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66  2016-03-09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6]
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马鞍山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入学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五大题,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篡弑 彬彬有礼 没石饮羽 完璧归赵
B.福祉 蜂涌而来 讷口少言 管鲍分金
C.诡辩 沐猴而冠 对薄公堂 胶柱鼓瑟
D.枯槁 韦编三绝 高屋建翎 拔山扛鼎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美国多次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单方面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这些即使不宣传,也会有人知道的。
B.一生不能封侯的李广,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却是个完美的形象,他对待士卒解衣推食,同甘共苦,司马迁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王寒激动地说:“经过我的努力,问题终于解决了!”大家都很高兴,纷纷夸奖他的办事能力,李悦却不赞一词:“哼,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D.公安部强调对“特殊人群”的尊重,虽然是一种进步,但“失足妇女”等称呼也并不是中性的,其中仍然隐含着道德层面的评价,如此“尊重”有点首鼠两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B.根据探月三期时间表显示,中国将于2017年前后发射由轨道器、上升器、着陆器和返回器组成的嫦娥五号,对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
C.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D.导演邓在军在拍摄了记录自己视坛生涯的电视专题片后,淡出视坛,优哉游哉,神仙般地享受子孙的天伦之乐去了。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娱乐化、泡沫化。 , , ,
。 , ,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
①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 ②我们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尽管有着几何级数的增长
③大师级的艺术家寥寥无几 ④但与真正的繁荣仍有距离
⑤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 ⑥史诗性的作品屈指可数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④⑥③⑤① C.①⑤②④③⑥ D.③⑥②④⑤①
二、文言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7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浏览完整试题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纵:放马奔驰 B. 杀其骑且尽 且:将要
C.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从:跟从 D. 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表推测,大概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中贵人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C.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D. 李广与十几个骑兵奔驰,成功射杀匈奴白马将,又巧设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4分)
译文:
(2)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22分)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黯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黯以父任     以:凭借
B.迁为东海太守 迁:提升
C.岁余,东海大治 治:安定
D.群臣或数黯 数:责备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孝景帝是天子,故死为“崩”。
B.“卿”是对他人的敬称,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在不断发展演进,直到清朝灭亡一直存在。
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D.“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此外还有稽首、顿首、空首等。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年,东越部族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他没有到东越,走到会稽郡就回来了,还说“用不着天子的使者去调查”,惹得皇上很不高兴。
B.汲黯信仰黄老学说,崇尚无为清静之治,反对扰乱民生的“多欲”政治,治理郡务不拘小节,取得了良好的政绩。
C.汲黯为人性情刚直,倨傲少礼,经常当面给人难堪,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因此,许多人都不跟他来往。
D.汲黯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连皇上都敬重他。皇上接见别的大臣都很随便,而见汲黯,非常庄重,对他很敬重。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B.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展开余下试题C.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D.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与名言名句默写(14分)
(一)
14.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找出来并阐述理由。(4分)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出分析。(4分)
(二)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白部分。(6分)
(1)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 ” ? 《淮阴侯列传》
(2) ,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列传》
(3)屈原曰:“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4) ,女为说己者容。 《刺客列传》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报任少卿书》
(6) ,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高祖本纪 》
四、现代文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5分)
《史记》的书生私见 费孝通①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②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③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注释】①费孝通(1910-2005),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957—1977年间,曾被划为右派,他失去了20年宝贵的光阴。②《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③《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后,70多年以来,和书须臾不离,但他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太史公的《史记》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最挂记的一本。
B.费孝通先生有缘接触《史记》,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读《史记》,爱上《史记》,主要是父命和师训在起作用,其次还是他自己对《史记》的喜爱。
C. 作者在“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时,读到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这句话,感觉司马迁能穿越时空,写出了自己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D. 文章由“满地的书”和“心头的书”写起,接着以时间为序,将《史记》的“书生”经历与见解跟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发人深省,从中昭示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E.这篇文章重点写司马迁透过《史记》而抒发的书生情怀:不虚美,不隐恶,敢于正视现实;不贪生,不怕死,忍辱负重,用心血书写永不落幕的人世。
