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235  2015-11-2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5]
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在春节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C.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解析:A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此处望文生义,该词与入室行窃无关。C项,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多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熟练敏捷,运笔如飞,应换成“一蹴而就”。D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应改为“不以为意”。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随着冬季用电最高峰的日益逼近,我国局部地区再次面临电煤供应紧张,不得不拉闸限电,煤电双方因此而生的口水仗也愈打愈烈。
B.“绿领巾事件”和“红校服事件”都应引起教育部门的反思,教育应该围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的中心,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
C.“最美丽城市”的指标是根据城市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个性、整体协调、文化底蕴、自然环境和公众口碑等方面评分的。
D.中国对于百科全书是舶来品,从倡导编纂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到第一版的横空出世,再到第二版的与时俱进,前后历时近30载。
解析A.成分残缺,在“紧张”后加“问题”。C.“指标是根据……评分的”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指标”。D.主客倒置,应为“百科全书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解析:“传统艺术”后,应该选③,①紧跟③后面具体说明书法的特征,⑥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强化书法的特征,②⑤④为逻辑严密的小语链。
答案:D
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___。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答案:(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辩乎荣辱之境
(2)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二、阅读鉴赏(共4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浏览完整试题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5.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答案:D
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解析: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答案:A
7.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5分)
①当代文学存在着两个不可忽略的传统,即鲁迅与周作人的传统。30年代,周作人认为文章存在着“载道”和“言志”两个流派。在我看来,“载道”与“言志”后来经由周氏兄弟的穿越,形成了现实性与书斋化的两种审美路向。至少在80年代,散文还在鲁迅、周作人的两个传统里盘旋,其他风格的作品还没有形成气候。鲁迅的峻急、冷酷及大爱,对许多作家影响巨大。优秀的作者几乎都受到过他的思想的辐射。邵燕祥、何满子、高尔泰、钱理群、林贤治都有鲁迅的风骨。这些人普遍有着受难的意识,文字是直面苦难的紧张和审视自我的痛感。邵燕祥短文有犀利的力量,毫无温吞平和的虚伪。常常让人随之心动,正切合了“无所顾忌、任意而谈”的传统,这也恰恰是鲁迅当年所欣赏的。何满子谈历史与现状,袒露着胸怀,何曾有伪态的东西?朱正严明、牧惠深切、赵园肃杀,是真的人的声音,对世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些作家的自我表达,多了批判的笔触,与其说是指向荒诞的存在,不如说也有无情地冷观自己。他们在直面社会难题时,也把自我的无奈和尴尬表现出来。只是他们中的人对西学了解有限,没能出现大的格局和气象,这是与鲁迅有别的地方。
②周作人的传统在历史上多被诟病,可是实际是存在这样的余脉的。其实沈从文当年就是受到周氏的影响,后来的俞平伯、江绍原走的也是这个路子。80年代后,周作人的作品重印,他的审美认同者们也被推出水面。舒芜、张中行、钟叔河、邓云乡都有学识的风采与笔致的神韵。他们把金刚怒目的一面引到自然平静之中,明代文人的灵动与闲适杂于其间。个人主义在中国一直没有健康的空间,文人的表达也是隐曲与委婉的。以“说出”为目的,而非言“他人之志”为旨趣的表达,在更年轻的一代如止庵、刘绪源等人那里得到了响应。


展开余下试题③鲁迅与周作人的传统也并非对立的两翼,把两种风格融在一起也成为了一种可能。一些人既喜欢鲁迅的严峻,也欣赏周作人的冲淡。在他们眼里,两个传统是并行不悖的。唐技的文字其实就介于明暗之间,黄裳在精神深处流动着激越与闲适的意象,孙犁的小品文在两种韵味里游动,虽然他不喜欢周作人,可是这两种笔意是难以摆脱掉的。钱理群其实是赞成两个传统的互用的。他对周氏兄弟的研究无意中也影响了知识界对新文学传统的看法。刘恒、叶兆言都欣赏周氏兄弟的文采,在他们的随笔中,偶尔也有那些历史的余光的闪烁吧。
