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583 2016-07-17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3]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什么是“圈点式”阅读法
“圈点式”阅读法,是指把阅读材料的重点部分画出来,力求读通、读懂、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理解阅读材料。
1.圈点的范围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考生常出现的失误是抓不住主要的东西,或语言概括不准确、不全面、不明确。为了更好地备考,突破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瓶颈,务必做到阅读“3圈”。
(1)圈点重要句子
①圈点作者观点句判断句……是…………不是……总结句总之,……看来,……复句假设、转折因果、递进其他表比较引述
②圈点统摄全篇或揭示中心、主旨、情感的句子
③圈点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使用修辞、内涵丰富)
④圈点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2)圈点重要词
①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②圈点并明确指代词的含义
③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往往体现行文思路,据此可很快理清文章思路)
④圈点限定性词(定语和状语——修饰或限定的程度、范围、角度、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3)圈点并区分论点与论据
①常见发问形式原因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②常见回答内容找文中论据找出或概括论点
2.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
圈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文章的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整体角度减少学习者错误组织材料的可能性,按逻辑关系有次序地组织和呈现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且答案也很难遗漏。总之,“圈点式”阅读法,有利于在第一次阅读中提取重要信息,并通过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便为更好、更准确地答题作铺垫,同时,依照文本的基本特征、考纲进行圈点,基本锁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的范围,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突破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瓶颈。
二、怎样运用“圈点”阅读法
例文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关注点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1)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2)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3)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4)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5)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6) (1)注意关键虚词。如“又”字,说明已经有了发展,并不是从此时发展的。
浏览完整试题
(2)注意指代词。“在此背景下”中的“此”很关键,指上文一句。
(3)注意中心句。如果某一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则要看后文与前文的关系。
(4)注意领起句。如这里的“信用形式”一句一直辐射到全文倒数第二句。
(5)注意状语。它一般都规定了状态、程度等。
(6)注意尾句。它可以是总结上文,也可以是引起下文。在这里是承接上文,作出总结。
续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7)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8)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8)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9)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7)筛选信息。注意文中这样的句子,“表现为……”,就要考虑有哪些表现,从而进行筛选归纳。
(8)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此句中的“……先……,然后……”是承接关系,不能理解成并列关系。而下文中的“既有利于……,又有利于……”则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
(9)注意篇尾句。可能是与前文照应的句子,也可能是意义句,也可能是展望句。在这里是意义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解析:选A 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多种形式”,而A项中表述为“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三段中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而B项则错误地表述为“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实际还有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仅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解析:选D 本题从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第三段中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而 D项中表述为“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是偷换概念,应为“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即指交子、关子、会子等便于携带的纸质信用工具,不包括原来铜铁钱等不便携带的信用工具。“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并无此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针对选项设置几个干扰项。考生仅仅理清文本思路和内容还不够,还要了解干扰项的类型和特点,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一般而言,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陷阱一 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1.[特征] 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命题人往往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2.[解题对策] (1)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2)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3)此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看到“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展开余下试题
[对点练]
1.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脯肉有毒致人中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故意馈送或出售有毒脯肉,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处罚。
选项判断:《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比对分析:选项说“《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原文则说“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与原文不符。
陷阱二 曲解文意
1.[特征] 曲解文意指选项中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样,错项故意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2.[解题对策] 仔细对比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特别注意研究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对点练]
2.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选项判断: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比对分析:原文说“从春秋到西汉……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围棋发展的进程是曲折的,艰难的。并没有信息表明“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同时,题项中说“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原文为“东汉中期以后”,时间上显然存在差距。
陷阱三 主次颠倒
1.[特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2.[解题对策]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弄清楚哪些是主要的一面,哪些是次要的一面。或者文中先说了什么,再说了什么。
[对点练]
3.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选项判断: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比对分析:主客颠倒,原文是“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陷阱四 无中生有
1.[特征] 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2.[解题对策] 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对点练]
4.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选项判断: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比对分析:文段说“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的“这”和“这不是小事体”中的“这”指代是一样的,指的都是本文的主旨“调理自己的心理”,而没有强调“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显然,该项属无中生有。
陷阱五 因果混乱(因果倒置、强加因果)
1.[特征]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2.[解题对策]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对点练]
5.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或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选项判断: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比对分析:本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欣赏歌剧”与“更能得到终极关怀”无因果关系。另外,原文认为“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歌剧比美国大片更有意义,并不是指受众“欣赏”的价值。
陷阱六 混淆时态
1.[特征] 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在“必然这样”还是“可能这样”上做文章,即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如: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一定,必将)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混淆,以假当真,超前肯定。此时要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展开余下试题
2.[解题对策] 注意勾画与时间(时态)有关的关键性的或者具有标志作用的词语。
[对点练]
6.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研发的扶持和鼓励。
选项判断: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比对分析:本项混淆了时态,由原文“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进行扶持和鼓励,可知“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正在起步阶段,不可能“十分成熟”。
陷阱七 以偏概全
1.[特征]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解题对策] 阅读时要字斟句酌,不放过每一个词语,特别是比较特殊的词语或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对点练]
7.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选项判断: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比对分析:选项说“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原文则是“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而非所有从业者。
陷阱八 混淆是非
1.[特征]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2.[解题对策] 阅读时注意勾画那些表示肯定与否定的词语,如果题项中出现了类似的词语要格外注意,可与原文反复对比确定正误。
[对点练]
8.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才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项判断: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比对分析:原文是“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文中的“不能全由”在题项中被换成了“全由”,否定变成了肯定,表意相反。
比对法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最有力的武器,那么,怎样运用比对法来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客观题呢?要从词语、关系、依据或结论等方面入手,进行“三重比对”。
一、比对词语
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时,首先要注意那些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将其进行认真细致地比对,就会发现其错误所在。这样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1.指代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中和原文中出现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等。 选项中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 偷换概念
[对点练]
1.判断选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文章原句: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比对分析:“《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
2.范围词、程度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所有、都、人人、全部、凡、全、部分、一般;一定、严重、非常、可能、大概、似乎等。 这些词语往往涉及部分与整体(将部分说成整体,将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一般与特殊等。 混淆
范围
夸大
其词
[对点练]
2.判断选项: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文章原句: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比对分析:比较原文就会发现,选项丢失了“一般来说”这个限定语,说法就显得绝对化了。
3.判断选项: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文章原句: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
比对分析:原文的意思是说并非所有情况下“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的也可能是脂肪或类脂包膜。
3.时间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中和原文中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将原文中尚未确定的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等。 混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
[对点练]
4.判断选项: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文章原句: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在“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期,“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
上一篇:
图(表)文转换专题训练
下一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一般论述类”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