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27 2016-10-1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7]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阳安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 一 语 文
出题人:杨文玉 做题人:赖阳艳 审题人:周小容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共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逢(páng)孙 气氛(fēn) 氾(fàn)水 夜缒(zhuì)而出
B.脊(jǐ)梁 魁梧(wú) 枸杞(jǐ) 共(gōng)其乏困
C.阙(quē)秦 剖(pōu)析 细菌(jūn) 微夫(fú)人之力
D.戍(shù)守 号召(zhào) 佚之狐(yì) 失其所与,不知(zh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心情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B.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我只能退避三舍。
C. 他们两家既然已成秦晋之好,现在一家遇上困难,另一家解囊相助,也是自然的。
D.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白热化阶段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满足)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提供帮助)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且贰于楚也
6.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几项的一项是 (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且贰于楚也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敢以烦执事 ⑥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①④/③/⑥/②/⑤
8.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C.历史散文从内容看,有以记事实为主的和以记人物为主的两类;从体裁上看,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等,《资治通鉴》应属国别体。
D.《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浏览完整试题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9.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10.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C.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D.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11.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三、(27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孔 子 曰 生 而 知 之 者 上 也学 而 知 之 者 次 也 困 而 学 之 又 其 次 也困 而 不 学 民 斯 为 下 矣。 (《论语•季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情景默写。(6分,一空一分)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借一首短歌来描写易水寒凉、风声萧萧的环境,表现荆轲前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这首短歌是:“ , 。”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16-19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①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展开余下试题
③“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④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⑤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⑥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6.(1)“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提升精神:
一根骨头:
17.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4分)
答:
18.文章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题,有何用意? (4分)
答:
19.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6分)
答:
五、(共10分)
20.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6分 )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答: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题目。(4分)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________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有时________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
(1)请从“从而、进而、甚至、也许”这些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横线上。( 2分 )
答:
(2)请概括网络的优点和局限性。(2分)
答: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碰上形形色色的人,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某一天或者某一刻,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意外的相遇都会在不经意间荡起你心中的涟漪,激起你生命的震撼。那可能是一种温暖绵软的感觉,你可能会舌尖甜甜,嘴角翘翘,忍不住,想笑;也可能是一种略微潮湿的感觉,伴着一丝酸涩或刺痛,难以自抑地,想哭。那正是生命拔节的声音,你长大了!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或“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贴近生活,关注内心,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阳安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一、
1.C.A氾(fán)南 B枸杞(qǐ ) D失其所与,不知(zhì)
2.A(指点江山:指点,评说;江山,国家。指评说国家大事)
3.答案:A.(B、两面与一面,将前半句中的“是否”“能否”去掉。C、缺宾语,应在“处于超负荷运转”后加“的状态”。D.并列不当,“枪支”就是武器。将“武器物资”改为“及其他军用物资”)
4. C(济,渡河)
5.C (A项,朝、夕名作状。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境;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D项,贰,数作动)
6.B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他为主谓之间,无实义。
7.A(①⑤省略句。③⑥宾语前置句。②④被动句)
8.C 《资治通鉴》应属编年体。
二、
9.解析:A项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B项文章四、五、六段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C项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D项从佚之狐的推荐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 答案:D
10.解析:本文的中心是赞美烛之武的不畏逆境、终成大器的精神,文中每个例子都为这个中心服务。 答案:D
11.解析: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 答案:A
三、
12.(4分)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每对两处1分)
参考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
13.略
14.(1)参考:荆轲双足跨开,站在易水边上,他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高举双拳,迎着寒风高歌(仰天长啸):“风萧萧兮易水寒……”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激愤,头发根根直竖起来…… (答案不唯一)
(2)几百年过去了,易水依旧寒冷,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诗人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意对即可)
1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四、
16.(1)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2)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展开余下试题
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
17.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所以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18.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同时揭示文章的中心,突出作者对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文人骨气的赞颂之情。
19.“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如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条件艰苦却坚持创作人类精神食粮的季羡林、钱钟书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爆发出最大的吼声的田汉们;田边认真工作、努力科研的袁隆平们;用自己的歌声为孩子们带来欢乐和希望的丛飞们;扎根甘南藏族自治州40年的“大脚医生”王万青们;烤羊肉串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的阿里木们;那些无名的农民工们;那些为了国家荣誉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儿时的梦想而十年如一日训练的运动员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五、
20.【答案】示例: 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21.【答案】(1)从而、甚至 (2)(示例)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给人带来丰富和美好的享受,但还不能取代人的生活和感受。【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优点和局限性有明显的标志词“但”,抓住层次来分析要点不容易遗漏。 (1.205.148.133)
上一篇: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双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简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