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竞赛试卷

阅读:139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选修 竞赛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1]
营山中学新进教师能力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营山中学新进教师能力水平测试
语文试题
注:1.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客观题答案请填在一卷后的答题框内,主观题直接答在每题的试题后。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飒爽sà 框架kuàng 榛莽zhēn 大厦shà
B.睦邻mù 河畔bàn 栖息qǐ 文牍dú
C.发酵xiào 混淆xiáo 绥靖jìng 楔子xiē
D.手绢juàn 轴心zhóu 土坯pī 正月zhè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一时 门可落雀 痉挛 部署
B.推心置腹 各行其是 对弈 九州
C.出奇制胜 一枕黄粱 松弛 朗颂
D.一如既往 真知灼见 锻练 蛰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因材施教,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
B.今年是虎年,很多城市的商场里各种各样有关老虎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老虎毛绒玩具、老虎十字绣、老虎金饰、虎年台历等等成为抢手货。
C.在举办冬奥会的世界著名城市温哥华,有一对华人父子,一个拍照,一个写文,把城市设施中无处不在、体贴入微的细节,声情并茂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D.改革开放初期江南河网平原上的大小村镇都鼓足了破旧立新的干劲,纷纷拆桥拓街、填河筑路,以期筑巢引凤,而周庄则反其道而行之,顶着前所未有的反对和质疑压力,开创了江南古镇保护的先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版火车票票面采用的二维条码技术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数据防伪、携带、传递的高科技手段。
B.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水污染治理项目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的收费,以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浏览完整试题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带来的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5.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低碳经济概念形成和提出背景的一项是
A.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
了严峻挑战。
B.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保持较高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生产和消费高碳能源。
C.发展低碳经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
6.下面的叙述中,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必将淹没沿海许多国家,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
的威胁。
B.城市化、工业化的实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C.低碳经济带来了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
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D.因为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所以发达国家把应对
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
7.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低碳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B.如果要实现人们在消耗同样能源、排放同等温室气体的情况下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和
生活水平都不降低的目标,就必须抓好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
C.随着低碳经济的实施,人们的能源消耗结构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化,太阳能将最终占
据能源的主要地位,化石能源必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D.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只有走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
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之路。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 “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 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展开余下试题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微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第二部分 (主观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 , ”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童,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苏轼《赤壁赋》“ , ”用比拟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陆游《书愤》“ , ”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地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到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上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冬春之交的一天,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赏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胜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14.作者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月光的什么特点?(4分)

春天: (不超过2字)    夏天: (不超过4字)
秋天: (不超过4字)   冬天: (不超过4字)
15.文中画线句“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的含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月亮”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文章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了“月亮”,但两者在内容和主题上有明显不同,请概括回答。(6分)


展开余下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应用(15分)
18. 归纳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4分)
有一张弓做事很毛躁。一清早起来,弓张开臂,刷地就是一箭。
箭刚飞出去,弓马上就大叫起来:“唉,唉,等等,回来!我还没想好射向哪儿,你出去干什么呢!”弓拔腿就追,可箭早没影了。
寓意:
19.点评下面一段新闻,要求:语句简明,见解深刻,是非分明,不超过20个字。(5分)
据报道,汉语正在崛起,逐渐跃升为新强势世界语言。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国外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文将有30%至40%是华文。
点评: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1.作文(60分)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营山中学新进教师能力水平测试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A B. 河畔pàn 栖息qī C. 发酵jiàoD.正月zhēng
2 . 答案:B(正确的分别为:罗 诵 炼)
3.C(“声情并茂”本形容演唱、演奏或说话的声音悦耳,感情充沛动人,而句中用来指照片和文字都很精彩是不恰当的,应用“图文并茂”才恰当。A.“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喻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B.“眼花缭乱”是形容看到纷繁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句中指有关老虎的商品多而使人眼发花,符合语境)
4.A(B.病因是搭配不当,“有没有”是两面,而“关键在于”是一面,应在“在于”后加上“是否”。C.“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语序不当,应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D.成分残缺,应在“收费”的后面添加“制度”“措施”等词语来作为“完善”的宾语中心词)
5.C(是低碳经济提出后发展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6.B(A范围扩大,“许多沿海国家”应为“沿海小岛屿国家”。C已然代替或然,原文为“可能”。D“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只是条件之一)
7.A(B缩小范围,文中是“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C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及太阳能占主导地位,化石能源还会出现在人们的能源结构中,但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D片面化,原文是“一般地说”)
8.D刺船而去 刺:乘坐。
考点: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答案: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9.考点: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答案:D解析: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用。
10.答案:B解析:“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11.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
解析:“楮币”“诣”“易”“值”各1分,“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1分。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蹇驴”“风神”“高简”“得非”各1分。
12.(1)(4分)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2)(4分)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2分);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2分)
13.【标准答案】
(1)何时可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2)茕茕孑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塞上长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4.(4分) 春天:嫩、绿。 夏天:饱满、丰腴。 秋天:安详恬淡(或“悠远清寂”)。冬天:新鲜明媚。
15.(6分)月亮没有对圆满的热烈追求就不会有亏损,而亏损往往是为它生命的灿烂时刻养精蓄锐。(2分)这句话体现了一种人生哲理: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经历一些人生低谷,而此时的蛰伏常常是为以后的成功作准备。(2分)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2分)
16.(6分)月亮在全文结构中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1)文章第一段由太阳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月亮”;(2)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的月亮;(3)第三段重点比较了春夏秋冬四季月光的不同,引出下文对冬春之交月亮的描写;(4)第四-五段着重写冬春之交的月亮以及“我”在月光下欣赏到的美景;(5)第六段写作者由月亮引出的“圆”与“亏”的人生感悟。(总说作用1分,以下五点各1分)
17.(6分)(1)内容上:本文重点写“我”在半梦半醒之间发现的月亮之美,《荷塘月色》重点描写朦胧隐约的月色之美。(2分)
(2)主题上:本
标签:人教版 高一 选修 竞赛试卷
相关:关于“营山中学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