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146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6]
重庆八中高2014级高三(下)第一次半月考试题语文试卷
重庆八中高2014级高三(下)第一次半月考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6题、8至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选出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3分)
A.精萃 联袂(mèi) 相濡以沫 无耻谰(làn)言
B.元霄 伛偻(lóu) 掉以轻心 游目骋(chěng)怀
C.观摩 佣金(yōng) 水乳交溶 强颜欢笑(qiǎng)
D.余暇 孱(chán)弱 呕心沥血 徇私舞弊(xùn)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3分)
A.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为了让各界人士尽早了解会议内容,新华社在会后第一时间授权发布了会议公报。
B.自古以来,清正廉洁的官员都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虽然平时生活清贫,但
他们因为坦荡无私,就没有水落石出的顾虑,更没有半夜敲门的担心。
C.“少了一根铁钉,丢了一个马掌,丧了一匹战马,亡了一个国家”,这个谚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大而化之。
D.朴实的莫言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的谦逊赢得了大众对他的敬重。他的微博中,满是热心粉丝的溢美之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高三冲刺阶段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都在刻苦学习。要想取得高考的胜利,就看同学们能否稳定发挥了。
B.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C.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
D.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区之所以选在虹湾区域,主要考虑到科学探测的需要及地形地貌、月面通信和太阳光照等因素。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技组正在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R射线等。
B.《史记•匈奴传》有如此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C.陈光标的“裸捐”到底是不是真的,捐款之时有没有伤及他人的尊严,媒体有没有借机炒作的成分?这一切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思考。
D.音乐欣赏的具体过程,一般是由官能欣赏——即对乐音的音响感知,进入感情欣赏——即对音乐表现的思想感情、情景的感情体验、想象和联想。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7.“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热词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但却能瞬间的爆发,结合文章及现实,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你作何评价?(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ěi):曲,枉。灊③:(qián)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知:掌管
展开余下试题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吩咐
C.至是首问焉 焉:他
D.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配:比得上
9.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黄庭坚卓越文学才华的一项是( )(3分)
①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②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
③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④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⑤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⑥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庭坚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他舅舅对他检测之后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
B.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惇、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指使陈举就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进行弹劾,黄庭坚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岁时去世。
D.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较为真实地展示了黄庭坚的风貌。
第Ⅱ卷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文言文翻译和断句(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3分)
②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4分)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宋 之 富 贾 有 监 正 子 者 与 人 争 买 百 金 之 璞 因 佯 失 而 毁 之 负 其 百 金 而 理 其 毁 瑕 得 千 溢 焉 事 有 举 之 而 有 败 ,而贤其毋举之者,负之时也 。
——《韩非子•说林下》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①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①公元744年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②药栏:泛指花栏。
⑴“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⑵ 诗歌颈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吞”“醉”二字,工于烹炼。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 ,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2)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
(4) ,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5)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
(6) ,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第14~18题
字据
长途汽车进站的时候,天上飘着雪瓤子,柳絮一样东飘西荡,落在地上,倏忽就不见了。
罗树林见父亲下了车,急忙跑过去接父亲手中的东西,父亲不让,兀自往前走。
罗大头手里拎着一筐鸡蛋,自己家鸡下的,无污染。鸡蛋是专门捎给孙子罗城的。罗城这孩子,才八岁,都快有他爸罗树林高了。
罗大头走着想心事,突然,脚下一个趔趄,摔倒了。
摔倒的时候罗大头似乎听到了腿骨断裂声,像积雪压折枯枝的声音。他顿时感到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还没来得及喊叫,筐子就从手中甩了出去,鸡蛋散落一地。熙熙攘攘的人流忽地闪开一片地方来。有的人驻足观看,有的人瞟了一眼坐在地上的罗大头,匆匆往前走。
罗树林在路边的亭子里买包烟的功夫,一转眼发现父亲没了人影,紧忙往前追。他见前边围了一圈人,拨开人群往里瞅,见父亲坐在地上捂着腿,嘴里只嘘凉气。忙说,请让一下,请让一下。
一个鸭舌帽拉住了他。鸭舌帽说,小伙子,请你不要这么冲动,不能扶他起来,会“粘”在手上的。
罗树林一愣。鸭舌帽从胸前掏出个小本子给罗树林看。鸭舌帽说,我是律师,从常理分析,你去拉他起来没什么不对,但你知道这老头到时会不会反咬你一口,把你告上法庭?看样子他摔得不轻,你去拉他,就得先送他去医院接受检查,去医院检查就需要医疗费。如果这个老头身上没有带钱,这医疗费就需要你给他垫上。如果老头想治病又没钱还你,反咬你一口怎么办?
