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38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7]
2014年高考考前演练(二)湖南卷试卷分析语文
2014年高考考前演练(二)湖南卷试卷分析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时( )
A、凝眸(níng) 豢养(huàn) 胡诌(zōu) 所费不赀(zī)
B、阙疑(quē) 剔除(tī) 阐明(chǎn) 予人口实(yǔ)
C、下载(zài) 散落(sǎn) 挣脱(zhèng) 孺子可教(jiào)
D、饷银(xiǎng) 调谑(tíao) 伉俪(kàng) 平反昭雪(zhāo)
解析:A答案中凝眸(níng)目不转睛;目不转睛地看。如:凝眸(níng)远眺;凝眸良久。
A答案中豢养(huàn)喂养(牲畜)如:豢养狼狗;比喻收买培植(帮凶)如:豢养打手。
A答案中胡诌(zhōu),统读zhōu,信口胡说;随口瞎编。
A答案中所费不赀(zī)(成语): 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如:脂油粉黛,不可赀计。
B答案中阙疑(quē)存疑。如:对于一时还弄不清的问题,目前只好阙疑。
注意:“阙”读①、què,本义指古代宫殿大门两边的楼台;引申指帝王住所。如“宫阙”,都是具体事物。“阙”读②、quē,通“缺”,表示抽象的空缺、过失等。如“阙如”是空缺、欠缺的意思。
特别注意“阙文”“阙疑”“阙如”中的“阙”,习惯上不写作“缺”。
B答案中剔除(tī)把不好的或不合适的东西去掉。如“剔除糟粕”。注意:不读“tí”或“tì”
B答案中阐明(chǎn)说明(道理)。统读chǎn.
B答案中予人口实(yǔ)给人留下可以利用的把柄(口实:借口,把柄)
注意:“予”读“yǔ”,动词,给(gěi)。如“赠予”、“授予”。“予”读“yú”说话人称自己,相当于“我”,如“予取予求”.
C答案中下载(zǎi)将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料复制到本台计算机上。
注意:“载”字通常读zài。读zǎi,指把事情记录下来,含郑重色彩,如“记载”“登载”;也指年,如“千载难逢”。
C答案中散落(sǎn):零散(sǎn)地分布。如草原上散落着许多帐篷。跟散(sàn)落不同。散落(sǎn)表现的是静止状态;散(sàn)落表现的是运动状态。
注意:散读sǎn,形容事物,指不集中,无约束等;又表示事物,指粉状的中药(取其松散义).读sàn,表示动作,指散开、排除等。如“散步”“散心”。
C答案中挣脱(zhèng)全力摆脱。“挣”字读zhēng,用于“挣扎”;读zhèng,是主动积极的行为,如“挣脱”“挣钱”“挣断”。
C答案中孺子可教(jiào)指年轻人有出息,值得培养。
注意:教(jiāo)一般单用,指具体行为,常带代词、名词宾语。很少用于合成词。如“教书”“教学”“教课”。教(jiào)多用于表示抽象意义,构成合成词,如“教育”“教化”。
D答案中饷银(xiǎng)旧指军警的薪金。饷古代指军粮;后多指军警、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薪俸。如:发饷。
D答案中调谑(tiáo)调笑戏弄,逗玩。谑统读xuè开玩笑,嘲弄。如谑而不虐: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
注意:“调”字读“diào”,指动作、行为时都与转移或调查有关,如“调动”、“函调”。读(tiáo),形容和谐。如“协调”“风调雨顺”;引申为使调和,如“调节”“调味”;再引申为拨动、搬弄,如“调戏”“调唆”。
D答案中伉俪(kàng)夫妇。伉:匹敌;相称。俪:成对的;对偶的。
D答案中平反昭雪(zhāo)平反:纠正过去错误的判决或政治结论。昭雪;洗清(冤屈),使真相大白。如“沉冤昭雪”
答案:B【A胡诌(zhōu) C下载(zǎi ) D调谑(ti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浏览完整试题A、韬略 压诈 独辟蹊径 生生不息
B、颖慧 拼凑 急不暇择 置若罔闻
C、羞臊 演绎 蛛丝蚂迹 趾高气扬
D、俊秀 沉湎 仗义直言 宁缺毋滥
解析:
A答案中独辟蹊径;蹊xī径;小路。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注意:读xī,指小路;读qī,用于联绵词“蹊跷(qīqīao)”(形容词,奇怪;可疑。如:她突然失踪了,大家都觉得有些蹊跷。
独辟蹊径:独自开辟新路。比喻独创新方法、新风格、新思路。(蹊径:小路).
