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38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8]
2013至2014学年度中考模拟试题语文试卷
2013至2014学年度中考模拟试题
说明:1.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座号填在指定的位置。
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者加l-5分。
【友情提示】沉着冷静 相信自我 把握时间 慎思精答 祝你成功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3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来,济宁各单位党委,紧握时代脉bó以各种形式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坚持学以至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推动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召( ) bó( ) 改为
2.按要求填空。(5分)
①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名句,让我们铭记一生。其中子回答曰:“其恕乎, , 。”《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孟子认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该做出怎样的抉择的名句“ ”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里,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透露了诗人悠闲、闲适的心情。“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透露诗人对莺歌燕舞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 。”是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咏雪,以春景写冬景的千古名句。
③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希望年年平安,相隔千里共享美好月光的名句是:“ , 。”
3.联想与想象一直就是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展开联想的翅膀,把下面的六个词任选四个以上,写一段景物描写。(3分)
伫立 低回婉转 驻足 广袤无垠 润如油膏 晨曦


4、名著导读: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繁星》、《春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你还记得里面主要讲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吗?(只需回答两个方面就可以)(2分)
5.现如今,无论你坐车行在山路蜿蜒的泗水,还是到黄河滩区的梁山,抑或是在湖水荡漾的微山,在济宁市各县市区的每一角落,你所到之处、目之所及的是平整的油路条条相通,村村相连。现在的乡村路真是提档了、便利了。对于这样的利民举措,请你用一句简练、优美的话来赞美!(2分)
答案示例一:路通了,人亲了,离小康更近了!
示例二:济宁村村通,你我心心映。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作者描写了所寻之花的什么特点?(1分)
7、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浏览完整试题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乙)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七录《明史张溥传》)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 俟其欣悦
(3)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4) 后名读书之斋曰
9.用现代汉语分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10.无论是宋濂还是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朝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从小在学习上就能吃苦,勤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他们的这种学习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7题
(一)凝视
王族
  转过身,才发现身后有一位维吾尔族长者。他在地上蹲着,看到我便站起了身,表情凝重地笑了笑,用手朝一块石头指了一下。我走到那块石头跟前停下,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他用手指了一下后边说:“去年它在那个地方,今年走到了这个地方。”
  我蹲下身细看这块石头。它光滑,浑圆,细致的花纹呈现着天然的纹理美。忽然,我看到了一条惊心动魄的痕迹,是一块石头滚动时压出的,似乎还有流水的痕迹。这些欲隐不隐、欲显不显的迹象,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让我觉得它像一张在沧桑中平静下来的脸。由于没有心理准备,我被忽然呈现的如此惊人的事实震撼了。
  我坐在石头旁边,再次抬头向远处张望——正前方的群山巍然耸立,犹如用清一色的石块完成的大型雕塑,铺了厚厚一层沙砾的戈壁已渐渐向上升起,即使无声地出现了裂口,但仍未被沙砾涌起的漩涡淹没。这种自下而上、慢慢涌起的一座山的气势,远远地看上去,有一种撩人的快感。
  “石头会走到什么地方?”我问长者。
  “不走到什么地方。”长者的语气让人觉得他俨然是一位哲人。
  “它成为昆仑山。你看那座山,风把沙子和石头从低处一点一点向上吹去,它一点一点长高,最后就长成了一座山。我看了它几十年,知道了它的秘密。山太高了,你的时间又太短了,你看不清。那么你看这块石头,去年它在那个地方,今年它在这个地方,明年、后年、好多年以后,它就被风吹到一座山上去了,就变成了山。”长者回答得干净利索。
  昆仑山是被一块石头完成的吗?我又被震撼了。我知道这是神奇的一刻,昆仑山像是伸出了一双大手,紧紧地抓住了我。除了这块石头,谁还能从千里昆仑山脉看出它的移动,它已经存在了无数个世纪,所以,它是拥有时间的。它的移动,时间也不能阻挡。还有这些山峰,尽管它们因为谦卑和沉默不能给你明朗的感觉,但它却守着脚下的这块阵地,等着有一天你心境明朗时才与你对话。它们是昆仑山诚恳的小兄弟,它们满怀祝福,历经艰苦磨难而终不改忠诚守望的态度。
  一座山,长成了启发你灵魂的箴言。它经历了时间,并从时间的缝隙中留下一条痕迹,等着你有一天走到它跟前,用呈现的方式启发你。从一块石头到最终的一座大山,展示出了最为真切的生命美,它真是够包容、够概括的了。
  现在我身边的这块石头就是昆仑山最初闪光的泪珠。一块石头,有一种细柔、弱小而又坚实的精神在里面,它代表一座山的形象。每时每刻,一座山在原地,在一块石头上开始生长。
1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3分)
12、文中我原先觉得没什么特殊的那块石头,经过维族老人的指点,“我”被震撼了,请说说我震撼理由?(3分)
13、作者由一块“移动”的石头,“张望”远处,引起了无限遐思,请试着写出作者的所思所感?(3分)
14、作者王族一直以魅力十足、风格别样、生动形象的语言取胜于文坛,认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一处,划下来并赏析。(4分)
15、文中的“一座山,长成了启发你灵魂的箴言。”读来让人颇有感悟,细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
