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37  2016-05-0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遵义四中2018届高一第二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厄尔尼诺今年真的会来吗?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在今年5月份和常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摄氏度以上,“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并且未来有可能形成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简单来说是一个气候现象,它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飞说。
郑飞指出,从监测公报来看,今年5月份已经进入一个厄尔尼诺状态,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平均海温相比常年平均值,超过了0.5摄氏度,但是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它是真正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如果从5月份开始到7月份,这三个月一直维持在正的0.5度以上的平均海温,可能到7月底的时候会认为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如果7月份海温掉下来、8月份又升上去,又要从8月份重新开始算了,之前5、6月份增加的海温就不算了。”郑飞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指出,今年会不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还要看7月的平均海温,目前认为有80%的可能性厄尔尼诺会继续发生,从大多数模式预测的结果来说,还是比较倾向于7月份基本上能够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
“通常厄尔尼诺年,世界各地灾害不一样,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说。
“从更长远来看,今年的厄尔尼诺的意义不在于今年,而在于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会不会扭转全球变暖的停顿和趋缓的趋势,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丁一汇说。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多年研究数据表明,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秋季我国南方可能出现低温阴雨,北方可能出现秋旱,东北初霜冻时间可能提前,不利于南方中晚稻和北方秋粮丰收。
气象专家表示,根据国际最新统计,厄尔尼诺发生时,大概要造成玉米、春小麦、冬小麦、水稻等世界四大农作物减产2%左右。对于可能遭遇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农业的影响,要高度重视,有所准备,但也不应过分惊慌。
郑大玮指出,从历史上看,厄尔尼诺年对于北方的玉米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像华北南部偏西一点,旱像露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盛夏、秋季有可能发生干旱。目前来看,黄淮地区,首先是把夏玉米抢时间尽快种上去,并抓紧适时中耕。东北地区有可能发生冷害,要采取促早熟的措施,如适当地增加磷肥、控制氮肥等。
对于南方地区,要注意对洪涝早做准备,提前疏通田间排水系统。要有蓄洪准备,提前进行人员疏散转移,做好补偿。充分利用蓄滞洪区和上游的水库蓄水、拦洪,必要时要牺牲局部、保全大局。针对很多湖泊已用于养殖的现实情况,要早有预案准备,确保能够及时发挥湖泊的调蓄功能,减轻损失。
(选自《科技日报》2014年6月23日)
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地处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今年5月份与往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摄氏度以上,表明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B. 厄尔尼诺其实是种气候现象,发生的范围在热带太平洋,表现为海水温度异常增暖,带来的更大影响就是全球气候的变化。


浏览完整试题C. 丁一汇院士认为今年会不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还不能明确回答,必须观察7月的平均海水温度,其发生的几率在80%。
D. 一般厄尔尼诺年,世界各地灾害不一样,厄尔尼诺的意义在于更长远的未来是否扭转全球变暖的停顿和趋缓的局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不能等同于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须观察海温变化,且有3个月以上的厄尔尼诺状态发生。
B.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我国有可能出现低温阴雨、干旱等状况,对我国南方中晚稻和北方秋粮丰收有一定影响。
C. 根据目前预测,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在7月份发生,在未来的时间有可能有形成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现象。
D. 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对农业有一定影响,对此,我们不必惊慌失措,而需要高度重视,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损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会对农作物收入产生影响,玉米、春小麦、冬小麦、水稻等四大作物会减产2%左右。
