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469  2015-05-16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69]
渭塘二中2012—2013学年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渭塘二中2012—2013学年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qīng) 诉 ②凛(liè)  ③开天(pì) 地 ④深居(jiǎn) 出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望向窗外繁花似景的木棉,那构勒分明的枝干如英雄的铮铮铁骨,傲立于千骄百媚的群芳中;那热情似火的花朵,如英雄绽开的笑脸,鼓舞着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那独然于世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胸怀,无不诏示着英雄的赤子之心。
错别字
正确字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何有于我哉!”(《<论语>八则》)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 , 。(范仲淹《渔家傲》)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④采菊东篱下, 。( 《饮酒》)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⑥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 》)
⑧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阅读名著,回答下列问题。(5分)
(1)下面的这首诗选自《水浒传》第四回,读后回答问题。(3分)
躲难逃灾入代州,恩人相遇喜相酬。只因法网重重布,且向空门好好修。
打坐参禅求解脱,粗茶淡饭度春秋。他年证果尘缘满,好向弥陀国里游。
诗中所写的这个人是谁?他为何“躲难逃灾入代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先后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变化?(2分)



5.根据下列材料,简要介绍一下苏州的饮食特点。(不超过30字)(2分)
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
著名的苏式招牌菜有:松鼠桂鱼、响油鳝糊、蟹粉蹄筋、清溜虾仁、汆糟、母油整鸡、太湖莼菜汤、雪花蟹斗、樱桃肉、酱汁肉、薰鱼、(鱼巴)肺汤、三件子、蜜汁火方、暖锅、枣泥拉糕等。
苏州小吃亦闻名天下,津津豆腐干、松子糖,玫酱粽子糖、西瓜子,虾籽鲞鱼,枣泥麻饼,方糕、定胜糕、海棠糕、梅花糕、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尝。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苏州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庙秦淮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四大小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45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6~9题。 (9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浏览完整试题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 舜发于畎亩之间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C. 所以动心忍性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D. 人恒过,然后能改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7.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 (     )
A.必先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8.第①段作者一口气举了六个例子,说说这六个人物人生轨迹的共性是什么?(3分)


9.“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请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一下这句话所表
达的观点。(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商鞅立信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

②民怪之,莫敢徙。

阅读《给我的孩子们》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1—13题。(8分)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1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它们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差异。(2分)
①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②我每天不止一次地憧憬于你们的生活1
12.第二段中“蜘蛛网落花”喻指什么?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3分)
                                      
                                      
13.节选的两段文字是《给我的孩子们》的开头和结尾,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阅读《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一文,完成14—16题。 (7分)
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
庞自立
①林书豪是谁?
②如果十几天之前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而如今,这个刚刚加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③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为华裔乃至亚洲人正名,表明除了姚明这样的大个子,普通黄种人也可以在强手如云的篮球世界取得一席之地。
④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更多得益于他是一个美国人。的确,他的中文不流利,他的怀才不遇、备遭岐视,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的个人经历,都太像传统美国英雄主义电影里的情节。
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我们超出国籍、族裔的视野,放下这些外部环境的争论,去细细探求林书豪的成功之路,就会发现,出身也好、国籍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⑥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而来大陆做活动时,他问得最多的是能否解决训练场所、条件如何、离宾馆多远……当那些与他同样的角色沉溺于迷茫、焦躁、抱怨、无所事事的时候,林书豪每天都在信心十足的训练体能,聚精会神的“阅读比赛”。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⑦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和开明。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⑧对,还有梦想。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只能成为二线队员,甚至还数次降级,两度被开除,可他依旧初衷不改,不言放弃。正如他自己所说, “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篮球。而且你要去追逐梦想,不要别人告诉你能或者不能”。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⑨而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不应仅仅是篮球界的狂欢,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 -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 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3日。
14.本文①一⑤段提出了一个什么论述话题?是怎样引出这个话题的? (3分) 
 
                                       



展开余下试题15.指出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分)
                                       
16.请说明第⑨段中加点的文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2题。(17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⑴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⑵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⑶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⑷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⑸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⑹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⑺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⑻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⑼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迭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⑽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⒀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作者迟子建)
17.作者是在弗拉基米尔的教堂里获得感悟,可为什么要写去往其他教堂时的观感?(4分)
                                        
                                        
18.作者用大量笔墨刻画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请概括壁画的特点并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3分)
                                       
       
                                        
19.作者从哪些方面细致刻画了老妇人清扫烛油的形象,请说说这样刻画有什么好处。 (3分)


20.作者希望列宾画下这扫烛油的老妇人,却说“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这画面是“辛酸而又喜悦”的呢?(2分)
                                        
                                            
21.说说文章第⑿自然段中,两处“永恒的光明”分别指什么。(2分)
                                         
                                        
22.文章末段“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的作用(3分)
                                        
                                       
模拟考试答案
4.(1)鲁智深。他因为义助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2)父亲的病让鲁迅立志学医拯救国人,藤野先生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5.苏州是饮食文化的发扬地,不仅菜有名,小吃也闻名天下。

10.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14.提出有关林书豪成功(原因)的论述话题。先通过设问引出林书 豪,然后通过他人的评价引出林书豪成功(原因)的话题。
15. 第⑥段:对比论证。与反面事例作对比,突出了林书豪的成功源于自身的努力。
16..这些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强调了林书豪的成功在更大范围内的启示和影响,也深化了本文的现实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17.答题要点:一方面写俄罗斯教堂内的雕像没有灵魂,那些东正教堂过于华丽与宗教的朴素相悖。将这些与下文老妇人带给人的朴素而感人相对比,从而引出看到壁画和老妇人清扫烛泪场景时的惊喜,更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另一方面写到教堂中满怀宗教信仰的虔诚的人们令人感动,而这些与遇到老妇人相比都微不足道,引出老妇人带给“我”的 震撼之大,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4分)
18.答题要点:刻画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表现出作品的自然、简约、朴素、庄严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感慨为引出老妇人朴实、自然、安然的形象蓄势,也起到正面衬托的作用。 (3分)
19.答题要点:运用了神态、肖像、动作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使老妇人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再现老妇人的年迈、贫寒的境遇;表现她虔诚、踏实、一丝不苟而安然的态度。(大意对即可得分)(3分)
20.画面刻画的劳动人民的苦难会令人感到“辛酸”;而画面中表现出的人物的虔诚单纯的安于劳作本身就会给人以希望,沉静朴实而安然的感觉,于是带给人新生的“喜悦”。(2分)
21.第一处“永恒的光明”是指对宗教的虔诚信仰给人带来的内心的安然与对光明、希望的笃信;“另一种永恒的光明”是指作者从老妇人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作为普通人在承受苦难与沧桑时的坚忍,在平凡辛勤劳作中的安然与对信仰的坚守。(大意对即可)(2分)
22.此句点题并点明主旨。作者因这“低头一瞬”发现了老妇人清扫烛泪时的感人的画面,也因此感受到“光明”,即对希望、未来和信仰有所顿悟,这“低头的一瞬”是引发她思考的触发点;点明内心获得纯净,人生希望和光明的获得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存在于勤恳、踏实而安然的劳作中。(3分) (114.217.237.253)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渭塘二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