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836 2016-03-09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6]
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假期作业检测试卷(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2分,共24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M370失联成了无法破解的谜。在一些人看来,239人的生命遭到了马航的 。及时公布细节真相本来是马航的责任,但 的是,马航并没有这么做。而另一方面,多个国家主动参与到搜救活动中。各国动用了从太空、空中到海上、水下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设备,展开了一场 的国际大搜索。
A. 忽视 事与愿违 震古烁今
B. 漠视 事与愿违 史无前例
C. 漠视 出人意料 史无前例
D. 忽视 出人意料 震古烁今
【答案】C
【解析】忽视:不注意,不重视。漠视:冷淡地看待,不注意。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震古烁今: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著名作家王开岭的作品像一块块色彩斑斓、剪裁有度的语言丝锦,追求语言的
和醇美,经作家不断磨砺和淬炼的词句,闪耀着纯洁、光润和晶莹之美。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 了作品的视界、规模和精神体积,使其对特殊事物、现象和经验的吸纳与融会贯通能力明显不足,难臻厚重浑融之境,但却从诗性的角度找回了早已 在粗鄙伧俗的时尚文化之中的汉语的那种美感,重新榫接上了那条曾在秦汉流韵、唐宋风雨的浸润下璀璨无比的美学线索。他创作的散布在各个篇目中的格言箴句,往往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哲思弥漫,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富含厚实的道德内涵,具有直击内心的精神力量和鞭辟入里的话语势能。
A. 精致 限定 淹没 B. 细致 限定 淹没
C. 细致 限制 湮没 D. 精致 限制 湮没
【答案】D
【解析】精致:精美工巧。细致:细密精致。这里强调语言的美,故选“精致”。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规定的范围。限定: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湮没:埋没,书面语色彩更浓。淹没:(大水)漫过;盖过了。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B.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C.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D.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答案】C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减少……危害”或“降低……浓度”。B项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由于”。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浏览完整试题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对于很多的德国评论家来说,格拉斯的作品实属是他自视清高、禁欲苦修和传统大男子主义的产物,在八十年代中期后,他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D.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五花八门,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的问题,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答案】D
【解析】A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B项成分残缺,在“学雷锋活动”前加“参加”。C项“实属”与“是”重复。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B.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答案】A
【解析】A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 阅读下面《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的漫画,对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沉迷不是好事。
B.如果过度依赖手机,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而且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
C.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
D.做事情要有个度,否则反受其害。
【答案】C
【解析】漫画主要是说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生活出现的变化,C项明显偏离题意。
7. 下列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 )
A. 我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想要向您垂询,还望不吝赐教。
B. 父亲为了和儿子商量事情,留条说:“此事望你钧裁。”
C. 这种陈词滥调的讲座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D. 编辑对作者说:“你的小说我看过了,其中的不妥之处,我已经斧正了。”
【答案】C
【解析】A“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B项“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裁决的敬辞。D项“斧正”应为敬辞,请别人修改文章。
8. 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
B. 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
C. 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
D. 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答案】A
【解析】“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为元宵节对联。
9. 下面是王建的七律《武陵春日》,颈联和尾联已打乱,选出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寻春何事却悲凉,春到他乡忆故乡。
秦女洞桃欹涧碧,楚王堤柳舞烟黄。
, 。
, 。
① 波涛入梦家山远 ② 玉编金轴有仙方 ③ 名利关身客路长 ④ 不似冥心叩尘寂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中间两联使用对仗,四联至少有三联押韵。
10.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师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 , , , 。 。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① 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② 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
③ 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
④ 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
⑤ 而必须经由我们之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
A. ⑤③②④① B. ⑤①④②③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⑤②④①
【答案】D
【解析】根据“而”不能与第一句衔接连贯,可排除A、B两项,与③联系紧密的是⑤,选D项。
11. 顾城有这样一首诗:“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请问这首诗的题目是( )
A. 一种灵魂在歌唱 B. 弧线
C. 世界中的主人公 D. 向往
【答案】B
12.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B.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C.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写的是冬季之景。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21分)
答毕仲举书
苏 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唯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审比来起居佳胜 比:最近
B.是天相子也 相:佑助
C.刍豢满前 豢:饲养
D.则有间矣 间:差别
【答案】C
【解析】豢:家畜,此泛指各类家畜的肉。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欣然而笑 本期于静而达
B.晚食以当肉 仆常以此自疑
C.若农夫之去草 譬之饮食龙肉也
D.其味与八珍等 抑尚与仆辈俯仰也
【答案】D
【解析】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项: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C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义。D项均为介词,同。
15.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6分)
【答案】① 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② 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近况。③ 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④ 劝苏轼多读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⑤ 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解析】每点2分,答满3点可得满分。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4分)
【答案】早睡晚起,又让我不知所说的祸事在哪里呢?
【解析】早寝晚起1分,祸福1分,安在1分,句式通顺1分。
⑵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5分)
【答案】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所期待的境界,却先得到了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
【解析】学者1分,所期1分,所似1分,不为无害1分,句式通顺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7~18题。(共11分)
题 君 山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忆 钱 塘 江
李 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17.两诗结句都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比喻。雍诗将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喻作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更好地描摹出月色中君山倒影的幽静。李诗将夕照中的满江红帆喻作无数穿着淡红色衣衫的水中仙女,突出了夕照下船帆色彩的奇幻。
18.从动与静的角度看,两诗的描写各有侧重,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清幽神秘;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灵动绚丽。
19.课文名句默写(8分)
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
⑵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⑶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⑷师者, 。(韩愈《师说》)
⑸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⑹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⑺戍卒叫,函谷举, !杜牧《阿房宫赋》
⑻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答案】⑴輮使之然也⑵吾尝跂而望矣⑶君子生非异也⑷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⑸师不必贤于弟子⑹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⑻纵一苇之所如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共26分)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20.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看,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的能力。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进行回答。此句位于句首,在结构上就有开篇点题,呼应题目,引出话题等作用;从文章内容(主题)上来说,用雨“是古典的”来表明古人对于此有比现代人更为深刻的理解,由此来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2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4分)
展开余下试题
⑵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4分)
【答案】
⑴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
⑵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含意的理解的能力。理解文句的含意遵循“以文解文”的原则,即在原文中该句的上下文甚至全文中寻求答案。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如(1)句中的“每一个人”,(2)句中的“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均为关键之处,应着重从这些地方考虑作答。另外应着重考虑“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的深层含意。
22.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理解标示内容与对应段落的关系。此文为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回忆过程中,穿插现实生活,表达对过去事情的印象、理解,充分显示过去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这样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使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富。
23.“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案】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
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
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题、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的理解的能力。第一问为概括归纳题,答案应力求完备。首先要给文章分出层次,不同地点(南方老城、川滇边界、陕北高原)的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同的记忆和感受。然后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如“漏湿了童年”“让人心怵”“灰色”“苦味”“温馨”“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等。最后进行梳理整合。第二问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关键句。如对文末“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这样的议论、抒情句段,要特别关注。
四、作文(70分)
24.请以“年味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124.230.137.149)
上一篇:
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南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