B. 目前我国华北南部偏西一点,已经有了旱情的兆头,依照此趋势继续发展,到盛夏、秋季有可能发生干旱。
C. 为了规避危害,黄淮地区需要抢种夏玉米,并抢抓适时中耕,而东北地区则要采取增加磷肥、控制氮肥等有效措施。
D. 南方地区对于洪涝要有预案,充分发挥湖泊的调蓄功能,采用提前疏通田间排水系统和疏散转移人员等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5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
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B.迁,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
C.正朔,既指一年中的第一天,又指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初年共3000多年的
历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是个少有才名的人。他十八岁遍能诵诗属书,后被孝文帝召为博士。
B.贾谊是个富有政治才能的人。他曾提出让留在京城的诸侯回到自己封地去的中肯建议,得到皇帝的认可,他也因此受天子提议位列公卿。
C.贾谊是个命途多舛的的人。他曾因东阳候、冯敬等人的嫉妒而遭到皇帝的疏远,加之皇帝认为他没尽到师傅的责任抑郁而死。
D.贾谊是个重情义的人。他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因骑马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老师的失职,因此哭泣了一年多后便死去了。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2)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客 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著”同“着”,睡着。
8、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而其苦无限”,请结合内容作具
体分析。(4分)
9、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2) 一去紫台连朔漠,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4)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5) 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蜀道险峻高大,易守难攻的特点,极有气势。
(6) 《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原因的一句话 。
(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8)杜甫在《登高》这首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展开余下试题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将所选的大题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3分)
狼 变
桂子和老狼相遇在金黄的一望无际的麦田里。
桂子给在地里割麦的爹娘送完饭,一边啃手中的馒头一边雀跃着往回走。老狼突然间呈现在她面前,它安静地坐着,前腿直立,支撑着脑袋和双肩。桂子把一块馒头塞进它的嘴里。桂子走几步,回头,老狼还伫立在那里。桂子招招手,同时丢一块馒头在地上。老狼迟疑片刻,跟过来,很准确地叼起那块馒头咽下去。桂子很高兴,又走几步,又丢下一块。它是真跟上来了。桂子暗喜,她真的开始喜欢这个动物并决心把它引诱到家里养起来。
村口有一帮人,有的捧着碗大口大口吃凉面条,有的一边喝水,一边大声讲着粗鲁的笑话。桂子从金黄色的麦田里钻出来,有人看到了。但没有人更多注意这个瘦小的小姑娘,紧接着,老狼出现了,立即引起村口人们一片惊慌。
“狼,快看狼!”首先一人大呼。人们呼啦散开,很快拿着棍子、铁锹、砖头奔出来,让过桂子,扑向老狼。老狼收住脚,眼中闪过一丝失落,转身遁进麦田深处。桂子伤心抽泣说:“你们赔我的大狼狗!”
爷爷正在擦猎枪,他是有名的猎人,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赤脚医生。桂子抹着眼泪把经过告诉爷爷。“桂儿别哭,爷爷信你,不是狼,是大狼狗!”爷爷安慰她。
次日,桂子在同一个地方,又遇见老狼。桂子欢快地冲老狼招招手。她走几步扔一块馒头,老狼便一步步跟过来。来到麦田地边,老狼止住脚步,任桂子怎样招呼,它都不走,只是那目光充满了慈祥和忧郁。桂子说:“你等着,我去叫爷爷。”
爷爷来时,已没了老狼,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浪,一波一波地滚来滚去。“它是一只好狼狗哩!”桂子说。爷爷望着麦田若有所思说:“娃啊,爷爷知道它是!”桂子不晓得,敏感的猎人已经发现藏身于麦田中正在偷窥的老狼。
第三天,同一个地方,桂子又见到老狼。让桂子吃惊的是,老狼的一条前腿鲜血淋淋。“你受伤了!谁把你伤成这样的?”桂子心疼得差点儿掉泪,她摩挲着老狼的脖子说:“跟我走吧,回家让爷爷给你治伤。”这次老狼跟着她走出了麦田。爷爷正站在村口,背个小包,手里提着一杆锃亮的猎枪。“它受伤了!”桂子说。爷爷放下猎枪,蹲下身子,仔细审看那个伤处,然后从背包中捧出一包紫色药粉,给它敷上,又用蓝布包扎好。老狼侧过头舔舔桂子的小手,转身消失在麦浪中。
“桂娃儿,它不是狗,是一只母狼!”爷爷说。“它真的是一只老狼吗?可是它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凶!”桂子说。“这是一只有心事的老母狼,它腿上的伤不是别人打的,而是它自己用牙咬坏的!”爷爷一边说,一边皱着眉思索。“它为什么要咬伤自己呢?”桂子大惑不解。
两人往村里走了十几米,爷爷停下来说:“桂娃儿,咱们现在可以拐回去看个究竟了。”桂子问:“为什么刚才不跟在它后面呢?”爷爷说:“那样它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它就不会去它真正要去的地方了。”桂子随着爷爷走出村,钻进麦田中,两人东钻西钻有半个小时,来到一个山坡上,爷爷屏住呼吸,指着前方说:“桂娃儿,你瞧!”
