具有意义?我只能说,事实就是如此。
有时路上行走时见到熟人,会对我说某某朋友近来遇到某事,心情沉重。我总是说,好啊,沉重好啊,沉重说明他在思考和体验啊。追逐轻松是古往今来的老问题了。神仙就是轻松的典范。否则,道家中人辟谷、行气、服散、导引做甚?就是要摒弃重浊之身,以便羽化飞升。持这种轻松观的人,反而把自己的一辈子支付给烦恼,为无法成仙而沉重莫名。可以拿乐于神仙游的李太白作为一个例子,他一家人陷得深了,“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练金丹。”最终李太白不得不正视现实:“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许多道理是如此相通,迢遥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使我的沉重比轻松漫长无比。
毕竟要把沉重归结为一种负担。一个人轻身上楼和扛着煤气罐上楼,姿势是绝对不相同的。沉重的压迫让人姿势变形,古怪可笑。在过程无所谓流芳和遗臭时,轻松就成为我们的首选。减肥术的热销,就符合了化重为轻松的愿望。进一步想象,越来越多的新颖娱乐品种,不也是从各方面积极地去掉我们的沉重么。有不少邀请都善解人意地说:“走,去轻松轻松!”似乎我们已被镣铐捆绑多时。这里边就有了一些让人稍稍觉出蹊跷的成分,狐疑轻松中会有暧昧隐藏其间。不过谁也无法抵抗,在登上这列散发着娱乐气息的时代列车时,它的飞驰速度容不得你说——我不去了,请让我下车。
许多的轻松过后,必定更加沉重。
(选自朱以撒散文集《俯仰之间》,内容有删节)


展开余下试题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买电视时往往喜欢电视的厚重感,上菜市场买海产品时往往喜欢物品的沉重感。
B.作者回忆起多年前去过的一个小城镇,小镇的街市、宅院每逢风起“就咿咿呀呀地唱起老歌”,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小镇当年“轻浮”的生活特点。
C.作者认为,“沉重”有时不须抚摸,只需远观就可以发觉它的内涵,这使得作者对沉重的物体有天生的好感。
D.本文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由微见著,由表及里,语言朴素自然,富有深刻的哲理,饱含着作者的人生感悟。
E.本文围绕着“轻”与“重”之间的关系来阐述人生哲理。在作者看来,与“沉重”相对立的是“轻松”,许多人都有化重为轻的想法,却没有意识到“沉重”的意义。
14.第六段中,作者说“不过谁也无法抵抗,在登上这列散发着娱乐气息的时代列车时,它的飞驰速度容不得你说——我不去了,请让我下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5.结合文中对“沉重”的描述,谈谈你从这篇文章中所获得的启示。(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永远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
——悲怀追思女作家韩素音
沈大力
暮秋,原《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来访,带来他精心翻译的韩素音自传三部曲里《凋谢的花朵》中文版本,谈及韩素音近况,勾起我难忘的回忆。前日,突然传来韩素音逝世的噩耗,不免悲怆追感前事。
初识韩素音女士,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她明言:“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由此,她提议并资助设立“文学翻译彩虹奖”。几次颁奖之际,她亲来中国,设宴款待宾客,席间频频跟中国文艺界交流。以后,她一如既往每年访华,在北京“文采阁”摆宴席会友,走过来跟我和《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先生碰杯。我发现,杨宪益先生对跟周围人寒暄毫不感兴趣,独自默默饮酒,一遇韩素音却霎时容光焕发,谈兴甚浓,显示对伊由衷的敬佩。可见,韩素音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除“彩虹奖”外,韩素音还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范围里支助“青年翻译奖”,企望这项事业后来有人。
韩素音的作品译成中文的很多。1999年,我翻译了韩素音少见的用法文写的作品《明天的眼睛》。该书犹如一部“世说新语”,将华夏五千年文化树为高标,远嘱人类社会的“明天”。同时,其中一章也用一颗海外赤子之心对中国的时弊痛下针砭。以译者所观,国人读之当思其愦愦。但在书稿付梓时竟被整章删除。我觉得此举欠妥。出我意料,韩素音这样有国际影响、蜚声天下的作家,并没有追究,表现了异乎寻常的雅量。或许只缘这发生在她总是竭力维护的中国。
韩素音在瑞士积极从事多项文化交流,通过“儿童园地基金会”主持一项国际性的儿童文学艺术评奖。1994年,中国女导演王君正拍的影片《天堂回信》获奖,该片颇得韩素音赏识——更因为该作品来自中国。晚上,韩素音举办关于当代中国的报告会,这也是她累年在世界各地不知疲倦所进行的一项工作,旨在让西方人摆脱偏见,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1997年6月,我赴洛桑出席国际奥委会的“文化论坛”,韩素音女士闻讯邀请我在莱蒙湖畔的“和平大饭店”共进晚餐。那晚,韩素音百忙中暂得宽余,向我回溯了她动荡的生涯历练。坐在她一旁的原印度上校陆文星文质彬彬,因无烈酒通体不适,端坐一语不发,妻子则不时唤他名字“文森特”,都已是耄耋老人了,还仍然相昵似凤凰于飞。韩素音为欧亚混血儿,母亲是比利时淑女,父亲是中国铁路工程师,有一半中国血统。可是,用小说《凋谢的花朵》里一个人物赫斯的话说,韩素音是“想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她始终怀着“中国情结”,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毅然决然从海外奔回中国,在四川省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民众效劳。新中国成立后,她年年访华写文章,为一个受尽西方列强凌践的民族的崛起讴歌。迟暮之年,她在莱蒙湖畔对我说:“中国是我最倾心的国度,我始终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矢志不渝。”
2008年夏天,瑞士瓦莱州政府出资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为韩素音竖立了一座半身塑像,供来往行者瞻念。瑞士“儿童园地基金会”会长玛丽-让娜•卢耶专程到巴黎会晤我和董纯,说已经出资复制了韩素音塑像,期望能将之竖立在中国一块“风水宝地”,以表故人的“乡土之恋”。令人万分遗憾的是,此事一拖数年都没有结果。后来玛丽-让娜•卢耶再度到巴黎约见我和董纯。这一回,她带来韩素音病重的消息。更让人忧心的是,韩素音的夫婿陆文星为其印度子女挪走了女作家几乎全部稿费积蓄,陷对方于经济困境。对此,卢耶女士焦虑异常,希冀中国方面能向她落难的年迈女友伸出援手。我们于是跟国内有关单位联系,不料也均无回音。
11月5日,中国媒体宣布:“国际知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11月2日在家中无疾辞世。”客观报道寥寥数语,似乎过于轻省了些。时下,人们关心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韩素音一生都在中国遭西方一些“教师爷”诋毁时挺身为正义抗辩,我想,她才是一位最让人尊敬、最值得我们追怀的华夏优秀儿女。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19日,有删改)
13.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与韩素音女士交往的往事,表达了对这位国际知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的敬重之情。
B.第二自然段叙述杨宪益先生对周围人和对韩素音女士不同表现,侧面突出韩素音女士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C.《明天的眼睛》译稿出版时被整章删除,韩素音女士竟不闻不问,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雅量,只因为她相信中国、维护中国。
D.韩素音女士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但她始终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州一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