罗树林笑笑说,我不怕。鸭舌帽有些急,说,你怎么能不怕呢?我同事经手过这样一个案子,法院判救人的人赔偿被救的人五万块钱。现在那人因为官司缠身,被老板辞退了工作,老婆也跟他离了婚。你救他,法院会按常理分析,得出是你撞人的结论。知道什么是常理分析吗?就是法官根据人之常情推断是你撞的人。
罗树林止住笑,说,这么多人,都可以作证嘛,总不能看见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没人拉一把。鸭舌帽从公文包里掏出纸和笔,对罗树林说,你要想救人,我给你出个主意,你让这老头在纸上写个字据,声明是自己摔倒的。这样,你就会在以后摆脱许多麻烦。民事诉讼的原则是这样的,谁主张,谁举证。你手里有了证据,将来他告你,也告不赢。
罗树林说,他要是我父亲呢?鸭舌帽看看躺在地上的罗大头,又仔细瞅瞅罗树林。摇摇头,没说话,挤出人群走了。
罗树林正想往里冲。被一个穿风衣、戴墨镜的人拽住了。那人急忙把罗树林拉到一边,说,请你别冲动。墨镜掏出一张判决书,递到罗树林面前。你看,我救了一位摔倒的老人,法院判我赔偿五万元。有证人给我作证,法院不予认可。我的证人现在还住在医院里,气病的。太气人了!
罗树林说,可他是我的父亲。墨镜很着急,问,你兄弟几个?罗树林说,兄弟四个,除了我,他们都在乡下。
还是嘛,墨镜说,人心隔肚皮。你知道你父亲怎么想的?万一说是你把他撞倒的,把你告到法院,医疗费将全部你拿。如果不是你撞的你父亲,你完全不用送他去医院。你把他送了医院,医疗费你得全部拿,而你的兄弟们不会出一分钱,会更感激你的父亲。
罗树林出了一身冷汗。墨镜扶了一下眼镜说,我看你父亲伤得不轻。在这个城市住院,伤筋动骨,没有十万八万是不够的。
罗树林突然握住墨镜的手,激动地说,谢谢大哥提醒!说完,从挎包里掏出纸和笔,递给罗大头,说,爹,你也都听到了吧。这是一个讲证据的年代。你写个字据,说是你自己摔倒的,我就扶你去医院。
罗大头气得浑身发抖,眼珠子要从眼眶里蹦出来,他怒视着罗树林,喊道,你……给我滚!说完,手“啪”地拍在自己的大腿上。一阵钻心的疼痛,罗大头昏迷了过去。
罗树林跑向路边的电话亭,拨打120说,珠江路与南京路交叉路口,有位摔伤的老人需要急救。对方问他姓名。罗树林说,一个过路人。说完,挂了电话。
120急救车呼啸着把父亲罗大头拉走了。罗树林忙掏出手机往老家发信息:父亲自己摔伤,速来医院看望。发完短信,罗树林突然想起那满筐的鸡蛋,便向出事的地点跑去。远远看见,泥泞的雪地里到处是散碎的鸡蛋,一片狼藉。
展开余下试题
1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泥泞的雪地里到处是散碎的鸡蛋,一片狼藉”的含意?