A答案中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如:宇宙万物不断地生长、繁殖,生生不息。
B答案中颖慧颖悟聪慧(多指少年).
C答案中羞臊:怕羞害臊。如:感到很羞臊。
C答案中演绎:推演引申;铺陈发挥。如:他的文章时从某人的观点演绎出来的。
C答案中蛛丝马迹:蜘蛛的丝,灶马的痕迹(马:灶马,昆虫)。比喻可据以查明真相的隐约可见的线索或迹象。
C答案中趾高气扬:趾,脚。走路时把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狂妄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D答案中俊秀:俊美秀丽。如:容貌俊秀。
D答案中沉湎:沉迷(含贬义)。如:沉湎于酒色。湎;沉迷;迷恋。“湎”不可误写作“缅”(遥远)如:缅怀:追念已往的人或事(含庄重色彩)。
D答案中,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讲公道话。
答案:B(A、压榨;C、蛛丝马迹 D、仗义执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南非政府勇敢地抛弃种族隔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曼德拉不仅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英雄国家的领袖。
B、夺得亚冠杯的广州恒大队,对中国足球而言,只是进步的良好契机,中国足球从来不缺“乐极生悲”的例子,缺的是面对成绩的冷静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环保部门解释说,造成大范围灰霾天气的原因,是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积累,北方地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遇上了没有扩散条件的不利天气造成的。
D、审判不仅是诉讼的最后环节,而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刑事审判生杀予夺,事关公民的名誉、财产、自由乃至生命,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解析:B答案“广州恒大队是契机”,搭配不当。
C答案“原因是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积累,北方地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遇上了没有扩散条件的不利天气造成的。”句式杂糅,去掉“由于造成的”。
D答案“不仅……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为“不仅……也”。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爱书者无不向往拥有自己的一间书房。倘若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那么书房便是学子之天地。—————————————。书房嘛,毕竟是私人禁地,“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
①至于书房四壁,最要紧的是有书画补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及书房墙壁的布置,挂画要适可而止,不留余地“亦是文人俗态”。②书案一大,还可瞬间改为画案,铺上棉毡挥毫作画。③书房要有书案,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如果略去占地方这个缺点,书案以宽大为好。” ④我以为最好是挂上自己心仪画家的作品,若自己能画能写,也可挂一两幅以明志趣,就算稚拙也无大碍。⑤书案宽大,可堆放随时备查的典籍图册,还可放几件可供随时把玩的物件,如白玉手件,石楠烟斗,或一枚肉石。⑥另外,既然是书房,就要有书架、书橱,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层层叠叠摆满书本。
A、③⑤②⑥①④ B、③②⑤①④⑥
C、①④③⑤②⑥ D、①④⑥③②⑤
解析:选段内容为书案、书架、书橱、书房四壁的布置。由第⑥句的“另外”和第①句的“至于”可知,先写书案;写书案得有②③⑤,第③句为首句,由第②句中的“还”可知⑤在②前;第④句紧承第①句,且与后文“书房嘛,毕竟是私人禁地”相连。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
袁枚
1、 甲辰春,将游庐山。星子[1]令丁君告余曰:“庐山之胜,黄崖为最。”余乃先观瀑于开先寺,毕,即往黄崖。
2、 崖仄而高,箯舆[2]升,奇峰重累如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势将压己,不敢仰视;贪其奇,不肯不仰视。屏气登颠,有舍利台,正对香炉峰。又见瀑布,如良友再逢,百见不厌也。旋下行,至三峡桥。两山夹溪,水从东来,巨石阻之,小石尼之,怒号喷薄。桥下有宋详符年碣,谛视良久,至栖贤寺宿焉。
