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092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2]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调试初一语文试卷(基础卷)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调试
初一语文试卷(基础卷)
(共10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及运用(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座落在桃花垠畔的周恩来纪念馆,建筑风格独特,粗犷中蕴含纤巧,整齐中显示变化。春天,阳光明媚,各种名贵的树木郁郁葱葱,点缀其间的各种花儿竟相开放,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① 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纤巧 点缀
② 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 改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 分)
①淮安因京杭大运河而成为运河线上最繁华的都市。②从“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淮安当年的繁盛可见一斑。
修改①:
②:
3. 课文名句默写(8分)
(1) ,拾此充饥肠。
(2) ,只有香如故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4) ,烟波江上使人愁。
(5) ,带月荷锄归。
(6)无情有恨何人觉, 。
(7)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塞外景象的雄浑开阔,大气磅礴的千古名句是“ , ”。
4. 语文综合性学习。(每空1分,计8分)
请你参与“名著阅读”活动,按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解初中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调查方式。
(2)以下是对100位初中生进行调查后的结果:
《西游记》 《红楼梦》 《老人与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过原著的 24人 29人 56人 48人
看过影视的 98人 83人 21人 16人
从表格内容中反映出同学们“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有:其一, 其二, 。针对这些问题,你提出一点建议: 。
(3)请从以上几部名著中任选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作简略介绍。
人物(名字): 主要性格特征:
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
(不少于50字)
阅读理解(2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又是一年粽飘香
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
浏览完整试题
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整个程序精细,繁琐。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
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尊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
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
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
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每到端午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付了节日。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妆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老妈妈慈眉善目,温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心里那根柔软的弦突然被轻轻触动了,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漩漩。我忙掏钱买了几斤。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
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5. 为什么作者说,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结合全文简要作答。(4分)
答:
6.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4分)
答:
7.在作者的记忆里,包粽子的母亲是那样美丽,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母亲美在何处。(3分)
答:
8.仿照画线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4分)
画线句: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仿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1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③亭亭净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3分)
三、写作( 50分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世界上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美人、美事、美景和美物,当中有抽象的,有具体的……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感受,就会美不胜收。
12.请以“美在其中”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②字数600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老师和自己姓名,也不能出现班级名称。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调试
初一语文试卷(竞赛卷)
(共50分钟) 满分:50分 命题人:顾少红 审核人:张宁生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填字或根据汉字填拼音。(4分)
天目湖湖水清liè( ),水质纯洁。群山环抱,峰峦绵亘( )。湖边岸线环弯曲绕,蜿yán( )伸向茫茫苍山之中,远眺( )流泉飞瀑,悬崖披绿,松涛竹海,禽飞兽走,景色天成,意趣横生,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胜似仙境的湖光山色,倾倒了无数中外宾客。
2.成语填空。(8分)
①神色( )皇 ②声名狼( ) ③( )揉造作 ④求全责( )
⑤生灵( )炭 ⑥( )序渐进 ⑦中西合( ) ⑧( )往直前
3.古诗词名句填空。(7分)
①争渡,争渡, 。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
③ ,乱蝉衰草小池塘。
④ ,且向花间留晚照。
⑤ ,只是朱颜改。
⑥ ,帘卷西风, 。
4.社区新开一个“书吧”,是居民们借书阅览的好去处。你自愿为书吧读者服务:(4分)
(1)“书吧”入口处有“读者须知”,没有文字,只有标识。请你将标识转化为温馨的提示语。(任选一种)(2分)
展开余下试题
【示例】第1个标识的温馨提示语:静静地听书的声音。
第 个标识的温馨提示语:
(2).“书吧”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你准备以“不同名著中的相似人物”为内容进行发言。不同名著中的人物会有哪些相似点呢?请选择一项概括分析,不少于3点。(2分)
【A】格列佛——鲁滨逊 【B】张飞——李逵
我选【 】
相似点:
①
②
③
5.关注社会热点——中国式过马路(4分,每空一分)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
(1)如果你是文明志愿者,在路上引导文明交通,面对下面的行人,你怎么劝说?
