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12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6]
重庆高考复习散文语文试卷

叶圣陶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不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
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
刊于《新文化》2卷11、12期合刊(1946年12月21日
14.如何理解“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这句话?(2分)


浏览完整试题答: 14.①牛被自己的眼睛欺骗而受束缚。(1分)
②为了挣脱束缚、获得自由,可以做出牺牲。(1分)
15.作者多次提到牛眼睛里有“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从全文看这“意味”包含哪些内容?“我”“看了不自在”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15.包含:①愤怒(恨);②恐惧;③哀怨。(2分)
不自在的原因有:①感到害怕;②觉得同情;③心怀愧疚;④遗憾其不争。(4分)
16.第八段详细叙写长工的一番话有何作用?(4分)
答: 16.①表明牛的眼睛的特殊之处;
②照应前文,揭示牛被玩弄的原因;
③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
④凸显欺软怕硬者的可恶。(每点1分,共4分)
17.为什么全文紧紧围绕“牛的眼睛”展开描写记叙,请分析。(4分)
答: 17.①牛的眼睛让人不自在,引发了作者的思考;
②牛眼睛的特别使得牛被欺侮被奴役,揭示了文章中心;
③线索清晰,内容集中。
④从牛眼中可看出人的世界,言近旨远。(每点1分,共4分)
18.请分析作者刻画“牛”的目的,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牛”的遭遇的看法。(7分)
18.目的:①象征旧中国那些愚昧麻木、不敢抗争、奴性十足的人们,并表示同情和遗憾;
②揭示人不自由的原因往往是自己造成的的道理;
③批判欺软怕硬的人性弱点。(3分)
看法:①针对牛的奴性来谈:观点+认识+事例。(2分)
②针对被自己欺骗来谈:观点+认识+事例。(2分)
示例:今天社会就有人夸大困难的力量,缺乏自信,不敢正视现实,他们也是奴性十足、愚 昧麻木的人。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的挫折,增强自信心。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苍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 ,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室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见 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露出的凄凉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刚,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画,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为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
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抚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押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起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也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
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的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14.将小说标题“雅盗”换成“赵仲”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 14.不好。(2分)①“赵仲”只是一个人名,而“雅盗”写出了赵仲的身份特点,强调了小说的事件。(1分)
②“雅盗”能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突出中心;且用“雅”来修饰“盗”,能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5.小说第三段画线处详细描述《灞桥风雪图》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5.不能。(2分)
①若删去就不能营造失意悲凉的气氛;(1分)


展开余下试题②若删去就不能借助画面的意境来侧面暗示赵仲的人生经历,进而使后文的情节缺少铺垫。(1分)
16.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盗贼赵仲的“雅”的?(4分)
16.分别从赵仲的衣着、作案手法、语言和动作来进行描写。(4分,每点1分)
17.微型小说在情节上注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本文,试找出一处进行分析。(4分)
17.示例:①“赵仲评画”,赵仲在与周家主人的对话中,并没有表现出一个盗窃者的惊慌,而是因为“技痒”卖弄才华,在情节上是出人意料的。但这个情节恰好写出了赵仲的才华,进而突出了他“雅”的品质。
②“赵仲骗画”,赵仲拿到银钱后并没有匆匆离去,而是骗周家主人扔掉画,然后捡起画飞奔而去,这个情节写得跌宕起伏。但这个情节正好写出了周家主人的不识货,不懂艺术,也表明了赵仲对《灞桥风雪图》的在乎,符合他“雅盗”的性格与智慧。(4分,答出一点即可)
18.《雅盗》描写了一个为生活所迫的“文盗”赵仲别开生面的“雅盗”行为。有人说此小说隐中呼唤了“关注文人的生存条件”,也有人说赵仲的“雅”是一种讽刺。你怎么看呢?请联系全文,进行分析。(7分)
18.示例:①隐中呼唤了“关注文人的生存条件”。赵仲在当时社会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了生活居然干起偷盗。虽然作者非常看重他,令他“盗亦有道”,但是毕竟无物质支持,连自己所爱之物也只能连欺带骗才得手,可谓是文人的无奈。让我们对赵仲心生佩服之余感慨当时文人生存条件之差。
②赵仲的“雅”是一种讽刺。这样学识精博的人才做偷盗,是对当时社会的悲剧——有“才”无处用,人才埋没的讽刺;这样的稀世珍品存于无知富豪之家,明珠投暗,是对那些附庸风雅、目不识丁、愚蠢 低俗的“大户”的讽刺;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是讽刺。
③将两个观点结合起来也可以。(看法2分,分析5分)
鸟是树的花朵
吴 忌
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是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缘由呢?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吊着冰棱,都能令我们开心。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日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片树林。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五只鸟,它们各有各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间多。有时候只是一只,一只也好。一只 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 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夜月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我想杜甫当年在美丽的锦城思念家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他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鸟的歌声和舞蹈?不管树上有没有花朵,黄鹂总会落到二月的江南。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 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 朵……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 (有删节)
14.如何理解“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在文中的含义?(2分)
答: 14.这句话表面上是用比喻手法阐释“阳光虚度了岁月”,实际上表明人们消极等待而不去 主动改变的状态是虚度岁月。(2分)
15.前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4分)
答: 15.①欲扬先抑,突出冬天的空旷、疏朗,反衬出鸟带来生机后冬天的美丽。(2分)②突出冬日里人们的不快乐和等待心理,和后文鸟装点树木、再造生机形成对比。(2分)
16.鸟落到了树上让作者“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请根据文意指出“一群一群”“三只五只”“一只”的鸟分别对应花朵怎样的状态。(3分)
答: 16.“一群一群”:繁花满树,争奇斗艳。(1分)
“三只五只”:散落枝头,零星点缀。(1分)
“一只”:一朵独放,引领春色。(1分)
17.作者为什么说“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6分)
17.①鸟用身体填补了冬天树枝间的空旷,像花朵般装点了树木;(2分)
②鸟用舞蹈和歌唱再造了冬天的生机,使树木格外生动;(2分)
③鸟以树为家,在有花的春夏秋季锦上添花,让树木有了更多的美丽。(2分)
18.作者在篇末写到:“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并请你结合全文回答,我们能够从“一只鸟”身上学习些什么呢?(8分)
18.人生态度:①善于发现;(1分)②勇于自省。(1分)
能够学习到的:①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主动精神;(2分)
②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的奉献精神;(2分)
③遭遇忽视初衷不改的淡泊宁静。(2分)
租借世界
世界是谁的?世界能够是谁的?世界本身告诉我,我们的“感觉”常常只是一种冲动的“感情”而并非一种理智的“感悟”——因为事实上,世界不是一只可以任人随心所欲地在眉来眼去里抛来抛去的绣球,更不是一种可以被“你们”或“我们”占有的“东西”。
是的,世界,特别是“物”的世界,可以被人统治,甚至被人主宰,但终究无法被人占有。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修建一座金壁辉煌的居所,但顶多不过百年,我们就会被时间的鞭子无情地扫地出门。若干年之后,当时间的风雨把这座曾经令人艳羡的建筑也夷为平地,后来的人们,也许会在那片废墟上修建一座养猪场。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挣很多很多的钱,但钱的作用就在于流通,倘若不流通,钱就是一堆废纸;而一旦“流”起来,钱的模样便跟水有些相似,有的时候可以用来煮饭,有的时候便只能用来冲厕所。穿着魔鞋不停舞蹈的钱是没有姓氏的,它不能对谁宣誓效忠,更做不到为谁守节;我们,无法在任何一张哪怕仅仅面值一分的纸币上写下自己妄想不朽的名字。活着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当一个令人“须仰视才见”的官,但顶多不过退休,我们就得交出手中那串金光灿灿的钥匙。我们必须走出熟悉的办公室,走出熟悉的轿车,甚至走出熟悉的世界,并且永远不再回来;而办公室里依然还会有人进进出出,轿车里依然还会有人上上下下,世界上依然还会有人来来往往……