3\次日闻雷,已而晴,乃往五老峰。路渐陡,行五里许,回望彭蠡湖,帆竿排立,己所坐舟,隐隐可见。正徘徊间,大雨暴至,云气坌涌,人对面不相识。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引路里保,避雨远窜,大声呼,杳无应者。天渐昏黑,雨愈猛,不审今夜投宿何所。舆夫触石而颠,余亦仆,幸无所伤。行李愈沾湿愈重,担夫呼謈,家僮互相怨尤,有泣者。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踯躅良久,犹临绝壑。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3]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烧薪燎衣,见屋上插柳,方知是日清明也。
3、 次日雪,冰条封山,触履作碎玉声。望五老峰不得上,转身东下,行十馀里,见三大峰壁立溪上,其下水潺潺然。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疑即古大林寺之旧基。舆夫曰:“不然,此石门涧耳。”余笑谓霞裳[4]曰:“考据之学,不可与舆夫争长,姑存其说何害!”乃至天池,观铁瓦,就黄龙寺宿焉。僧告余曰:“从万松庵到此,已陡下二千丈矣。”问遇雨最险处何名,曰犁头尖也。
5、余五年游山皆乐,惟此行也苦,特志之。
【注】
[1]星子:今江西星子县。庐山在星子县北。
[2]箯舆:竹制的山轿。[3]唶 (jiè)嗟叹,感叹。
[4]霞裳:人名,袁枚的学生。
分析文章思路: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春,袁枚游庐山,由南麓上山,历游黄崖附近的开先寺、三峡桥、栖贤寺等名胜。这篇文章,便记游览经过。
  文章虽然记的是游览的全过程,但依游程重点写了登黄崖及遇雨两个片段。登黄崖,重点写山“仄而高”。如形容山的陡峭,群山罗立,说自己上山时仿佛觉得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来,既形象地描摹了山峰的各种形态,又准确地表达了仰面上登时的心理感觉。写遇雨的一段尤扣人心弦。忽晴忽雨,晴则观远处纤毫毕见,雨则漆黑一团,正是庐山气候多变的特征。作者以如椽巨笔,不但写出大雨中的遭遇,且忙中有闲,在写了舆夫多次遭险、自己也摔倒、走投无路后,还不忘点缀担夫、家僮,一笔不漏。


展开余下试题  游山应是一种乐趣,袁枚在这里却着意写了苦。悬崖峭壁,难以攀登。为一苦;雨中难行,濒临不测,为一劳。但作者娓娓记来,把极不堪之境缕分细述,仍能从中品味出他的趣来。
5、对下列加点词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旋下行,至三峡桥 旋:随即
B、正徘徊间,大雨暴至 暴:突然
C、不审今夜投宿何所 审:询问
D、家僮互相怨尤 尤:责备
答案:C(审:清楚,明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栖贤寺宿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己所坐舟,隐隐可见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C、舆夫触石而颠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其下水潺潺然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解析:A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B项,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目的关系。
D项,代词,它的;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登黄崖,重点写山“仄而高”。描写上山时仿佛觉得旗鼓戈甲从天上掷下来,既形像地描摹了山峰的陡峭形态,又准确地表达了仰面上登时的心理感觉。
B、 游山应是一种乐趣,袁枚在文中却着意写了苦。悬崖峭壁,难以攀登。为一苦;雨中难行,频临不测,为一劳。但作者娓娓记“苦”,我们仍能从中品味出“趣”来。
C、作者一行人往三大峰,见“旁积石础碎瓦砾无万数”,作者疑为古大林寺之旧基。轿夫说是石门涧。作者认为对风景之地的考据,必须以轿夫说的为准。
D、文章写遇雨的一段扣人心弦。不但写出大雨中的遭遇,且忙中有闲,在写了舆夫多次遭险、自己也摔倒、走投无路后,还不忘涉及担夫、家僮,一笔不漏。
解析:C答案从下文中的“姑存其说何害”一句可知,“必须以轿夫说的为准”过于绝对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地一项是( )
A、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B、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C、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D、忽树外远远持火者/来如陷黑海/见神灯急前奔赴/则万松庵老僧曳杖迎/唶曰相待已久惜公等/误行十馀里矣。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舆夫认云作地,踏空欲堕者屡矣。(3分)
译文:
答案:(1)、轿夫错把云雾当作土地,脚踏空处将要落下去的情况多次发生。(记分点:“作”“欲”“屡”)
(2) 余素豪,至是不能无悸。踯躅良久,犹临绝壑。(4分)
译文:
答案:(2)、我平素豪放,到这个时候也不能不害怕。(在路上)徘徊了很久,好像面临绝壁深沟。(记分点:“素”“豪”“良”“犹”)
(3) 余下车投以石,久之寂然,想深极,故尽数十刻尚未至底耶?