④其实在周氏兄弟之外,散文的样式很多。像汪曾祺这样的人,就杂取种种,有着缕缕古风,是自成一格的。他说自己的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可是意境悦目,是有逆俗的笔意的。他深谙明清笔记,喜欢古人书画,字里有柔美的东西。《梦溪笔谈》《聊斋志异》的痕迹偶尔闪烁其间。他还从废名、沈从文那里受到熏染,温润而含蓄,给人暖色的慰藉。汪氏举重若轻,洒脱中是清淡之风,颇有士大夫的意味。与他同样诱人的是端木蕻良、林斤澜等。端木的晚年散文炉火纯青,却不被世人看重。可是我觉得其分量不在汪氏之下。至于林斤澜,其文恍兮惚兮,有神秘的流风,吹着精神的盲点,让我们阅之如舞之蹈之,很有醉意的。他们都生在民国,受过旧式文人的训练,文字不时流出古雅的气息。“文革”的话语方式是在他们这些人那里开始真正地解体了。
⑤在这个层面上,说新时期的文学是回到五四的一次穿行,也是对的。世人也由此理解了为什么是老人承担了这一重任。那些久历沧海的人不都是暮气沉沉的过客,也有聊发少年狂的洒脱。启功的幽默,聂绀弩的狂放,贾植芳的率真,柯灵的无畏,都衔接着一个失去的年代的激情。不同的是他们带着半个余世纪的烟雨,有了更为沉重的肩负。读这些人的作品,常能感到道德文章的魅力,身上还带着旧文人的抱负。与五四那代人比还显得有些拘谨,而心是相通的。历史的磨难把一代人的锐气钝化得太久,他们的重新起飞,有着今天的青年想象不到的代价。
(节选自孙郁《近三十年的散文》)
8.第①段中画线的“这些人”的散文创作与鲁迅散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明确要求了答题的区间在第①段。“普遍有着受难的意识,文字是直面苦难的紧张和审视自我的痛感……这也恰恰是鲁迅当年所欣赏的。”这里谈的是相同点,要注意从中概括。“这是与鲁迅有别的地方”是本段最后一句话,找出“这”指代的内容即可。
答案:相同点:直面现实,关注人生;冷静审视自我痛苦;文风犀利,有批判意识。不同点:与鲁迅相比,“这些人”对西学了解有限,文章不够大气。
9.第②段画线的“这个路子”具体指的是什么样的散文风格?(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后面的句子“他们把金刚怒目的一面引到自然平静之中,明代文人的灵动与闲适杂于其间”可提供有关信息。
答案:这是像周作人那样的书斋化路子。具有学识的风采和笔致的神韵灵动;文风平静闲适;重在抒写个人情志。
10.结合文意,请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语段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主要是对画线句中“带着旧文人的抱负”“历史的磨难”“想象不到的代价”三个短语的内涵的理解。回答时要揣摩作者意图。
答案:这段话主要有三层意思:(1)这些作家传承了五四作家的个性锋芒,富有责任感,但仍有旧式文人的某些特点;(2)其作品富有担当道义的思想魅力;(3)他们经受过长期的生活磨难,今人要理解其局限性。
11.你最欣赏哪一种风格的散文(不必局限于本文所说的散文类型)?为什么?(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出一种具体的散文风格。欣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的,二是表现形式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审美观健康即可,不强求一律。
答案示例:略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13题。(10分)
闲 游①
韩愈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
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②能醒。
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注]①元和十二年春作,此时韩愈自中书舍人降官为右庶子。 ②讵(jù),表反问,相当于“怎么”。
12.结合全诗对标题中的“闲”字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理解“闲”字在诗句中的字面意思,然后要注意结合诗歌特别是前两联的意境。
答案:“闲”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柳絮悠闲怡然的姿态,对抒发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13.末句“幽咏欲谁听”在诗中起何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末句常常具有卒章显志、总结上文、以景结情等作用。结合本诗,可以看出这句话是揭示主旨的句子。
答案: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贬官后无人理解的寂寞和孤独。
三、表达运用(11分)
14.请以“学生”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5分)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在点燃学生科学探索激情的同时,更注重对“中国梦”内涵的生动诠释以及“祖国高于一切”“才华奉献人类”等国家意志的深切领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中的重组句子。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原句的层次关系,原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是说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对学生的影响,第二个分句是说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要求用“学生”开头,实际上是把原来的主动句转换为被动句。弄清了这些问题本题就容易回答了。
答案:学生在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被点燃科学激情的同时,更深切地领悟了“中国梦”的内涵以及“祖国高于一切”“才华奉献人类”等国家意志。
15.机动车尾气污染是城市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请拟写一条标语,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要求:主题鲜明,有感召力,不超过25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 零碳零排放,骑车也很棒。
