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39  2016-05-19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9]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卷语文
绵阳南山中学2016年春季
高2017届4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胡继江 审题人:许茂林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浏览完整试题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闻,诏加一秩 秩:官职级别
B.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 副:做副职
C.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 按堵:安居、安定
D.师次于巩 次:依次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B.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C.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D.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丙关心百姓生活,为灾民解除疾苦。发生水灾时,安丙禀告守臣发放粮食救济灾民;发生旱灾时,安丙用自家财产买米救济吃饭困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建言,目光敏锐。安丙提醒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安丙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
C.安丙威望很高,平乱能力强。叛贼张福等人作乱,魏了翁就写信给宰相,起用安丙平乱;安丙受诏亲自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D.安丙竭诚效国,死而后已。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一边上奏一边行动,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4分)
(2) 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展开余下试题【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8.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2)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5)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7)莫道不销魂,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廉颇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2分)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2分)
A.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朱丽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E.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12.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1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4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仓皇  罪孽 献愁供恨 薄(báo)雾 岿(kuī)然不动
B.料峭 惫赖 完壁归赵 属(shǔ)文 一蹴(cù)而就
C.混账 烦躁 趋之若鹜 蜕(tuì)变 泰然处(chǔ)之
D.墙橹 慰藉 一簑烟雨 媲(pì )美 远见卓(zhuō)识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官员涉嫌违法犯罪,却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企图对抗组织调查,这无异于 ,最终必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展开余下试题②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在自己的领土上从事一些正当的建设活动,这天经地义、 。
③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当兵出身,他像做产品一样进行公司的制度建设,赏罚分明,因此,整个万达 ,运转有序,工作效率极高。
A.螳臂当车 无可非议 令行禁止 B.蚍蜉撼树 无可厚非 上行下效
C.螳臂当车 无可厚非 上行下效 D.蚍蜉撼树 无可非议 令行禁止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B.汽车限购令早已有许多传闻,非但没有为城市治堵,倒是激发了许多购车族的欲望,提前加入有车族,使城市道路更加拥堵不堪。
C.新鲜蔬菜口感好,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新鲜蔬菜应该洗净较为安全。
D.针对今年春运期间旅客流量大、交通繁忙的情况,首都机场将加强航站楼前交通管理,加大楼前违章停放车辆的拖移和处罚力度。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19.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4分)
要求: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字
例: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将匕首插进贼人的心窝,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
(1)翻开《汉书》,苏武说:“ 。”(2分)
(2)翻开《史记》,蔺相如说:“ 。”(2分)
五、写作(4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绵阳南山中学2016年春季高2017届4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C 【A观点绝对。“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说法错误。信息句在原文第2段结尾,根据“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可知,选项说法不合文意;B歪曲文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错误。根据第3段可知,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另根据第4段可知,“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一般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D “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错误,根据第3段可知,在秦汉时代,“一”是“一切的终极依据”。】
2.A 【A根据原文第2段结尾可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是因为“天子与贵族”“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3.D【A偷换概念。“‘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错。根据原文第3段可知,“一”才是一切的终极依据;B夸大事实。“从来就没有”“只着重于”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C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导致”之前说的内容是当时人们关心的“生命”问题,“导致”之后的内容说的是“幸福”问题,二者之间不具备因果关系。】
4.D【次:驻扎】
5.A
6.C【颠倒了次序,改变了原文意思。原文是“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
7.(1)译:(安丙)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托圣命平定叛贼、乘便奖赏有功人员的情况,自我弹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装着吴曦的首级和吴曦接受的金国人的诏书、金印以及隐藏的庚牌交给驿使。(“所以”“矫”“便宜”“函”各1分,共4分)
(2)译:到达遂宁,贼兵依然在普州的茗山依仗(险峻地势)固守。安丙下令各军合围,断绝他们砍柴取水的道路而使他们陷入困境。( “负”“固”“樵汲”“困”各1分,共4分)
【参考译文】: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军知军,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事情报告皇帝后,下诏增加一级官阶。
开禧二年,程松担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职。程松晚上邀请安丙商议。安丙向程松说吴曦一定会贻误国事,程松没有明白(安丙的意思)。因为安丙曾经是吴曦父亲的门客,一向了解吴曦。开禧三年正月甲午日,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任命安丙担任丞相长史、代理行都省事。事态已经严重,安丙不能脱身,考虑到白白送死没有好处,表面上参与暗地里却在谋划。于是和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安丙派弟弟安焕去联络各位将领,相互击掌约定。于是传达文告到各道,安居如前。吴曦僭位共四十一天。三月戊寅日,(安丙)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托圣命平定叛贼乘便奖赏有功人员的情况,自我弹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装着吴曦的首级和吴曦接受的金国人的诏书、金印以及隐藏的庚牌交给驿使。
当时正在议和,只有安丙告诫整顿将士,以攻为守,威名声望很显著。当时边境沿线的关口全被金兵毁坏,安丙写信给当时的宰相,说:“现在在关外广泛交结义士,按月供给粮食,让他们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们编入军籍并鼓励他们耕种,或许可以保持长久。”
叛贼张福、莫简作乱。贼兵从阆州赶往遂宁,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杀灭绝的。安丙想亲自带着十万缗钱去益昌招募士兵。魏了翁写信给宰相,认为安丙不起用,那么贼兵不能马上平定,蜀地不能安定,即使叛贼也说:“必须安相公做宣抚,事情才能平定。”朝廷下诏起用安丙担任四川宣抚使,准予方便适宜地行事。安丙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