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13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7]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A)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A)卷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战争与香烟的缭绕情结(有删节)
李文岚
①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和刺刀见红的拼杀,其实,小小的香烟在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美国大兵的“骆驼”和“好彩”,苏联红军的“马合烟”,都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而巴顿、丘吉尔、斯大林嘴里咬着雪茄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香烟似乎成了战争的一个象征符号。
②香烟自传入欧洲起,便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麻醉和止血的作用,可以缓解伤痛,同时也可以让疲惫不堪的人打起精神,让焦虑烦躁的人镇定下来,而枯燥、恐惧和伤痛正是士兵们 最大的敌人,因此,烟草天然地契合了他们的需要。
③现代的烟草源于美洲大陆,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到达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当地的印第安人将金黄色的烟叶赠给哥伦布,烟草从此传入欧洲,并向全球扩散。烟草在欧洲的流行首先是从军营开始的。为了缓解战争中士兵的不良情绪,许多西 方国家开始向本国士兵和雇佣军发放烟草、烟斗。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虽然不抽烟 ,也憎恶烟草的味道,但他懂得烟草对于士兵们的意义,因此,法军的战略后备物资中有大量的烟草。烟草有时甚至跟食品一样重要。
④由于17世纪的欧洲战争空前频繁,因此,导致了大范围的疫病流行——霍乱、疟疾等流行病很容易在人员密集的军队中滋生,并随着士兵的征战和返乡不断扩散。随之而来的,则是吸烟的恶习被士兵从军营带到了民间。烟草最早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主要就是被用来治病的,它所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不仅可以止痛,而且可以杀死霍乱杆菌、肺炎杆茵等许多病菌。因此,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时代背景下,烟草很自然地成为饱受流行病困扰的欧洲人廉价的灵丹妙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烟民的行列。就连当时最早大力提倡禁烟的英国,也因为霍乱流行而被迫改变了禁烟的态度。
⑤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的明王朝为了禁烟,以斩首示众惩罚私种、私售者。但此时它正同东北的后金苦战,当时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在给崇祯皇帝的奏折里,就提到“辽东士卒,嗜此(烟草)若命”,这也直接导致明朝禁烟运动的夭折。
⑥虽然香烟的出现和蔓延拜战争所赐,不过它并非是战争的简单附庸,很多时候,香烟甚至能够左右战争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香烟供给非常有限,远不像一些大片里描述的那样丰足。盟军士兵每人每周可获得5至 7包香烟,而德军每天最多只能领到可怜兮兮的6根香烟或者2根雪茄。这倒不是因为德国的物资缺乏,而是希特勒极其厌恶士兵抽烟。
⑦德国科学家在1939年从流行病学的角度首次证明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希特勒于是有了充分的理由反对德国人吸烟。他在德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吸烟运动,禁止国民在公众场合吸烟,对战场上的士兵抽烟虽然不得不网开一面。但也是严加限制。
⑧然而,在二战的战场上,纳粹士兵并没有因为远离香烟和肺癌而感到庆幸,相反,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香烟而变得愈发颓废和沮丧。香烟的流行离不开战争,同时它也是战争的催化剂,对士气和战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对那些背 井离乡来到战场上的年轻人来说,香烟如同父母或者心上人的照片,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也是他们在绝境中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对“烟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麻醉和止血的作用,可以缓解伤痛,有一定药用价值。
B.烟草具有镇定作用,可以减轻士兵们因战事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等情绪。
C.现代的烟草源于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将烟叶赠给哥伦布,烟草从此逐渐向全球扩散。
D.17世纪战争空前频繁,导致了霍乱、疟疾等流行病的滋生,因而烟草的用途增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战争期间,炯草有时甚至跟食品一样重要,战略后备物资中往往要备有大量的烟草。
B.烟草的流行都是从军营开始的,许多国家通过发放烟草、烟斗来缓解士兵的不良情绪。
C.随着士兵的征战和返乡,吸烟的恶习被士兵从军营带到 了民间,因而烟民数量越来越多。
D.对战场上的年轻人来说,香烟是他们在绝境中坚持活下去的为数不多的精神慰藉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香烟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而巴顿、丘吉尔、斯大林等将军的雪茄却是个人形象和战争的象征符号。
B.尼古丁等物质可以止痛,还可以杀死许多病菌,如今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区域,烟草依然是廉价的灵丹妙药。
C.香烟的流行离不开战争,同时它也是战争的催化剂,香烟的数量对士气和战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D.先后实施禁炯运动的英国、我国的明王朝、二战期间的德国等三个国家,它们禁烟的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日:“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 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 :“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 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无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至鸿门,谢日 谢:谢罪,道歉。
B.常以身翼蔽沛公 蔽:遮挡,遮蔽。
C.会其怒,不敢献 会:恰巧,适逢。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过失,错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从此道至吾军
6.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客有吹洞箫者
c.①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D.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一组是(2分)( )
①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有张有
弛,惊心动魄,矛盾错综交织。
B.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称之壮士,先赐坐,后赐酒,再赐彘肩,表现了自大轻敌、直率豪爽的武夫性格。
C.范增作为谋臣,不能针对项羽的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他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 徒作愤激讥诮之言。
D.张良作为赴宴的随臣,宴会上他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帮助刘邦逃离宴会,体现出足智多谋的性格。


展开余下试题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誊写在表格里。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出猎场面?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答:
11.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诗句分析。
答:
(三)名篇名旬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6题。(25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羞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 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 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 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 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境。
B.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 民意识,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领起下文的秋雨描写,带着作者热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
D.“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 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E.《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14.简要分析题目“故都的秋”的内涵 。(6分)
答:
15.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划线语句的画面美。(6分)
