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533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3]
《愚公移山》复习检测语文试卷
2013年上学期文言文复习之《愚公移山》答案
拟题者:黄少英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方(方圆)七百里 河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黄河北面 )之北 年且(将近 )九十
惩(苦于 )山北之塞(阻塞 ) 出入之迂 ( 曲折,绕远 ) 聚( 集合)室( 家,这里指全家人)而谋
毕( 用尽 )力平 险( 险峻的大山 ) 指(一直 )通豫南 达( 到 )于汉阴(汉水的南岸 )
杂然(纷纷的样子 )相许 其妻献疑( 提出疑问) 曾( 连……都)不能损( 削减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把 ……怎么样 ) 且( 况且 )焉置土石? ”惧其不已(停止 )
投诸( 之于 )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 扛 )担者三夫 河曲智叟( 老头 )
始(刚刚 ) 龀(换牙 ) 始(才 )一反( 反:同“返”,往返) 笑而止(劝止,阻止 )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其( 加强反问语气 )如土石何 虽( 即使 )我之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木 ) 无陇断( 山冈阻绝 ) 汝心之固(顽固 ) 固不可彻( 通 )
子孙孙无穷匮(穷尽 ) 何 苦( 愁 )而不平?” 一厝 (通“措”放置 )
二、解释加点虚词:、
1、“之”字的用法
(1)、( 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代词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指示代词这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 他)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指示代词 这件事 )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 他们)
2、“而的用法(连词)
面山而居( 表修饰 ) 笑而止之( 表修饰 )聚室而谋( 表顺承 )
何苦而不平? ( 表顺承 ) 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3、“于”的用法: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4、“其”的用法
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 帝感其诚(代词,他的 )
惧其不已也(他 ) 其如土石何?(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
5、以字用法:“以( 凭借 )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 以(用来 )应 以(凭借 ) 残年余力
三、写出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
(3)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无陇断( 通垄 高地 )
四、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 )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译:北山愚公,年纪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 )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
3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 )
译: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杂七杂八表示答应他的意见。
浏览完整试题
4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按你的力气,曾经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
5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译: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 )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译: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八九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8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译: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 )
9、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译: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毛都铲除不了,其它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10、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译: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
译: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1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
译: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能做好,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1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
译: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五、判断课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
2 、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人物描写方法。(√ )
3、“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 × )
4 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 )
5、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 )
6、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宣传迷信思想!说明了人的力量的微弱,只有神灵才能保佑人民! ( × )
7、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 )
8、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京城氏之子,愚公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 )
9、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衬托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 )
10、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 )
中考仿真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 B )
A、汝心之固( 顽固 ) B、惧其不已也(已经)
C、寒暑节易( 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C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A )
A.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不实惠了。
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C.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D.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C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和智叟的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之写出其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二、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 B )
A.年且(将近 )九十 B.达( 到 )于汉阴(汉水的北岸 )
C.杂然(纷纷的样子 )相许 D.子子孙孙无穷匮(穷尽 ),也,
2、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A )
A.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译文:(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南面。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译文: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译文: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b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61.142.248.67)
上一篇: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检测语文试卷
下一篇:
《邹忌讽齐王》复习检测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愚公移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