(示例二) 步行生活,我们一小步,生态保护一大步。
(示例三) 脂肪在堆积,大气在哭泣;走下私家车,拥抱脚踏车。
四、写作(5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早教界流传甚广,于是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材。
材料二 德国汉学家顾彬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时说:“中国当代作家最大的问题之一,我觉得是不知疲倦,写完了一本以后马上写第二本,每年都能出新作。而德国小说家四五年才写一本,托马斯·曼这样的作家,写一本800页的小说至少需要800天,再修修改改,3年才能完成。”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三 国外高铁速度从时速80公里提升到240公里大约花了40年,而中国高铁只用5年时间,便将行车速度从100多公里直接提升到200公里以上。7·23动车事故发生后,著名评论员童大焕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你慢些走,等一等你的灵魂》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意图】
本题三则材料涉及教育、文学、经济等领域,但都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快”与“慢”,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思辨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从中检查和反省自我,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训练侧重点】
本题可重点训练学生用异中求同的方法立意,并学会辩证地对观点进行分析,做到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据充实,论证完整。
【写作提示】
本题的核心问题是准确地分析“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呼唤社会在适当的时候“等一等”!
快和慢,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快刀斩乱麻”是“雷厉风行”,“慢条斯理”是“沉着冷静”。快和慢各有千秋,快,能捷足先登,先拔头筹;慢,可明察秋毫,统筹全局。快让我们不偷懒,不拖沓,不虚度年华;慢让我们不焦躁,不盲从,不急功近利。真正的快,不只是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有意义的慢,不只是缓步前进,更要为快储备动力。“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等等。
【参考例文】
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印第安有谚语云:“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丢自己的心。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脚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生活的节奏的确越来越快了,从柴火烧饭到电磁炉料理,从飞鸽传书到电子邮件,从徒步单车到汽车飞机……快,似乎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白领们一回到办公室就要开始紧张的工作,学生一靠近书桌就要马不停蹄地学习,连农民一下地也要刻不容缓地劳作、赶农时……
可是,激素催长致癌蔬菜,赶工期导致豆腐渣工程,高强度工作使白领过劳死……因“快”而起的灾祸屡见不鲜。应“文化快餐”而生的作品被批评没营养又低品位,“速成”的外语蹩脚得让人难堪……
原来有些事是急不得的,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才能品出味儿。就像功夫茶,一遍水下去,是喝不得的,那是洗涤茶叶上的微尘的。只有到第二遍、第三遍,茶叶经过沸水的洗礼,在沉沉浮浮之后慢慢舒展开来,那时,清香四溢,唇齿间茶香萦绕,这才是品茶的绝佳时机,才有可能品出茶之韵,茶之魂。
自古带兵打仗,讲的是“兵贵神速”,可是司马懿却慢慢腾腾地拖啊拖,哪怕是诸葛亮送去妇人的衣服,司马懿也只是微笑着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休息了多少时间。诸葛亮求快胜,司马懿却偏偏慢慢来,最后的结局谁都知道:诸葛亮累死了,司马家的后代得了天下。
太极拳,慢悠悠的,可是好多快拳高手败于太极拳师手下。这便是张三丰几十年武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慢”成就了司马懿和张三丰,慢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坚守,一种心境。
一本《本草纲目》写了27年,一部《资治通鉴》写了19年,一本《红楼梦》写了10年,慢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种不紧不慢的悠闲心态,现代人岂能感受得到?
停下脚步吧,寻一处桃源,沏一壶清茶,从容地坐下,敬领“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听耳畔昆曲婉转荡人心,赏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任东风融日消解心头的熙攘纷杂,凭清溪流水洗涤沾染浮尘的心境,以期心灵的从容与淡定。唯“二句三年得”,方使人“一吟双泪流”。只有慢,才能使我们剔除浮躁求得真意;只有慢,才能使人体悟人生真谛。
请停一停,给心灵以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以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以思索的机会。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27.129.128.24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二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