对闯红灯的小学生说:
对闯红灯的老大爷说:
(2)“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请你也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网友“江湖客”: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才会不顾交通安全。
网友“马路天使”:北京对“中国式过马路”采取罚款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遏制这种不文明现象,值得在全国推广。
你说:
。
(3)请你以“安全意识”为主题,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6.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 ”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4分)
7.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4 分)
阅读(二) 夜色清凉(15分)
尹卫巍
(1)夜悄悄地临了。白昼的喧嚣知趣地退让到幽暗昏黄的角落。晚饭须早些吃才好,以便茫茫夜色把心带进另一个天地里。
(2)无论这夜有没有月亮,我都愿意在夜色里走走,步子漫漫,渐渐让清凉的夜色渗透身心。
(3)雅雅夜韵,滋养了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诗情。
(4)茫茫夜色,萌发了多少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气魄。
(5)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眼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幅何等雅致的夜间美景。正是因为昏暗朦胧了视线,天地才变得如此美丽,竹林里归来的浣纱村姑的笑闹声,渔船满载而归撞开绿茵如盖、碧叶接天的湖面的声响,飒飒地进入他的耳鼓。
(6)这样的诗好是好,只是多了一些柔弱,少了些刚烈。不知他人感受如何,当夜空中飘来“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仰天长啸,或威风凛凛、豪气逼人的“十面埋伏”的咚咚琵琶,我似乎寻找到另一种夜。这样夜的勾起了我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人生在世,谁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坎坷与风雨。好在夜深人静,我可以沉稳地编织思想的筛网,过滤人间的美丽与丑恶,消释心中那些无意义的烦恼与苦涩。
(7)夜幕中,闭门谢客,挑灯夜读,也别有一番情调。让悠悠然、茫茫然的心境溶进秦汉、走进唐宋。如果是雨夜和冬夜,烟笼寒水,冰封千里,我会坐在火炉前,炉上煮一壶热茶,热气突突地冒,炉火红红地烧,烧暖了我的心,也送来了上下五千年炎皇子孙、赤子忠良、英雄豪杰胸中的滚滚热浪。这时低吟咀嚼岳飞的《满江红》最有味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心中的爱与恨便随歌吟跨越千年。
(8)无灯的暗夜最具原始之美,它隔断了世间的冗杂,只剩莽莽乾坤和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时,如果 你被烦乱的思绪骚扰而失眠,最惬意的是到绿野丛中走走,朱自清走过的荷塘也行,陶潜采菊的东篱也行。清风拂过脸庞与心扉,野花送来清香,蛙鸣鸟叫混杂在一起。不一会儿,月光也加入进来,月是从云彩里走来的,脚步悠闲,圆得让人伤感,更让人无由地浮想联翩。有几句诗是要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不同的境遇,便有不同的感怀,然而月还是那轮月。在夜色中沉思与畅想,能孕育出更多深邃的思想与超脱的情怀。
(9)清凉的夜色朦胧又清晰地宣告,这一切是一个宏阔浩渺的天地,请自在一些,这个天地属于你。 (原文有改动)
8.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① ,作者在文中紧紧扣住“夜”这一中心内容,结合人生体验和感受,较多引用了② ,写了自己对此的品味、解读和遐思,文章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另外,段(6)中的三个动词“编织”、“过滤”、消释“也用得好,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夜的③ 之情。全文表明了作者希望人们④ ,读后给人许多启迪。(4分)
9.请将《夜色清凉》和《夜》(附后“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 )(2分)
A.《夜》纯然写景,通过写景来表现作者对在自然的热爱和自己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色清凉》以夜为载体,目的是通过写夜的联想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C.从表达方式看,《夜色清凉》中将叙述、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夜》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
