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224  2015-01-1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4]
文言十八虚词用法讲练版本语文试卷
文言十八虚词用法
【一、而】
【教材回顾】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表并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递进)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表转折)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表假设)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表修饰)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因果)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
【用法归纳】
(一)连词。主要作用在于连接词,词组,或句子。
1.并列――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2.递进――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3.承接――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
4.转折――前后词义常处于对立或相反的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假设――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6.修饰――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7.因果――前为因,则后为果;前为果,则后为因。
8.目的――常是后者为目的,可理解为“来,以来”。
辨析关键:“而”字前后的词句在逻辑上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四)通“能”,才智,能力。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五)常见固定搭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1而 2而 3而 4而
5而 6而 7而 8而
【二、何】
【教材回顾】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疑问代词,什么)


浏览完整试题2)豫州今欲何至?(疑问代词,哪里)
3)徐公何能及君也?(疑问副词,怎么)
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疑问副词,多么)
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疑问副词,多么)
【规律总结】
1)用法归纳:
疑问代词――常作宾语或单独使用作谓语
疑问副词――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2)辨析关键在于修饰的词性。
如果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它一般做疑问副词,常译作“多么”或“怎么,为什么”,何一般用作代词,可译为“什么,为何,怎么,哪里”等。
【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2、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2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3也?其所据何4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5其大也!然何6人能忘情耶?何7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8如?
1何 2何 3何 4何
5何 6何 7何 8何
【三、乎】
【教材回顾】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助词,吗,表反问)
2、儿寒乎?欲食乎?(语气助词,呢,表疑问)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语气助词,吧,表测度)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语气助词,吧,表测度)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语气助词,啊,表感叹)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用在句中,介词,相当于 “于”)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用在句中,介词,相当于 “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然”,可译为“…的样子”)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然”,可译为“…的样子”)
【规律总结】
1)用法归纳:
句中——介词或形容词词尾。用在形容词后,则为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用在动词后,一般是介词,相当于“于”。
句末——语气助词,一般表三种语气即疑问,测度,感叹。
2)考试主要集中在对词性或其语气的辨析,辨析的关键是看其位置(句中还是句末)。
【巩固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1乎 2乎 3乎
4乎 4乎 6乎
【四、乃】
【教材回顾】
教材回顾:
1、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就,表承接)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于是,就,表承接)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表条件)
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表条件)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却,表转折)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却,表转折)
7、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止,表限制范围 )

8、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动词,起确认,“是”“就是”)
9、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起确认,“是”“就是”)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11、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你的)
【规律总结】
1)用法总结:
副词――表承接,于是,就或者表条件,才;表转折,却,竟然;表范围,仅,止。
动词――常用于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
代词――常用于第二人称,常做定语,你的。
2)辨析关键:
试题中常集中于副词中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承接,转折还是范围。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1乃 2乃 3乃 4乃
5乃
【高考实战】
一.【上海2013】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展开余下试题(《汉书》,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使者曰:“苟,子何欲?”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二.【北京卷2013】
曹彬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宴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C.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初,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三.【天津卷2013】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汝亦为此恶行乎 /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 / 于是赵乃斋戒五日
D.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 / 烟光凝而暮山紫
四.【浙江卷20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         B.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五.【福建卷2008】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中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当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④摈:通“傧”,傧相。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载而与之俱归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①而申乎知己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1: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例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5: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
例6:其如是,孰能御之?(可译为“如果”)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是”“还是”)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2、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1其 2其 3其 4其

5其 6其 7其 8其
9其 10其 11其 12其
【六、且】
(一)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例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用作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
 例3、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2.“暂且”“姑且”。
例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复音虚词“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步,可译为“再说”,“况且”。
例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秦论》
【巩固练习】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 不出,火且尽
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
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文言十八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