译文:
答案:(3)我下车把石头投进溪水,很久都寂静无声,估计是非常深,所以几十刻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到达底部吗?(记分点:“以”“想”“耶”)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代诗词,完成题目(8分)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 补充写作背景:王安石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写诗时王安石年过半百,已经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上任,对政治上早已心灰意冷,非常郁闷。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有共通的地方。
2、 赏析:诗人通过写梅花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不畏严寒独自开放,体现对梅的高洁品性的赞赏;以雪喻梅的冰清玉洁,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孤傲但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
昭君怨
【宋】郑城
道是春来花未,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赏析:上片,写梅开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下片: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质。
(1)两首诗词都是吟咏梅花的佳作,都分别从梅花的颜色、 、 和 表现了梅花的特点。(3分)
答案:气味(或香气)、生长地点(生长环境)、数量。
8(2)比较这两首诗歌,选出你喜欢的一首赏析其写作特点。(5分)
答案:
王诗:①【表达方式的角度】一二句描写了梅花生长环境及“独自开”的姿态。表现了梅花孤傲坚强的品格。四句直接抒情表现了梅花醉人的幽香,表现了梅的高洁品质。
②、【表现手法的角度】三四句暗含“梅”和“雪”的比较,梅胜于雪,写梅如雪的洁净,隐喻在艰难环境中坚持理想,不媚世俗的人们。
③、【语言特色的角度】全诗诗句凝练、简洁。
(三个要点,每个2分。答出即给全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
①、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答案:江间波浪兼天涌。
②、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一尊还酹江月。
③、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相如引车避匿。
④、 ,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您常喝纯净水吗?
1、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化学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是一致的。而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相同,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发生某些疾病。
2、在生命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呈微缄性的内环境。正常人血液PH值应为7.35—7.45左右。人的细胞活动必须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水中的矿物质,能维持体液酸缄平衡。而如果饮用的是不健康的水,就会导致人体酸化。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称,人体酸化是百病之源。
3、有了饮水机和纯净水,喝水似乎变得方便多了。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饮用纯净水。纯净水(或称超纯水、蒸馏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主要是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在生产过程中把有害物质过滤的同时,也去除了钾、钙、镁、铁、锌等人体必须的矿物元素,而分解的氧、硫酸、硫磺等酸元素则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了氢离子(H)的浓度成为酸性水。
4、纯净水在失去矿物质元素后,它的水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分子过分串联,变成链状线团结构,不仅不易通过细胞膜被人体吸收,相反,细胞内的生命动力元素的离子还会逆向渗透到细胞膜外侧,进到纯净水的“线团”中,致使人体内有益的生命相关元素向体外流失。纯净水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及儿童,负作用更大。水营养专家强调说:青年及儿童钙的需要量30%来自于水,不是完全来自于食物,喝纯净水,30%的来源就没有了。这是第一点影响;第二点,食物中的钙比水中的钙吸收要来得慢,要低很多,水中的钙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食物中的钙受其他营养元素,粗纤维、包括植酸的影响,钙吸收率都很低,只有30%。水生理专家金日光教授指出,有些敏感的人感觉纯净水越喝越不解渴、越想喝,长久下来感觉四肢无力,那是因为常喝纯净水,不仅不能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体内已有的矿物质反而被纯净水都带走了,降低了人的免疫功能,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桶装密封的纯净水,一旦启封与空气接触,24小时后,就开始滋生细菌。因此,把一桶纯净水喝上几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展开余下试题12、下面有关“纯净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净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通常采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
B、纯净水在矿物微量元素的含量上一致的。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是
C、长期饮用纯净水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
D、链状线团结构的纯净水不易吸收,而且能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元素流失。 