17.“不妨多读读”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6分)


展开余下试题19.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8分)
五、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小和尚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他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没有慧根、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在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小和尚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透透风、乐呵乐呵了。
可是,三天以后,小和尚来找禅师,他满脸歉疚:“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糙岩石都能在工匠的雕琢下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老禅师舒心的笑了。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拟标题;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马鞍山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入学检测
语 文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1.A. B项 蜂拥而来 C项 对簿公堂 D项高屋建瓴2.B.B项 解衣推食: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源自楚汉相争时刘邦韩信的故事。.A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此处褒词贬用。C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此处用为不赞扬,望文生义。D项“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3.C.A项“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句缺主语和宾语中心语,可改为“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等方面”;“进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B项,句式杂糅,可以删除“根据”或“显示”,D.项“享受子孙的天伦之乐”,有重复。
4.A 注意标点符号,注意文段中的“重要表现是娱乐化、泡沫化”,“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信息,注意选项中的各句之间的内在关系。
5.C从,接应。
6.B
7.D从原文“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可知,应该是匈奴认为他们想趁夜突袭他们。
8.(1)敌人很多而且(并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答题要点】“且” “即” “奈何”固定句式
(2)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用(这)来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答题要点】“以”一词多义 “走”古今异义 “坚”使动用法
9.B迁:贬官
10.D 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11.A “惹得皇上很不高兴”文中无据。
12.C
13.(1) 东越人互相攻击,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这样),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
【答题要点】“固” “然” “辱”
(2) 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自作主张,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
【答题要点】“便宜” “发” “振”通假字
(3) 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答题要点】贤 数 遇
14(1)怨,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屈原的内心情思14(2)首句不仅是写流水,更是一种比喻:屈原的心中之怨恨,正像沅湘之水,永远无穷无尽.下两句借景进一步突出屈原的悲剧命运,深秋时节,薄暮时分,萧萧秋风吹得大片枫树林飒飒作响,令人更觉得凄凉悲怆,伤情无限.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写了对屈原命运的同情,情景交融.
15.(1)置之亡地而后存。(2)仓廪实而知礼节。(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4)士为知己者死(5)或轻于鸿毛(6)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16.C E (C2分,E3分 D项1分)
A项漏掉了原文“除不得已外”这一信息,B项 主要和其次的内容说反了。D项不是对比,而是比较。
17.(6分) 谋篇布局上:①点题,文中反复出现“不妨多读读”,紧扣题目中的“书生”一词。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主旨内容上:①突出了作者一生牢记这句话,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②多次引用这句话,突出了这句话以及与这句话有关的《史记》、司马迁对我的影响,引发我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8.(6分)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3分,仅指出“我”指司马迁,给1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3分,仅指出“我”指读者给1分)
19.(8分)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所谓历史观指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否则酌情扣分。)
20.作文材料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作文材料,故事内涵丰富。在作文时要找准切入点,才可以准确构思立意。这则寓言中有三个主要形象:老禅师、小和尚、“佛像”。因此作文构思立意可以从这三个主演的具象去切入。
从老禅师的角度,可以概括出“教育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正确引导的效果要比一味的说教要好”“给与亲身体验的教育,远远胜过那些空洞的说教”“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等。
从小和尚的角度切入,可以概括出“凡事情半途而废,常常是没有恒心所致”“信心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要走向成功,不仅需要信心,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欲速则不达”“领悟真理,往往需要源于实践的体验…‘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树立雄心,激励斗志,从而走向成功”“先要有心灵的顿悟,而后才能有正确的抉择乃至成就事业…‘舍弃中选择,选择中舍弃,人生就是不断舍弃和不断选择的过程”等。
从佛像的角度切入,可以概括出“在走向成功的途中,一定要懂得舍弃”“舍弃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智慧”“不经历雕琢,石头不能成佛;不经过磨练,人不能成就大业”等。
附【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他的祖先曾受到卫国国君恩宠。到他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做卿大夫。汲黯靠父亲保举,孝景时做太子洗马的官,因为人端正严肃,不苟言笑,人人都怕他。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任命汲黯为“谒者”之官。有一年东越人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汲黯并没有到越地,只到会稽郡就回来了,上书报告皇帝说:“东越人互相攻击,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这样),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失火,延续烧了一千多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回来报告说:“本是一户人家失火,因房屋密集,火势蔓延,一烧就是千余家,完全是意外,不必忧虑。不过当我经过河南郡时,河南郡有一万多户穷人遭受水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马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