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538  2016-06-0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8]
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桂林中学2018届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

(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规定范围内答题。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的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8.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动物衬托山势高险。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之于国也》中揭示社会不公现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


展开余下试题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
“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
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
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
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
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凉而美丽的氛围,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与启吉相见的喜悦心情。
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作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理念。
C.“落叶”和“围在圈中的泥土”虽无语,但这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
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思念的人,见了面却只表达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
E.“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心中离别的忧伤。
12.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的。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9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________;若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大收缩”是宇宙的一种可能终结方式。科学家认为,如果宇宙内的物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大收缩便会出现,宇宙便会发生坍塌,或将________。
③而今,美国撤出特种部队,也门的极端组织势必获得喘息之机,并借机扩充实力。其他一些弱小的极端势力也会乘机发展,使之前的反恐成果________。
A.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荡然无存
B.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C.付之东流  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余额宝”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在3月28日公布的消息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稳定乌克兰局势。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一条青砖步道,将庭院一分为二,砖道左侧一碑立于明朝, ,碑文详述了祠庙的来历和变迁。绕过文臣武将塑像长廊,就来到了诸葛殿里,诸葛丞相,端坐在堂上,_ ___。


展开余下试题①碑身拙厚,驮于龟趺之上
②拙厚的碑身,驮于龟趺之上
③金身玉面,黑髯飘拂,神采奕奕,气宇轩昂
④金身玉面,神采奕奕,黑髯飘拂,气宇轩昂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季节更替,岁月流转,对于每个成长中的桂中学子而言,三年的桂中生活一定是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请你写一副对联,描绘你心仪的桂中景致。(提示:①景致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②要求文字精炼、雅致,有诗歌韵味。) (4分)
, 。
19.根据文段的含意,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句意连贯,句式整齐。(6分)
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地域容易造成人格的差异。中国北方 ① ;而南方小桥流水、绿竹青山,风光旖旎。正是“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比如对乐器的玩味,南方人吹箫,低头眯眼,曲折婉转,余声绕梁;北方人吹唢呐,扬头瞪眼,高亢激昂,野性粗犷。细品塞北江南,北方是茫茫大漠中负重前行的骆驼:南方是蒙蒙细雨里硫影摇曳的翠柳。北方恰似《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气宇轩昂,豪侠仗义,落魄江湖正好尽显英雄本色;南方正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② 。这便是苍凉大漠和水性江南造就的性格差异。
五、写作(60分)
20.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真诚沟通的桥梁;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
我们共同在倾听中成长。
请就“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桂林中学2018届高一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
答案
1.C(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曲解文意,根据第一段中“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窄”可知。B项中“三教合一”应该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特色,而非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D项“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表述不全,由原文第二段可知中国经典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
2.B (文中无“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之意。)
3.C (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B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说法过于绝对。D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
4.D 5.B 6.B
7.(1)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不见得他是明白事理的。(4分:“小”“大”“遗”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因此第一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听闻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6分:“是故”“不必”“于”各1分,“术业有专攻”2分,句意通畅1分)
8.(1)(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2分)
(2)(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分)
9.(1)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后两句虚写,梦想象中相见的情景。(2分)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1分)
(2)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后两句虚写,想象秋将暮,雁南飞,连鸿雁传书的远望也难达到。(2分)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1分)
10.(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1.CE(A小说开头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对分别的现实的无奈。B“体现了……的理念”较牵强,有拔高之嫌。D不是“欲扬先抑”,两人见面时的问候只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惋惜,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2①“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发展始终围绕“石榴”展开;②“石榴”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纪美子”和“启吉”的爱情是通过“石榴”来揭示的;③“石榴”表现了小说对爱情等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的厌恶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13.①纯情与娇羞。“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脸颊发热”这种极为简单而自然的描写,却充分地展现了纪美子的纯情与娇羞。 ②渴望爱情与幸福。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表现出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③对战争给自己带来的伤痛感到无奈。母亲已经失去丈夫,年轻的纪美子是否能再见到自己的爱人,谁都不知道。如果启吉战亡,也许立誓一生坚守爱情的纯真少女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红颜凋零,这种结局实在让人惋惜不已,不愿看见。(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共6分)
14【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歌颂爱情。理由:①阿启来时,“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表现了纪美子非常渴望见到与自己相爱的人。②当纪美子与启吉的目光相遇时,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这说明纪美子见到启吉后感到紧张、兴奋,并且有点儿害羞。③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观点2分。分析理由每点2分,3点6分。共8分)
【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理由:①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纪美子的母亲却说“真的……忘了”。好看的石榴代表着美好的生活景象,生活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中,就连眼前的美也忽视了。这种孤寂的环境正是由战争造成的。②纪美子满怀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却不得不与启吉分离,“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说明造成启吉与纪美子分离的正是战争。③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也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被战争支配着的。(观点2分。分析理由每点2分,3点6分。共8分)

15.B ( 题中,“荡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适用于第1句。“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适用于第3句。“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适用于第2句。)
16 C.( 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来自星星的你》”之后。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关系”;另外,“一项”应放在 “由”前面。D项,不合逻辑,两面与一面不照应,应去掉“能否”。)
17.C(①“碑身拙厚”与后句的陈述方式一样;③先写外形,再写精神。)
18.例:十年寒窗争才俊,百年桂中多英才。
风雨奎光专心志,春秋府学展宏图。
19.①崇山峻岭,大漠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桂林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