D.两篇作品都是写夜,写作手法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在夜色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附: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唱。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了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荡漾。/溪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朋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银装。
10.段(8)中,作者从最具有原始之美的暗夜,写到云彩里走来的圆月,从圆月又写到了浮想,然后引出了他怎样的感怀?(3分)
答:
11.作者认为“夜幕中,闭门谢客,挑灯夜读,也别有一番情调。”其实,在夜幕中还有许多富有情调的生活。请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参考例句,发挥联想,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并非仿写,20字左右;4分)
例句:
①夜幕中,邀伙伴沿溪缓行,看月夜下 萤火漫天,听稻香里蛙声一片,也别有一番情调。
②夜幕中,沐万家灯火,共家人漫步,笑语连连,其乐融融,也别有一番情调。
夜幕中, ,也别有一番情调。
初一语文参考答案
1. ①xiān zhuì ② 座改坐 竟改竞
2. 2、修改①:在“都市”后面加上“之一”
②:在“等”字后面加“文字记载中”。
3.家田输税尽 ;零落成泥碾作尘;嬴得生前身后名;日暮乡关何处是;晨兴理荒秽;月晓风清欲堕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答案:(1)示例:个别采访调查、分发问卷表进行调查、到图书馆调查图书借阅情况等(任选一项作答,表意准确即可)(2)(问题)示例:①对于中国古典小说,读原著的人少,看过影视的人多。 ②对于外国名著,读过原著的多,看过影视的少。 ③读过外国名著的人多,读过中国古典小说的人少。④看过中国古典名著改编成影视的人,多于看过外国名著改著改编成影视的。 ⑤读原著的人少,课外阅读情况不尽如人意。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
(一)5.(共4分)因为它是作者对故乡端午节温馨美好的记忆;是母亲辛勤劳动的成果;带着母亲对孩子的温情;是用最新鲜的粽叶和自家种糯米制成;味道香美。(第一点必答,1分;其余任答三点,一点1分,意对即可。)
6. (共4分)这是衬托(烘托)的写法。以超市粽子虽好,但缺少一份天然玉温情,来突出母亲包的粽子非同一般的美好。(写法2分,简析2分,意对即可)
7.(共4分)在阳光下下包粽子的母亲,动作熟练,神情专注、温情洋溢,美丽如画。(动作熟练,神情专注、温情洋溢,1点1分)
8.(共4分)比喻恰当,语意连贯2分;情感健康1分;句式相同1分
仿写示例:“六一”的喜悦像一首动人的歌谣,轻轻萦绕在我的心间。我仿佛一只翻飞的小鸟儿,在欢声笑语的校园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
(二)9.①洗涤 ②生枝蔓 ③树立 ④亲近而不庄重
10. 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1.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竞赛卷
1.洌 gèn 蜒 tìao
2.仓藉矫备涂循璧勇
3.①惊起一滩鸥鹭。 ②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林断山明竹隐墙。④为君持酒劝斜阳。
⑤雕阑玉砌应犹在 ⑥莫道不销魂 人比黄花瘦
⑦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1)略(3分)【A】(1)都是英国小说名篇中的主人公。(2)他们的故事都从航海开始。(3)他们都遭遇险途,而后死里逃生。(4)他们都是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平淡生活的人。
【B】(1)民间素有“猛张飞,黑李逵”之说,因为两者都是鲁莽英雄的典型。(2)两人外形都很威猛,体格魁梧过人。(3)善用兵器,武艺高强。(4)都是侠肝义胆,忠义之徒。
5.(1)评分要点:注意文明用语,注意说话的对象,能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
示例:对小学生——小朋友,“红灯停,绿灯行”,一定要认真听取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哦。
对老大爷——老大爷,现在是红灯,等绿灯亮了我搀您过去,好吗?
(2)评分要点:围绕“交通”“文明”“安全意识”“国民素质”等展开讨论,语言精当。
示例:罚款固然可行,但也会引发很多矛盾,我觉得关键还在提高国民的素质,让大家自觉自愿地遵守交通法规。
(3)评分要点:围绕主题,语言简洁,使用修辞增强感染力。
示例:别让生命之花凋谢在滚滚车流中。
阅读(一)
6.(4分)羡 醉
7(3分)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阅读(二)
8.①散文;②古诗词(曲);③喜爱;④自在一些或心灵自由,不受拘束。(4分)
92.D(2分)
10.在夜色中沉思与畅想,能孕育出更多深邃的思想与超脱的情怀。(3分)
11.例:夜幕中, 在海边漫步,听流花细吻沙滩,看月色点染波涛,踏潮水拾贝捉蟹,也别有一番情调。
(不能引用文中的句子;只要围绕夜色写景叙事,生动形象,合乎情理,语言美即可。(4分) (42.243.86.5)
上一篇: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试题七年级语文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12~2013”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