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605 2016-08-26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5]
河北冀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河北冀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分数12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50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新修订的《老年法》规定“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着实有些多余。
浏览完整试题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时至今日,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K s5u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通“导”,引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乃造焉 造:到……去
B.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却行为道 却:退
5、下列各组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组是(2分)
A.①太子丹患之 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B.①太子避席而请曰 ②偻行见荆轲
C.①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②遂自刭而死
D.①太子送之至门 ②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6、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B.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有一方面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并完成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⑵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2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述而》)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
李致
⑴粉碎“四人帮”以后,巴老开始在四川出书。出第一本书起,他就宣布不要稿酬。当时向巴老要书的人很多,样书不够,他就出钱买;出版社为他冲洗照片,他从上海寄钱来付费。
⑵留在出版社的稿费怎么办?
⑶一九八一年,出版社党委讨论了这个问题。多数同志主张用巴金的名义设立奖金。我在转达这个意见的同时,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不久,巴老回信说:“稿费问题就按你所说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
⑷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巴老给四川省作家协会写信,再次表明态度。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我非常感谢。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⑸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巴金全集》时,拟编两卷巴金的日记。巴老委托我替他校看日记原稿。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由四川出版日记的单行本。
展开余下试题
⑹一九九一年冬我向巴老转达了这位朋友的请求。巴老有些犹豫,我说:“《鲁迅日记》也有单行本,您的日记也可以出单行本。”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
⑺我回成都不久,外甥李舒给我带来巴老的信。“日记我考虑了两个晚上,决定除收进《全集》外不另外出版发行,因为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我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我最近刚看过这些日记,里面还有些违心之论,你也主张删去,难道还要翻印出来,使自己看了不痛快,别人也不高兴?你刚来信说你尊重我的人品,那么你就不该鼓励我出版日记,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对读者我也有责任。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为什么要出日记的单行本?我答应你,也只是为了不使你失望。几十年前我曾经责备自己拿作品应酬人,因此大发牢骚,今天在我搁笔的时候我不能再勉强自己了,何况《全集》出版之后另出日记单行本还要同人文社办交涉。”
⑻一句话,日记不另出单行本。
⑼回想起来,我当初想得太简单。《鲁迅日记》是在鲁迅逝世后多年出版的,他在世时也可能不同意。惭愧之余,我立即给巴老去信表示尊重他的决定,并把巴老的决定转告给出版界的那位朋友。
⑽一九九一年秋,原成都市第二中学校长张珍健同志来到我家。他是巴老的读者,十分崇敬巴老的作品和人品。为迎接“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他用了半年时间把巴老作品的书名刻成五十六方印章,并请艾芜老人题签。他希望到上海把这些印章送给巴老。
⑾珍健同志双腿残疾,一生拄着双拐。看见他诚恳的态度和辛苦的劳动,我委实被感动了。我找了一个折衷方案:我去信征求巴老的意见,能否用十五分钟时间会见他。珍健同志表示愿意静候佳音。
⑿不久巴老即回了信:张珍健同志要送我五十多个印章,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是我不愿意举行一种接受的仪式,让人们谈论、看热闹,也不愿意让他把印章送到上海亲手交给我,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这样做,我觉得不近人情。总之烦你告诉张同志,不要来上海送印章,他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看由慧园代收,不好吗?将来还可以在慧园展览。
⒀读完信,我感到自己考虑很不周到。我尊重巴老的意见,便给珍健同志打了电话,委婉地作了解释,请他谅解。
⒁一九九三年我回到成都,偶然在《读书人》杂志上看到珍健同志的文章《巴金访问记》。原来珍健同志已在一九九二年秋到上海看望巴老。巴老收到《印谱》以后,既高兴又谦虚地说:“你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我过去那些书都是乱写的,没有多大意思。”巴老和珍健同志交谈了五十多分钟,送了一部《激流三部曲》给他,并题字签名。临别的时候,八十七岁高龄且举步维艰的巴老,坚持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外。珍健同志一再请巴老留步,巴老却说:“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我送送你是应该的。”
⒂巴老就是这样对人对己。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
(节选自《我的四爸巴金》,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以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巴老在文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表现了他在“对人对己”方面的诸多高尚品德。
B.巴老从出第一本书起,就将稿酬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样书不够,他还自己出钱买,满足读者的愿望。
C.作者向巴老转达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的由四川出版巴老日记的单行本的请求时,巴老当时就拒绝了。
D.巴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不赞成以自己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E.巴老不愿张珍健将印章送到上海,主要是因为希望慧园代收,以便将来可以在慧园展览。
(2)本文主要叙写了有关巴金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第⑷自然段引用巴金先生的信件内容有何作用?(4分)
(4)文章表现了巴金先生在“对人对己”方面的诸多高尚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从“对人”“对己”两方面中任选一方面加以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7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部队整齐,旗帜鲜明,平买平卖,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交口称赞。
B.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非议。
C.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D. 6月8日,波兰和希腊将上演揭幕战,拉开欧洲杯的大幕,为了看球赛的实况转播,小赵早早就打开电视,目不交睫地盯着荧屏。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建设部要求,各地要重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C. “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D.随着光彩工程的实施,现代科技的运用,现在的重庆夜景,更加璀璨夺目,已成为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