桂子睁大眼,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老狼在一个小山窝里,它身边还有一只狼崽儿,一条前腿没了,血已结成块儿,糊在胸腹处。老狼正在用尖锐的牙齿把那刚包扎过腿的布撒开,用舌头舔腿上的紫色药粉,然后一口口吐在狼崽儿胸腹处。
爷爷说:“我明白了,为给小狼崽儿治伤,这条母狼费尽心机,它先和你亲近,然后把自己的腿咬伤,好从我们这里搞到治伤的药,再回来给它的崽儿医治。”
“它是一匹善良的好狼妈妈!为了孩子,不惜伤害自己。”桂子说。
爷爷已经端起枪,瞄准。爷爷枪法很准,他很少放空过。
“不,你别打它。”桂子大声阻止。
老狼闻声抬头望来,眼含凶光。当它看到站在那里的桂子。目光又慈祥下来,低下头,叨起自己的狼崽儿,缓缓走向田野深处。
爷爷的枪没有响,爷孙俩看着老狼和小狼崽儿一步步走远,消失在山坳那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桂子给父母送饭后回家的路上第一次碰到老狼,她把手中的馒头分给老狼吃,后来老狼就一直跟她走过来,说明了老狼对桂子毫无戒心。
B. 当人们拿着棍子、铁锹、砖头扑向老狼时,老狼收住脚,眼中闪过一丝失落,由此可以看出老狼当时对救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
C. 文中写爷爷是有名的猎人,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赤脚医生,这为后文写爷爷发现藏身于麦田中正在偷窥的老狼埋下了伏笔。
D. 桂子第二次遇到老狼,把它引到麦田边时,怎样招呼它它都不走,这是因为老狼前腿受了伤,它害怕村民再来追打它。
E. 爷爷的枪法很准,虽然已经端起枪,瞄准老狼,但因为桂子的请求他最终没有开枪,由此可以看出爷爷的善良和他对桂子的疼爱。
(2) 小说中的老狼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3) 桂子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只要真诚相待,就可以和谐相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3分)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展开余下试题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陈寅恪上课非常投入,喜欢用布包书籍,喜欢穿长袍马褂,喜欢将自己还未发表的论文给学生研读,倡导学生创新。
B.陈寅恪留学多年未获得相应学位,后来国学研究院想要聘请他作为教授,却遭到了清华校长曹云祥的质疑,但最终得到了因梁启超推荐得到肯定。
C.陈寅恪喜欢对联,和王国维、梁启超私交甚好,也曾经写对联调侃两人曾为帝师的经历,这一对联也被广泛传诵。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陈寅恪有气节,不吃嗟来之食;他也曾推荐季羡林去北大任教,这成为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重要原因。
(2)胡适说“寅恪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陈寅恪这些特征?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6分)
(3)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王当上了市局领导之后,其亲戚也跟着沾光谋得了一些职位,别人戏称小王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夏天河与洪喜琴夫妻俩,对村民们斩木揭竿、滥砍滥伐的行为深恶痛绝,辞职回乡植树造林20年,使陶来营村的下塔沟从秃山光岭变得绿意盎然。
C.班主任刚一通知完五一放假的消息,教室里立马就沸反盈天,响起一阵阵欢呼声。
D.桑迪亚哥凭借着自己不可一世的勇气,与鲨鱼群殊死搏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条件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才获得成功的。
B. 如果说他们已真正学好了理论,可以在培训班毕业了,不如说他们只学会了搞形象工程的空头理论而已。
C. 我从列车广播员的广播中,听到沿途将要经过的一些城市,这当中就有大连市。
D.他本来可以冲上去的,但一块弹片正中咽喉,他没能看到胜利便倒下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 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16.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17.《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观点,《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砍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 识写一条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20字以内。(6分)


六、写作(本大题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绿色,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代表意义为:清新、希望、安全、舒适、生命、和平、宁静、自然、环保、成长、生机、青春等等。
对于绿色的解读,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对应上面的解释,你想到了什么?
请你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1. A(根据原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A属于混淆范围,忽略了关键词“大部”)
2. B(根据原文“秋季我国南方可能出现低温阴雨,北方可能出现秋旱,东北初霜冻时间可能提前”,B项忽略了发生这些现象的条件是“秋季”)
3. A(根据原文“大概要造成玉米、春小麦、冬小麦、水稻等世界四大农作物减产2%左右”,忽略了关键词“大概”,A项混淆了或然与必然的关系)
【文言文参考答案】
4.B 改正朔是个动宾短语,与后面的易服色等句式相同。
5.D《史记》是第一步纪传体通史。
6.C属于无中生有的设错方式。是冯敬不是冯敬之。此处与《过秦论》中的XX之属句式同。
7. (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遵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