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1213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3]
2014年安徽中考模拟试题三语文试卷
2014年安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命题:桐城市黄岗中学舒林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6分)
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论语 》)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陶渊明《饮酒》)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李商隐《 夜雨寄北》)
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
⑥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
⑦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 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已亥杂诗》)
(2)默写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中间四句。(4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9分)
人在世上走一遭,好比什么?就好比一个人独身走夜路。
路呢,并不好好地一条到底,有许多茬口,上错一条茬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
走了一夜,天亮了,朝四周一看,一切都清楚:走的是哪一条路,到的是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上了茬口,如果( )上这个茬口,( )上那个茬口路就好得多了,目的地也光明得多。什么都明白了,可是已经晚了,不可以回头。
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呢?窍门没有,倒有两条经验: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
(1)上面语段中加点汉字“遭”“窍”的读音分别是 zāo 、qiào 。(2分)
(2)语段中含有一个错别字的词语是“茬口”,就改为“岔口”。(2分)
请你根据语段中的意思写出“顺其自然”的近义词和“当机立断”的反义词。(4分)
顺其自然的近义词:随遇而安; 当机立断的反义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请你根据上下文意思,在语段中两处括号内填写一组关联词语。(1分)
不是 、 而是
3.运用你课外文学名著相关知识,完成(1)~(2)题。 (4分)
(1)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施耐庵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归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
(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旧事重提》。
4.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新闻播出后,在滨江中学引起强烈反响,为此学校决定开展“珍爱生命,文明出行”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团委组织学生走近社区,对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进行调查,并绘制出了情况调查图,请概述你从中得出的结论(3分)
浏览完整试题
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调查图
结论: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较为普遍,甚至有少数居民经常违章(或: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比例较大,但仍有部分居民从不违章)。(意思答到即可)
(2)针对行人闯红灯的行为不少城市出台了相应的整治措施,某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概括这两个城市整治措施的相同点。(4分)
【材料一】为有效规范市民出行行为,石家庄市开展了整治行人交通违法的活动。在大路口,对群体性闯红灯的,要处罚前三名;在小路口,对闯红灯的人,将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交管部门也准备了几项辅助措施,如罚款可以改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当两个小时的交通志愿者等。
【材料二】沈阳市启动了对行人交通违法的“全警执罚”工作。对行人的处罚标准分为:5元、10元、20元、30元、50元……警方告诉记者,违法后想逃避制裁是不可能的。除了罚款还有很多有效的处罚方式,违法者可以选择路边罚站观摩交通执法,或者选择做交通执勤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
相同的措施:①对交通违法者进行经济处罚 ②让交通违法者做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
(每点2分,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3) 你班准备开展一次“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主题班会。请你拟写一句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2分)
宣传语:示例:①珍爱生命,不闯红灯。②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安全出行。(扣住主题、表达明确即可)
(4)学校拟定于5月20日上午召开“珍爱生命,文明出行”报告会,并委托你邀请交警队张队长来校做专题报告,你该怎么说?请将你的写下来。(3分)
张队长,您好,我是滨江中学的学生,受学校委托,邀请您5月20日上午来我校作“文明出行的专题报告。您看行吗?谢谢!(语言得体,时间清楚,目的明确)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江南Style》背后的经济秘密(19分)
①《江南Style》讲的是一个韩国“吊丝”的白日梦。其貌不扬的“鸟叔”幻想着各种幼稚的炫富行为,比如在阳光下的沙滩上,一位美女给他扇着风——其实他身处一个儿童公园,美女也是他想象出来的;装作是黑帮大佬蒸桑拿,结果纹身男出现之后,他胆怯地挨着另一个男人;想要骑马,却只是在大街上装模作样地跳骑马舞……
②全世界都爱死《江南Style》了,短短3个月,它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已超过7亿次,创下了世界纪录。世界上的许多角落里都有人在跳“鸟叔”的招牌舞步,甚至连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和“鸟叔”一起跳起了骑马舞。
③ 尽管这首歌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假如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支神曲的流行,恐怕只能得出令人沮丧的结论——全球还在深陷在金融危机中,离经济复苏还很遥远。
④英国的BBC商业网曾经报道金融危机如何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转而把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方法。“The Stang”是苏格兰一家著名的喜剧俱乐部,其组织者发现,金融危机以后他们的生意好了很多,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安慰。一位喜剧演员说,那些厌倦了谈论经济衰退的人们,希望通过观看喜剧表演来解闷。这正如“鸟叔”对《华尔街日报》所说 :“既然天气这么热,经济这么糟,我只想写一首有趣而激动人心的歌”。
⑤经济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迪士尼效应”。它是指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长,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它通过米老鼠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向全世界撒播快乐,为备受煎熬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港湾。在经济最黑暗的1929年,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经济危机也成就了好莱坞的腾飞。
⑥《江南Style》的经济背景是韩国经济持续低迷,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长的低增长纪录,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亚洲发展银行最近一期的亚洲地区“展望”指出,亚洲经济复苏的势头比其预计的要缓慢得多。而神曲的全球性流行,也预示着全球经济预期的不乐观。英国的《经济学人》最近刊文说:“要恢复欧元区前景是乐观预期仍然任重道远,更糟的是患上了败血症的美国经济。目前舆论纷纷担心美国将于12月不堪财政重负,跌落经济深渊。”
⑦既然经济这么糟,复苏这么慢,那么还是和“鸟叔”一起去跳骑马舞吧。
5.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迪士尼效应”的内容。(3分)
“迪士尼效应”是一种经济发达程度与娱乐业发达程度成反比的特殊现象。
6.除了《江南style》的例子,作者还举了那些例子来说明“迪士尼效应”?请简要概括。(4分)
①经济危机之后,苏格兰一家喜剧俱乐部的生意好了许多。②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成就了好莱坞的腾飞。
7.用文中语句回答,《江南style》背后的经济秘密是什么?(3分)
全球还在深陷在金融危机中,离经济复苏还很遥远。
8.通读全文,说一说《江南Style》出现、流行的原因的是什么?(6分)
①韩国经济持续低迷,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
②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复苏的预期很不乐观,人们通过观看这样的喜剧来调节心理。
③美国经济患上了败血症,欧元区经济恢复的前景不容乐观,引起人们极大的担心。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不能。“之一”表明还有其他的从事娱乐业人从经济危机中受益,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母校(21分)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张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的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有见过被父亲夸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展开余下试题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学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减少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头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的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肚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10.仔细阅读全文,按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3分)
父亲对儿子夸“母校”→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11.(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相信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4分)
示例一:这部分情节表现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状况,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示例二:这部分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4分)
1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内容具体分析。(写出两点)(4分)
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4分,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13.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不符合的,试作分析。(6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①③句。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
不符合:第②句。 因为父亲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
14.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4分)
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5分)
(三)(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节选自陶渊明《饮酒》其五)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豁然开朗 敞亮
(2)俨然 整齐
(3)处处志之 做标记
(4)问君何能尔 这样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之中隐含着人生的真理,我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7.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4分)
示例: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18.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请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说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3分)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意思对即可)认识略。
三、作文(55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最美,是美的升华。它令人刻骨铭心、灵魂震撼,令人心驰神往。
你一定有心中的“最美”,关于“最美”,你一定也有感悟,请自拟一个包含“最美”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评分标准参见2013年安徽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四、卷面书写(5分)
评分标准参见2013年安徽省中考卷面书写要求及得分标准。
(36.63.50.158)
上一篇:
2014年安徽中考模拟试题二语文试卷
下一篇:
201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质量检测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4年安徽”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