答:
16.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8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 共7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商榷(què) 蜷缩(quán) 敷衍塞责(sāi) 不卑不亢(kàng)
B.裙裾(jū) 洞穴(xué) 前仆后继(pū) 鲜为人知(xiǎn)
C.颈项(jǐng) 造诣(zhì) 咎由自取(jiù) 破釜沉舟(fǔ)
D.慰藉(jí) 滥觞(shāng) 酾酒临江(shī) 否极泰来(pǐ)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论点提炼得不准确,二是过度使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
B.“90后”面对社会“自我”“叛逆”“另类”的评价开诚布公,“总体比较客观,但少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字典里没有苦难。”
C.伴随着“走出去”的脚步 逐渐加大,央企海外投资的动作连连,虽然各项制度在紧锣密鼓地跟进,但央企也没少栽跟头。
D.随着资讯的发达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阅读面会成倍扩大,然而快餐式的阅读 不会一成不变,理性的阅读必然回归。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1年11月中旬的几天里,石家庄市区一直被大雾天气笼罩,给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B.记者从石市公交部门了解到,空调公交车每年实行“一元一票制”有5个月,即3—5月、9—10月;而其他月份实行“两元一票制”。
C.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限广令”,自2012年1月1日起,电视剧每集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违规者将予以暂停商业广告播出等。
D.神舟八号飞赴太空,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独立掌握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20.下面一组句子,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古时候人们看到天上的明月,就想象月中有宫 殿和嫦娥,还有玉兔、桂树和吴刚,于是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
②这说明,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③可见,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是搞科技还是搞艺术,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④什么是想象?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⑤人们看见天上的飞鸟,就想象自己也要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于是就发明了飞
机。
⑥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没有想象,人类的智
慧之泉就会枯竭。
A.①②⑤③⑥④ B.④⑥①⑤②③
C.④①⑤②⑥③ D.①⑤④③②⑥
21.根据要求,写一段话。(60字左右)(6分)
你的初中同桌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却只考上了普通高中。他的父母很失望.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你前去劝说。

六、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以“在被拒绝中成长”或者 “在拒绝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任选一题,明确立意,角度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2012学年上 学期期末测试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 A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D 信息错误,用途没有增多)
2(B 范围扩大,在欧洲是从军营开始)
3(C A偷换概念 B推断没有依据 D信息错误,三个国家禁烟结果一样)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 读(22分)(4-8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9题12分)
4(D 责备,加罪)
5(A 戮力:合力 其它均为古今异义词)
6(B。A,宾语前置句 B,①判断句;②定语后置 C,介词短语后置句 D,省略句)
7(C ②⑤是侧面 ⑥表现果断)
8(B, 先赐坐,后赐酒,再赐彘肩表述错误)
9 书写4分,翻译8分。
书写4分,没有错误且字迹工整得4分,有错误、字迹不工整酌情扣分。
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又接连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多次示意项王,项王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身,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慈手软,你入账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用舞剑来助兴),趁机(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共8分,“数目”“三”“不忍”“若”“因”“为…所”句式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10上阕描绘了一幅雄壮的出猎场面。(1分)
(1)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出猎的雄姿和豪迈的气概。(2分)
(2)随从武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2分)
(3)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场面宏大。(2分)
(共5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1 借出猎之行,下阕主要抒发兴国安邦之志。(2分)
(1)第一句写年事虽高,鬓发虽白,但雄心不改。(1分)
(2)第二句委婉地表现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渴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1分)
(3)第三句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1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1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
(2)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3)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E3分,C2分,A1分(B郁达夫不是都市闲人 D非郁达夫独有)
14“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故”字含着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2分)“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主体内容: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2分)“秋”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眷恋之情。(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15(1)画面带有层次美。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驯鸽,点缀在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地面上,有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有远有近,由高到低,错落有致。(2分)
(2)画面有动态美。飞动的驯鸽,漏下来的日光,给画面带来了动感;驯鸽的飞声,反衬了清晨的清静。有动有静,画面充满活力。(2分)
(3)画面有色彩美。碧绿的天色,各色的牵牛花,破壁腰,尖细且长的秋草,组成了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赏析细节描写给2分)
16 不能删去。(2分 。只答结论没有分析给1分。)
(1)作者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信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信息,与“故都”题旨暗合。(2分)
(2)从行文章法看,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示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2分)
(3)从表现手法看,作为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分)
(4)本段的议论写了和秋有关的内容,依然是围绕“秋”来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2分)
( 共8分,理由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可以删去。(2分。只答结论没有分析给1分。)
(1)本段所写内容与“故都”有一定距离,材料有些游离赞美故都“清、静、悲凉”的主旨。(2分)[来 源:学+科+网]
(2)从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秋季的自然风物和相关感受,本段对于秋的议论更多着眼于“悲秋”的主观感受,与文章内容有割裂感。(2分)
(3)从行文章法来看,插入的议论性语段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去掉以后更显得结构紧凑,浑然一体。(2分)
(4)从表现手法看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石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