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6.本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7.文章的第四、第五自然段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且说出其作用。(3分)
18.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19.作者认为“有为”、“有不为”的含义是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哪些事情可以“为”?哪些事情可以“不为”?(4分)
四、作文(40分)
20、父母的一言一行如阳光洒遍我们成长的道路;老师的一言一行似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朋友的一言一行像炉火温暖我们如歌的岁月……因为,在这一言一行中,有浓浓的关爱,有谆谆教诲,有善意的提醒,有真诚的帮助……
请以“一言一行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全卷实际得分不得超过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答案:1.答案:zhào搏 “至”改为“致”
评分:共3分答对1个得1分
2.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分:共5分①②小题每题2分,③小题1分,有错别字、增字、漏字该题不得分
3.答案:略
4.答案: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5.答案示例一:路通了,人亲了,离小康更近了!示例二:济宁村村通,你我心心映。示例三:路相通,村相连,心相映!示例四:修好了路,疏通了车,提高了党,便利了民。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6. (答案示例):茂盛(多);7、本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诗人成功地运用了移情于物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对大好春光的赞颂和自己此时的欢愉心情)
8、(答案示例)①得到②等待 ③热水④题名
9、(答案示例)①抄录完毕,赶紧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②像这样(抄后烧掉、烧后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10、(答案示例):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努力,一分收获;天才出于勤奋等)
结合实际谈启示(略)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1、(答案示例)本文通过“我”在维族老人的指引下,发现一块石头的特殊之处,以及由此带来的震撼, “我”心灵深受感动,引发了“我”对大山的一种敬仰和感悟。
12、(答案示例)“我”被震撼了,第一次,是因为“我”看到了石头滚动压出了一条流水似的痕迹;第二次,是因为当“我”知道了昆仑山是由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吹上去形成的而感到震撼。
13、(答案示例)作者由一块“移动”的石头,“张望”远处,一块石头经过日积月累,竟形成了如此有气势的高山,它的移动,时间不能阻挡,人为不能阻挡,最终筑成成功的顶峰。“我”也是历经艰苦磨难终不改忠诚守望的态度。
14、(答案示例)示例:忽然,我看到了一条惊心动魄的痕迹,是一块石头滚动时压出的,似乎还有流水的痕迹。这些欲隐不隐、欲显不显的迹象,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让我觉得它像一张在沧桑中平静下来的脸。由于没有心理准备,我被忽然呈现的如此惊人的事实震撼了。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石头滚动压出后的痕迹犹如一张在沧桑中平静下的脸,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那块石头移动后留下的欲隐不隐、欲显不显形象,是那样的平静、自然,于无声处让人感到震撼。
15、(答案示例)一块石头经过日积月累终成一座山,一块石头,有一种细柔、弱小而又坚实的精神,在我们学习生活中,要向石头那样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真的包容他人,才能真正成功,只有一步步,不怕困难,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在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心急,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解决。只有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用石头打下一座山的基础,创造出无数昆仑山般的巍峨山峰。
16、(答案示例)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7、(答案示例)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既生动的诠释了“大小善”、“大小恶”
又有力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观点。
18、(答案示例)先提出观点之后,引用俗语论证了小恶有时可以破坏大善,用了举例论证,举了有些人贪污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是有联系的。论证了中心: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 “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9、(答案示例)“有为”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在我的生活实际中,我认为在学习上,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等,在生活中,小事也能彰显本色,坐车给需要的人让座,吃饭不浪费,提倡节俭等都是“有为”!反之,在学习上,放松、懈怠,生活上放纵、散漫等则是“有不为”!
四、写作(共40分)
20.作文可考虑从内容、表达、文面三个方面综合评分。

结合我的学生做完试卷后,我的一点分析,由于这是一套自己原创的试题,我想先让我的学生试试会出现的问题。
第一、积累和运用中,第1题,召字的注音和脉搏的搏字,出现的错误很多,我班做题者20人,只3人全对。第3题,我是在六册课本中,一册一个,结果学生是上面有广袤无垠,结果袤字写错,有的学生不理解润如油膏的意思。第4题,是课本中的原话。第5题,是自己比较高兴的一道题。
第二、古诗文阅读题,《江畔独步寻花》我是降低难度考察,学生基本不失分,其实这首诗考察“时时”“恰恰”也很有意思;比较阅读题,课外的小文章很浅显,解释基本出自课本的课下注释,就是“如是者六七始已”这句话看是很难,易错,其中“始”字出自课文《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已”字出自《公输》里。
第三,现代文阅读题《凝视》选自,读者2013年第二期,学生在做题时,第12题,震撼的理由有二,失分严重。14题,题目要求是划下来,结果出现没审题现象,抄下来再赏析的。另外《有为有不为》这篇文章,网上有这个文章,但我没有找到真正的原题,也是自己试着出的。
第四,由于这是一次自己的工作上的尝试吧,可能在试题上,或者答案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再加上能力有限,只能出到这个程度,反正我的学生做完后,也感觉到一些不足,但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也发现不了,请老师指正。 (182.33.121.43)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3至2014”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