答案:B(在纯净水在矿物微量元素的含量上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一致的是天然水,不是纯净水。)
13、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和老人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饮用纯净水破坏了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
B、纯净水在净化过程中,虽过滤了有害物质,但也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
C、少年儿童饮用纯净水难以获得必需的钙的补充。
D、人体对纯净水中钙的吸收要比天然水中的低得多,慢得多。
答案:D(文中谈钙的吸收的高低、快慢是比较食物与水,不是比较天然水和纯净水。)
14、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充分获得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元素,尽可能地喝天然水是重要途径之一。
B、人体内环境呈酸性时,就不要喝纯净水了,其余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
C、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纯净水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D、纯净水对儿童的负作用更大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免疫力不强,因此要加强身体锻炼。
解析:B、因果倒置,喝纯净水易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微碱性。
C、饮用纯净水不能补充各种微量元素。
D、纯净水对儿童负作用更大是因为不能补充到足够的钙。
答案:A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文人与粥
李国文
1、粥和饭,从本质讲,并无不同,只是水放得多寡而已。
2、清代的袁枚在《随园食谱》里作了一个权威的论定:“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尹文端公曰:‘宁人等粥,毋粥等人。’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
3、食粥一事,中国旧时文人笔下时常涉及的。宋代费衮《梁溪漫志》里,有一篇《张文潜粥记》,讲得最透彻了。“张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
4、这与宋代陆游的一首《食粥诗》,主旨上颇为相似:“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们所以把食粥提到养性命,求安乐,得长生的高度,其实,这是和我们中国这个农业经济社会靠天吃饭,经常因天灾人祸,十年九荒造成的粮食匮乏状况相关联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干稀搭配”的“稀”,也就是粥。这种农家饮食习俗,并不表明种田耕地的农夫,不习惯一年到头天天吃干饭,而有喝粥的瘾。非也!问题在于忙时吃干,闲时也吃干,到了青黄不接之际,瓮空罐罄,无米之炊,巧妇难为,那勒紧裤带的日子就难熬了。
5、张文潜、陆游的食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清寒文人于困顿中的超脱,于窘迫中的豁达,于匮乏中的安恬,于平淡中的自适。他们笔下的粥,就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宣示了。
6、苏东坡由湖州任上量移密州,调差之际,曾约秦观、参僚同游镇江金山寺。由于当日随后风浪大作,船只无法返航,遂留宿僧寺,在那里,他作《大风留金山两日》诗一首。最后两句为:“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7、所谓“粥鼓”,就是寺庙清晨传膳的击鼓声。
8、此时的苏轼,由于经受不了官场的倾轧,小人的排挤,主动要求外放,离开朝廷,放浪江湖。初初领教到失落,冷淡,白眼,排挤的滋味,能够切身感受平民的心情。这才使他有僧寺里与众和尚在一起,饿着肚子等待清晨那顿粥时,既亲切,又迫切的体验。文人要放不下架子,而且太快活,太优裕,经常处于酒足饭饱,声色犬马,桑拿按摩,三陪服务的大满足中,是不容易体会到饥饿、贫穷的真情实感的。
9、苏轼另一首求粥的诗:“老我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杖君家去。”这时候的苏东坡,已经是饱尝人情冷暖,深知世态炎凉的一谪二贬之人,更是坦荡无遮,文人本色。这种闻粥而去的落拓不羁,浪漫情怀,多少是他身处逆境中的精神抗争了。
10、“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什么人能跟什么人相通,来往,交际,接近,是有其规律的。看《水浒传》便可知道,凡赞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汉,才聚齐到梁山泊;淡茶一盏,薄酒一杯,小菜一碟,谈诗论文,肯定是《儒林外史》中文人雅士们的集会;而吆五喝六,猜枚行令,觥筹交错,水陆纷陈,不消说,在座的便是些《三言两拍》里官佐商贾,市井小人,酒肉朋友,饮食男女之流;若是听到抬轿吹拍之声,捧场喝彩之词,帝王伟大,长官英明,上司正确,老爷英明,便知是《官场现形记》里的盛会。
11、道理很简单,彼此同为肉食者,脾性能接近;大家同是喝粥者,心情易相通。
12、旧时文人,很提倡甘于清苦的精神,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了一位叫裴子野的文人,说他“有疏亲故属”,凡“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偏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只有自己饥饿过,才能体会别人饥饿的痛苦,裴子野与众亲友一齐捧碗啜粥,那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温馨场面。同样,从郑板桥《家书》看到,给他弟弟的信里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也可知只有自己清寒过,才能了解别人清寒的窘境。中国文人与粥,这种不同一般的感情,都由于他们自身的贫苦体验而来。正因如此,这些喝粥文人的文章里,才能多多少少地反映出民间的疾苦。
13、由此看来,若曹雪芹一直过着“钟鸣鼎食”,“锦衣饫食”的生活,未必会写出《红楼梦》来。他的文友敦诚,敦敏兄弟,在诗中说到他贫居北京西山时的窘迫景况,“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使我们知道他是文人中的“食粥族”,正由于他家境没落以后,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4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