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03  2016-05-23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3]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肥东二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上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并在指定的区域规范粘贴条形码。
2. 答第I卷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答第Ⅱ卷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水笔在答题卷上书写,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产生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它们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后者,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两种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社会意识、心理、关系等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体现在产品中。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同样是产品生产过程。
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电子时代智能生产力,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崭新关系的建立,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随着传媒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科技化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影视出版、体育比赛,乃至广告娱乐、信息传播等产业,已越发成为庞大的产业 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进入市场、产业,渗透经济、科技、商品的要素,其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生产力代表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物质层次满足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增加文化产品的需求,如人们对书籍、音像、艺术品的需求,对娱乐、旅游、信息与网络等服务的需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既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对生产者精神创造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受物质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 (作者金元浦,摘自《开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它显现出偏重于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包括语言、文学和技术能力等方面。
B.文化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成果。
C.庞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形成,是文化生产发展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也说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和其他生产一样,文化的生产过程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特定方式的劳动完成的最富精神性的生产,具有明显的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分工,分化出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也同时产生了文化方面的生产力和物质方面的生产力。
B.建立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崭新关系是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三者的一体化趋势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C.文化生产力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它将生产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有形无形地体现在产品中,并且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
D.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文化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背景,就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能反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 况,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应该更多地关注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B.文化生产既包含了对文化生产者和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也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文化生产不是纯粹的精神劳动。
C.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不能将文化置于次要地位,不能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否则,人类的生活将枯燥而苍白。
D.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巨大,发展与经济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文化生产力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个核心话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之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B.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C.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D.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歌”指楚人用方言土语所唱的歌,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秦末汉初最为盛行。
B.“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一般多用于对自己的谦称,能被称为长者的人往往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C.亭长,是指秦汉时乡官。西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D.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都尉,共杀死数十百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展开余下试题(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5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8.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5分)
答:
9.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有两句诗“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这两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用反问句表现秦掠夺人民而又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3)《阁夜》中,既写悲惨战争现实,又写壮美三峡夜景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辈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产,晚年生活优雅。她的儿子黄先生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有一天,黄老太太上门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她说着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形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揭开包巾,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掀开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支金簪,样式并不花哨,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这支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
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那不孝的儿媳妇偷走。”
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把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味。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支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我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支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她不曾有过一句怨言。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说:“这支簪子是阿祖(曾祖父)的阿祖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宣告了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升为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了黄老太太一再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 妇的原因。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抽屉中找到当票。于是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霸占他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到我这里当吗?你和你妈妈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回 去跟你妈妈好好商量。”
听到我这番话,黄先生气得破口大骂,后来连附近的警察和里长都来打圆场。他们把我拉到一边,低声劝我把金簪交给黄先生得了,但是我坚决不答应。
没想到当天晚上12点,黄先生竟再次来到店里。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她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我不止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我觉得你太太不像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着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我妈妈就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眼光比我准,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 。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证明他心防已开,因此我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来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
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
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 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选自《29张当票》,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介绍了黄老太太的家境,和下文写她的儿子黄先生在黄老太太生病时就急于赎回金簪的贪婪构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别具深意,如写黄老太太那个装金簪的木盒“摩挲得发亮”,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我”受到黄先生的斥骂,甚至不顾警察和里长劝说,也坚决不让黄先生赎回金簪,这说明“我”是个固执、不知变通之人。
D.“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写出了黄先生对“我”的感激,也暗示了金簪传至下一代的结局。
E.小说善于通过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心情,如“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的描写体现了黄老太太此时内心的欢快、闲适。
(2)小说为什么要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展开余下试题 (3)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传家金簪”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赤子真情刘文典
①刘文典(1889—1958),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的秘书。1917年起,刘文典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而闻名学界。
②1917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聘刘文典 为中文系教授。刘文典对庄子研究颇深。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淮南鸿烈集解》,从此声名大振。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
③1929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长,恰逢学潮,蒋介石经教育部下达文件,“责难”他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刘文典到南京悔过。刘文典出发前一肚子怨气:“我刘 叔雅并非凡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刘文典见蒋时,头戴礼帽身着长衫,昂首阔步,飘然而至。蒋介石见刘文典时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么?”这一下把刘文典的狂劲激怒了,也不含糊:“‘文典’是长辈叫的,不是哪个都有资格叫的。”蒋介石一听,拍桌子吼道:“无耻文人!你怂恿赤党分子闹事,该当何罪?”刘文典也应声反驳蒋介石,并大声呼喊:“宁以义死!不苟且生!”全力向蒋介石撞去,幸被侍卫挡住。蒋介石吼叫:“疯子!疯子!押下去!”事情传开,举国哗然。安徽大学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并与其他学校学生400余人到蒋介石处请愿。刘夫人张秋华也赶到南京找蔡元培。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人致电蒋介石,历述刘文典的治学为人,说他只是一时出言不逊,“力保无其他事”。在舆论压力之下,刘文典7天后被保释,责令他离开安徽大学。事后,刘文典拜访老师章太炎,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④九•一八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说:“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坚决退还礼金。不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电邀刘文典,担任清华国文系主任。
⑤刘文典在清华任教时,有一回需要查阅某佛经善本,闻说西 山香山寺有此善本,但寺院有严格规定,借阅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且必须用寺院制作的蔑竹片翻阅,违者受罚。刘文典是知名学者,方丈特许他借阅。刘文典也承诺,严守规定。方丈离开后,刘文典静坐默读,久之困乏,见室内有一空床,又无僧人陪守,便持书卧床阅读,不料竟睡着了。梦中受到扑打,听到骂声,睁眼一看,方丈斥责:“施主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刘文典一边认错,一边“抱头鼠窜”。转念一想,外面僧侣众多,如此狼狈,丢人现眼,只好以退为进:“君子慎独,不可无信,该打该打!”
⑥1938年,刘文典逃离日本占领下的北平,来到昆明西南联大,主讲《庄子》《文选》。大名鼎鼎的吴宓教授常来听课,每次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文典讲到得意之处,常会抬起眼睛朝最后一排问:“雨僧兄以为如何?”吴宓这个时候一定起立,毕恭毕敬,一面点头一面说:“甚是高见,高见甚是。”全场学生无不相顾莞尔。久而久之,成为联大一道风景。
⑦又有一次,刘文典教《文选》,讲了半小时,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刘文典接着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这下,学生们就搞不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刘文典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学生们 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⑧从刘文典的“狂”“傲”“怪”中,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传记记述了刘文典在北大讲《庄子》时的幽默语言,这样写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突出了人物性格。
B.在学潮事件中,刘文典惹怒了蒋介石,他宁以义死,不苟且生。后由于他在学界的影响大,蒋介石最终释放了他。
C.学潮事件后,章太炎先生送给刘文典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从中可以看出刘文典的正直人格。
D.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在教学中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先后在北大、安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地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6分)
答:
(3)章太炎为什么把刘文典比作三国时期的祢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答:
(4)文中说:“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人之狂”的看法。(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 。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②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100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 。
③中日之间若以武力衡判未来钓鱼岛之输赢,则两国之间必无赢家。真正的赢家将是
的美国。
A.袖手旁观 隔岸观火 作壁上观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合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