1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最连贯的一组是( )(2分)
①为了达到一种万众跟随奥运火种的神圣感,国际奥委会对火种和火炬接力的要求十分严格。
②国际奥委会相信这种纯净的火种能够代表奥运会所倡导的和平、友谊、团结和进步。
③如果火炬熄灭,也只能用火种灯里的火种点燃。
④而在火炬接力过程中,只能有一个传递队伍,一条路线。
⑤火种必须是在奥林匹亚山脚下用凸透镜采集的太阳光。
A.②①④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③②④ D.①⑤④③②
15.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发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从2016年起,将语文分值从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分值从150分降低到100分。另外,英语一年两次考试,考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有效,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这个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以下是某校师生的一段对话,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连贯。(4分)
生甲:为英语降低到100分叫好,有利于我们学习减负。
生乙:① ?即使英语只考50分,竞争一样会很激烈。
生甲: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语了。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是回归理性的时候了。
生乙:也是,② 。
老师:这次高考改革不是简单的分值增减,而是国人开始重视母语的学习,更理性地看待外语学习的体现。
五、作文(60分)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对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学生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学生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
终于,有学生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展开余下试题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A卷
1.A(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持否定态度,见第4段;强加因果,“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文中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完全在于子女,而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在于社会的变革。)
2.C(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3.D(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发达国家”)
4、D 过:拜访
5、B(A①写太子丹为国担忧 C②写田光尊重荆轲 D②写田光智勇双全)
6、A(“亲自拜访”错,应是通过别人招来)
7、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太子丹)见秦国将要灭掉六国,军队已经靠近(逼近\接近)易水,担心大祸就要来临。
(2)鞫武(太傅)出来接见田光,转达太子的话:“希望与先生谋划国事。”
8、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描述一句1分,共2分)
9、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答借景抒情亦可)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2分)(并以荠菜花自况)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
10、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1)AD(B项,用稿酬帮助有困难的作者是一九八一年听从他人建议之后的事。C项,原文说“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可见当时并未拒绝。E项拒绝的原因:不愿意举行一种接受的仪式,让人们谈论、看热闹; 也不愿意让他把印章送到上海亲手交给我,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觉得这样做不近人情。)(A项,2分;D项,2分;其他不得分。)
(2)①反对用巴金的名字建基金会、设文学奖。②不愿出版日记的单行本。③拒绝张珍健先生送印章。④热情接待张珍健先生。(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3)①直接引用信件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②信件内容可见巴金反对以自己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的态度很坚决,突出了巴金淡泊名利的形象特点。(每点2分,共4分。)
(4)对人方面:
①对读者负责:巴金认为自己的日记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而且里面有违心之论,没必要印出来让读者看了不高兴。
②对人真诚,为他人着想:不愿张珍健要为送印章专程从成都到上海。热情对待到访的张珍健,张珍健离开时坚持把他送到大门外,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
③心地善良:用稿费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
对己方面:
①淡泊名利:反对用自己的名字设立奖金。巴金不愿意出版日记的单行版,认为日记只是他个人的备忘录,他不愿别人把他当成“名人”。
②谦虚实在: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并无多大成就。巴金评价自己的日记“对读者无大用处”,写日记“是为自己服务的”。
③言行一致:巴金先生不愿做“名人”,不愿出日记单行本,就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
12.B(“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符合语境。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此处应用“目不转睛”。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符合语境。“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符合语境。)
13.C(A搭配不当。“阅读率”与“减少”搭配不当。B项“各地要重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句式杂糅。D偷换主语。重庆(它)已成为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
14.D(这一段是主要是谈国际奥委会对火种和火炬接力的要求,故第①句为首句,排除AB两项;按第①句“对火种和火炬接力的要求”的内容,应先谈“火种”,再谈“火炬”,因而接下来是⑤④两句,排除C项。)
15.示例:
①英语分值的下降就能减负了吗?
②很多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却学无所用,而母语却没学好。
解析:①必须是问句,内容是对甲“减分即减负”的否定。②内容是赞同甲“英语学习应该回归理性”的观点。(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作答可酌情给分。)
五、作文
16.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那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有正确的认识。
3.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4.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鞠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鞠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鞠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先生,他的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称说太子:“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赵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因此怠慢国事。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
上一篇: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5-2016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下一篇:
浙江台州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统练一试题高一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冀州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