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555  2016-10-18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55]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 鉴赏诗歌的语言(练)
◇练基础
1.(2016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七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①。伴赤松②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③。溪桥上,东风暗香 ,浮动月昏黄。
【注】①沧浪:出自《楚辞•渔父》:这里代指避世隐居。②赤松:指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③何郎:何逊,南朝梁的文学家,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
(1)“急疏利锁,顿解名缰”中的“急”和“顿”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答案】急,急忙,顿,马上。急忙打开名利之锁,马上解脱功名之缰。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疏解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和给予归隐故国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该曲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全曲分析。(6分)
【答案】作者居于山中,借该诗表达急于归隐返回故乡的情怀。前三句直接表达急于归隐的情怀,接下来写自己的家居生活,化用仓浪、赤松子和何郎的典故,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的愿望,最后三句描绘出清幽之境,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及对诗人观点态度评价的能力,该元曲表达作者向往隐居的情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然而就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关键是要指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前三句直接表达急于归隐的情怀,接下来写自己的家居生活,化用仓浪、赤松子和何郎的典故,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的愿望,最后三句描绘出清幽之境,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2.(2016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白诗写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景,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2分)(2)王诗先写荷花曾经盛放湖面、飘香十里的景象,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对象,二是角度,比如本题,“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学生要回答的是两首诗中“残荷”的不同形象;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应该到两首诗歌中,分别找到写“荷”“残”的语句,再分析其特点。


浏览完整试题(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白诗中,诗人将他人与“更绕衰丛一匝香”的自己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眼前萧条景象的喜爱之情。(2)王诗中,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景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每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可根据对整体诗句的感知,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白诗,可抓住“无人解爱”“绕”“看”,从对比手法的角度来突出自己对萧条景象的喜爱之情。王诗中,“却送秋声到客衣”由对残荷的凋零凄惨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凉,从而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对过去美好的怀念之情表现出来。前几句对残荷的描写主要起着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要求结合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故相同的方面可以略去不提,立足不同点作答即可。
3.(2016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首联的“深”字概括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5 分)
【答案】 “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2分)首联下句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3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 分)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欣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2分)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分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东村”,这是地名;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4.(2016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怀古
[唐]杜牧
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①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注】①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苻坚曾经有“投 鞭断水”的故事。
(1)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用典故,曹操缝囊填江,苻坚投鞭断流,多么荒唐与狂妄,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江上的渔歌、沙 鸥、夕阳、明月依然。(2 分)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题,答题时可从结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首联;起:是扣题,总起全诗、在抒情诗多用赋比兴中对景起兴的手法引起话题,作为叙事诗的开头、交代起因等等。颔联;承:一般是承上启下、继续导入话题之类,此种多事上半联承前、下半联起后。颈联;转:转入正题,一般是全诗的高潮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诗眼”“诗心”的常置。尾联;合:一般是总结、高潮的延续、或揭示出某种道理,妙在点睛。有了大的思路,操作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题必能八九不离十。
(2)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曹操、苻坚、范蠡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经不可一世、运筹帷幄,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只有长江依旧,好风依旧,物是人非。(3 分)在历史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的淡淡的感伤之情。(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杜牧《西江怀古》说: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学科网


展开余下试题【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中的“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5.(2016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捎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1)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5分)
【答案】①上句俯视露湿芳草,鲜花争艳,下句仰视山峰耸峙,白云缭绕。②高低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清新空灵的山水画面,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③表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自适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俯仰、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6分)
(2)【答案】①清幽。②首联写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③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
◇练提升
1.(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境内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1分),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2分),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小孤山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结合注释,体会谢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 “江山有此障狂澜”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2)诗题和“危似孤臣末世难”中的“孤”字有哪些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 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
2.(2016届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三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展开余下试题(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2分)②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长安夜雨》是唐代薛逢所作的诗,此诗妙就妙在借物抒情的深厚功底,而且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诗人借此诗抒怀,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自己不能尽力抱负的伤感。本诗以“ 忧 ” 贯穿全诗,作者抒发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首联通过描写和比喻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颈联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又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这里首先要明确“诗眼”的概念,“诗眼”就是诗歌当中某一联或某一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要找准“诗眼”,这需要第一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如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创作诗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要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仔细品味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本诗是唐代薛逢的作诗,由注释可知,薛逢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再从全诗来看,首联即写“百忧如草”,点出诗人内心的忧愁,第二联写诗人因柴米昂贵、命运不顺而忧心,第四联则写出诗人为志气衰退,年华已老 而忧心。可见一个“忧”字贯穿全篇。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5分)
【答案】①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②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答出两条给5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现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 在解答时可从上述几个角度对诗句进行逐一分析,分别找出文中所用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即可。如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抒情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描写角度是视听结合等。
3.(2016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19-22题。(15分)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本词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色渐将晚”,描写暮秋的景色渐渐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鬓双华”应是双鬓斑白的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平时注意诗歌意象的含义的积累。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一个“恨”字,笔落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C.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错误,诗歌还有其它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歌的题目,错误的选项主要集中在诗歌的情感上面,“笼罩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准确,诗歌除了“郁愤”还有“归隐”“渴望建功立业”等情感因素。
(3)填空。
“黄花“即 花,诗人常借此描摹秋景,抒发情怀。如“ , ,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菊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名句的判断正确性。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注意不要书写错别字,平时注意重点意象的积累。
(4)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要点:相同:山林隐居 贞洁自持。不同:一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一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爱国忧患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具体的解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陶诗中的情感是“山林隐居,贞洁自持”此诗也有这方面的意图。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此诗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爱国忧患之情”。
4.(2016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4月半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ǎn)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7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5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