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087 2016-09-27
标签:
语文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87]
记承天寺夜游
23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积水空明( ) (2)水中藻荇交横( ) (3)月色入户( )
(4)盖竹柏影也( ) (5)念无与为乐者 ( )
(6)相与步于中庭( )
2.划分下列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耳
(3)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虽不写月光,但通过高度传神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嘲、自矜而又自解、自慰的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本文短小精悍,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炉,细读这篇短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并完成填空。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
第三层 :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
其中重点对________进行了描写,给我们创设出________的意境。
7.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参与“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看风景去!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词。
(2)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________________
第三环节:唱四季欢歌
第四环节:___________ _____
(3)也许你在远足过 程中看到一些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现象,请对此写一两句宣传标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
(2)怀民 亦未寝 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
9.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念/无与为乐者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12.(宁夏中考) 全文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________;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的地点,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结尾部分________。
比较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浏览完整试题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高峰入云 月色入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14.补充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
(1)( )实是欲界之仙都
(2)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15.【甲】文提到“康乐”,【乙】文提到“张怀民”,各有什么用意?
16.从思想感情的角度看,【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情并不相同。品读下列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参考答案
1.(1)清澈透明 (2)交叉错杂 (3)堂屋的门窗 (4)表示推测 (5)想 (6)一同,共同
2.(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罢了。
4.(1)比喻 (2)反问
5.(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叙 庭院漫步,观赏月景 描写 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议论 月光 清冷皎洁
7.(1)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意思对即可)
(2)诵四季诗文 四季诗文及常识竞赛(答案不唯一)
(3)示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行动,保护大自然;绿化造林、大兴水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爱大自然,就是关爱我们的生命。(意思对即可)
8.(1)于是、就 (2)睡觉 (3)只
9.B(解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0.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1.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比喻手法,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 结合的写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2.夜游的缘由 借景抒情
13.C
14.(1)这里 (2)我 (3)我们
15.【甲】文的“康乐 ”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作者在此提及他,是为了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希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的自得之情。【乙】文的张怀民与作者的经历相似:两人同为被贬之人,虽有壮志,但只是“闲人”而已,作者在此提及他,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心中的这种寂寞之感。
16.(1)陶弘景怀有一种高雅情怀的自豪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临泉高士比肩,表现了他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意。
(2)苏轼在失意落魄之际,却能有闲心欣赏如此空灵皎洁的月景,表现了他潇洒乐观的态度和旷达处世的胸襟。 (60.180.7.181)
上一篇:
答谢中书书
下一篇:
满井游记
标签:
语文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记承天寺夜”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