(2分)
15.小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6.请围绕儿子罗树林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5分)
17.戴鸭舌帽的律师没能劝止住罗树林,而穿风衣、戴墨镜的人却阻止住了罗树林,这说明什么?请从小说的主题角度进行分析。(6分)
18.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这篇小说的社会价值。(6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说出漫画的寓意。(4分)
画面内容: 。(2分)
漫画寓意: 。(2分)
20.上海世博会上,被称为“竹立方”的浙江馆倍受游客欢迎,不少游客还在出口处游客留言簿上留言表达由衷的赞叹。其中有位游客为浙江馆拟写了下面这副对联,但是结构、语序已被打乱。请运用相关知识,重新整合对联。(4分)
青瓷碗上 细雨裁枝 画活西湖柳
春风舞墨 世博园争芳 竹立方间
21.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4分)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
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第一’和‘第二’的问题。”同学们都看着老师,一时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老师就问同学们:“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峰?”大家哄堂大笑,大声回答道:“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于是老师又接着说道:“同学们,‘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都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而不知道第二高峰呢?你们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峰呢?”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半月考答案
1、D( 精粹 无耻谰(lán)言 元宵 伛偻(lǚ) 佣金(yòng) 水乳交融 )
2、C( A.应用“受权”,指接受别人转让的物品、权利等;“授权”是指把权利委托给别人。此处属于主客体颠倒。B.水落石出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C.大而化之:原指是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D.溢美之词:溢,水满为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褒贬失当。)
3、D( A.一面对两面。 B.“解决”与“风险”搭配不当,应改为“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需要克服的风险”。 C.语意重复,“提前”与“预支”的“预”重复)
4、B(A项第二个以及第四个顿号改为逗号。 C项前面两个逗号均改为问号。 D项“即”与破折号功能相等。)
5.A(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实然。)
6.C(原文没有有关的论述,词语的讽刺意味往往意味着辛辣地反映现实。)
7.①社会突发事件及悲剧的发生(社会上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②网络的政治化(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被堰塞);③“陌生化”的情景效果;④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⑤具有政治讽刺意味(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⑥网络的流行;⑦人们的心灵深处有良知……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8.B.俾:让、使
9.B.( ③“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是黄庭坚被审查的事实; ⑥“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是艺术才华,而非文学才华)
10.C (该项中“指使心腹就《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进行弹劾”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已,并非赵挺之所指使。)
11.①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官”“尝”是重点)
②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戎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一句一分)
(2)断句【原文】
宋之富贾有监正子者①,与人争买百金之璞②,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③,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④。事有举之而有败⑤,而贤其毋举之者⑥,负之时也⑦。
【注释】
①贾(gǔ):商人(古时‘贾’指坐商,‘商’指行商)。②百金:形容钱多。亦指昂贵的价值。《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 何休 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 璞:未经雕琢的玉坯。③佯(yáng):假装。负:通“赔”(péi)。赔偿,补偿。④理:《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毁瑕:毁损造成的缺陷。④溢:溢价。⑤举:施行;办理。⑥贤:胜过,超过。⑦负:放弃。时:时机;机会。
【译文】
宋国有个名叫监正子的富商,在市场上与别人争买一块叫价百金的玉坯。监正子认出这块未经雕琢的玉坯,的确质量上乘,他立即想了个歪主意,假装失手,把璞玉掉到地上碰坏了。这时,其他人都怕担干系而纷纷散去。卖玉的人要求监正子赔偿,他二话不讲,掏出一百金承担赔偿责任,可是玉坯就这样轻易到手了。
监正子把略有损坏的玉坯拿回家,找最好的工匠进行加工雕琢,修复毁损造成的缺陷,成了一块价值昂贵的美玉,居然溢价千倍啊!
上一篇:
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4级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七下阶段练习测试卷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重庆八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