展开余下试题我们无法占有世界,甚至无法完全占有我们自己。在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构筑的世界里,我们的肉体被时间紧紧地攥着,在这一方面,人不如物,不如一棵孱弱的韭菜。我们可以把握、可以拥有、可以塑造、可以完善、可以延续的,只有我们不死的人类之精 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应该是我们做人的准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应该是我们做人的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是我们做人的本份。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财富只有一种,那就是可以穿越时空、超越生死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苦难、对幸福,对天上人间万事万物都有了真正深刻的认识,我们也许就会问:和《人间喜剧》比起来,凯旋门算得了什么?和《命运交响曲》比起来,柏林墙算得了什么?和《离骚》比起来,郢都算得了什么?和《红楼梦》比起来,“贾府”算得了什么?
我们活在精神的光辉里,这精神,当然不是流氓的好勇斗狠,不是懦夫的逆来顺受,它是孩子身上的天真无邪,是女人身上的美丽淑慧,是男人身上的坦荡坚韧,是老人身上的博爱慈祥。唯有这种精神,才是我们做人的标记,才使我们能够以人的身份傲立于世界“动物之林”。
我们无法占有世界,我们也不想占有世界,因为我们是这个世界行色匆匆的旅客。如果我们确实明智,我们就应该懂得,我们——只能租借这个世界。有一天,当我们的身影在这个世界上静静地变成夜色,双脚跨出门槛就意味着不再回来,我想,在“出家”之前,我会用几朵红花把房间装饰一下,并且收拾干净,因为我知道,我永远做不了房东,而这房子,明天有人还要来住……
14.“一旦‘流’起来,钱的模样便跟水有些相似”,这里所说的钱与水的相似之处是什么?答: 14.有时候有着重要的用途,有时候用途并不大。(2分)
15.文章是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15.①首先论述人无法占有物质的世界;(2分)
②接着进一步指出人甚至不能完全占有自己,人只能拥有不死之精神;(2分)
③最后倡议大家为世界为后人留下一些精神的财富。(2分
16.“和《人间喜剧》比起来,凯旋门算得了什么?和《命运交响曲》比起来,柏林墙算得了什么?和《离骚》比起来,郢都算得了什么?和《红楼梦》比起来,‘贾府’算得了什么?”请简要赏析这段话的修辞手法和作用。(4分)
答: 16.运用了对比、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1分)
作用:用丰富的例证材料,证明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财富是精神财富;(2分)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论 证更鲜明有力,行文更有气势。(1分)
17.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把握、拥有、塑造、完善、延续“不死的人类之精神”,请你概括“不死的人类之精神”的内涵。(4分)
答: 17.①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光明磊落的情怀;
③奉献社会的责任感。(4分)
18.文中“租借世界”这一说法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主张?你如何评价他的这些主张?18.主张:①人应该少一些物质欲望,多一些精神追求;(2分)
②人应在有生之年多为世界和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财富。(2分)
评价:智慧之论(洞悉了世界和人生的真相),醒世之言(让人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言之成理即可,3分)
柳侯祠(节选)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辨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 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汨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
  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
  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汨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颤栗在众口交铄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不能让这两个文人待在一起。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宗元赠别禹锡的诗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到柳州时,泪迹未干。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悲剧,上升到滑稽。
  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 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重庆高考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