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64  2016-05-07
标签:粤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4]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普宁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D.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C.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B.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C.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D.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把他们的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C.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儒家圣学,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5分)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恨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展开余下试题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中 , 。这两句写出宋荣子不受外界干扰的逍遥之境,类似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心态。
(2)《阿房宫赋》中将秦始皇的奢侈生活与百姓的生活对比的句子“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 ;”
(3)李煜在《虞美人》中,用两句词“ , 。”写出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怅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来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6分)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
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奉劝学子们要“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钱理群先生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10 岁时就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1935 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 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 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在20世纪80 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清,仿佛迷宫。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 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3件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 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总统邀请了世界上 15 位博物馆馆长评选、征集改建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同时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


展开余下试题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 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 4 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 8 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 23 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 1.5 万名参观者。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 1: 1 的模型,邀请 6 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 世纪 70 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
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要为自己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 1997 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它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是: 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他告诉儿子们:建筑师 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990 年,他和儿子贝礼中还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
相关链接
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艺术家。他的衣着等择取了西方的范式——现代建筑、几何学等,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自然融通、刚柔相济。(《“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
②贝聿铭深知法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不信任,他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 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把这个项目单独交给贝聿铭。(《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
1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肯尼迪家族最后采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理念,并且受到肯尼迪遗孀的特别赏识。
B.作为一个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身上的多重文化性,使他能够同时拥有东西文化的精华,并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C.纽约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而聘用贝聿铭,让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变得小有名气。
D.由于法国人的反对,迫于压力的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既要考虑“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 又要做到两种建筑艺术的对接。
E.贝聿铭虽然身在外国,但仍心系祖国,骨子里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念情怀,同时对祖国的发展与未来充满信心。
(2)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本篇传记在选材、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贝聿铭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 ,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 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B.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C.周小平们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们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标志,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设计了两条安全线。其中,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线宽4毫米,其光变性能对光源要求不高,颜色变化明显,集成镂空文字特征,更有利于公众识别。磁性全埋安全线采用了特殊磁性材料和先进技术,机读性能更好。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也有利于防止变造人民币。
A.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B.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C.位于票面两边的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
D.位于票面两边的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标签:粤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普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