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573 2016-10-18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3]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 鉴赏诗歌的形象(练)
◇练基础
1.(2016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1)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5 分)
【答案】“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5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题材是怀古伤今,“明月”主要是事件的见证,突出世事变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怀古伤今的诗歌往往诗中有见证的意象,如《石头城》中的“月亮”,《乌衣巷》中的“燕子”,这是历史的见证,突出世事变迁的感慨,通过这一意象衬托繁华不再,昔胜今衰的事实。
(2)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一句一景。“鹧鸪啼”“东风草绿”“残照花开”等,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产生多个画面会重叠展现的效果。②虚实结合。实写重上越王台所见到的景物,如“东风草绿”“残照花开”“乔木苍苔”等,虚写在越王台上所想到的过去景物,如“当时明月”等。虚实结合,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愁情。
视听的结合的角度和虚实相生的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2.(2016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1)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请,倍增其哀。(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色”,这里还划定了范围“颔联和颈联”,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应该答出“生机勃勃”“红花绿竹”一片乐景,作用是“以乐景写哀请,倍增其哀”。
(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分)
浏览完整试题
(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 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和感情。由题干确定范围“尾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突出的、明显的手法。借助手法表现出的情感。“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从一个“遥知”便可知道此时此刻诗人不在现场,那么对现场景象的描述只能通过想象,联想到的是幕府清明时节的欢饮,欢饮的现场只能想象了,想象着朋友可能会谈论起我这个羁旅之人。借助联想、想象,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朋友的思念,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他人之行为表达,情感更为浓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体悟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本题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从一个“遥知”便可知道此时此刻诗人不在现场,那么对现场景象的描述只能通过想象,联想到的是幕府清明时节的欢饮,欢饮的现场只能想象了,想象着朋友可能会谈论起我这个羁旅之人。借助联想、想象,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朋友的思念。
3.(2016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
【答案】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评 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题上阙意象词很多,例如,“斜阳”“丹枫”“酒旗”等;根据关键词“远”“系马”可判断出由远及近的写景角度。描绘画面时,可抓住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氛围进行描绘即可。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浮生”“孤鸿”“黄昏”“寒”“闭门”等词语可联系到一个飘泊不定、孤独凄苦、思念家乡的形象。答题时, 可从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孤独寂寞之苦等角度,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中的“孤鸿”这个意象词就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2016届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三4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 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这一次。
(1)词中描写了诗人哪几种生活?这种生活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答案】①全词描写了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的乡居生活。②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答到“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2分,答到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该题考查人物形象。
(2)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6分)
【答案】同意前者。(1分)作者独酌买醉,眼见江南秀润的千里江山,耳听水乡渔歌唱响,日暮的恬静悠闲的生活,容易勾起作者心羡江上,相忘于清风白云,有散发弄舟之意。(5分)同意后者。(1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无辜获罪罢职,使他不由得产生英雄无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买醉乡间,纵情山水只是他愤懑悲愁、壮志难酬的伪装、掩饰而已。(5分)
展开余下试题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
5.(2016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芳 树 芳 树
沈 约 丘 迟
发萼九华隈①,开跗②寒露侧。 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③。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
注解:①九华:山名;隈:wēi,角落。②跗:Fū,花的根部。③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
(1)试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5分)
【答案】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1分)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2分)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中物象的理解。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既是考查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又是考查比较阅读。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住了物的哪些特征,更要体察诗人的描摹物态之妙。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比如这两首诗歌中的“芳树”,诗人从树的姿态、味道、外在的环境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同时又借助外物对其进行衬托。
(2)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5分)
【答案】沈诗通过芳树在寒飚霜雪交侵之下衰败零落的歌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贻误与损害的哀伤,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被摧残者的同情。(3分)丘诗极言芳树之美好,寄寓了自己不同凡响的抱负和坚贞不移的节操;(3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作答;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比如本题中所涉及的两首诗,从题目来看,都是属于咏物诗;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几个注释都解答了诗歌中的疑难词语的意思;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叹息”;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练提升
1.(2016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1)诗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早春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诗歌描绘了一幅南湖早春霁后花鸟图。(2分)②首联写风吹云散,雨后初晴,阳光返照,大地回暖。③颔联写红花遍野,山杏初绽,湖面铺绿,水苹生长。④颈联写雨后白雁的翅膀仍显得很沉重,笨口拙舌的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句画面的题目,注意诗句中的意象要概括全面,围绕意象展开描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描绘诗句的画面注意抓住意象,围绕意象展开描绘,然后概括诗句的意境特征,最好概括出地点、特征和图景,有时还要点名情感。
(2)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
【答案】①动静结合,首联既有风吹云散的动景,又有阳光返照,大地回暖的动静。②借代修辞,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③色彩渲染,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颈联写雨后白雁低飞诉诸视觉,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诉诸听觉。⑤乐景写哀情,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⑥直抒胸臆,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之情。。(手法3分,分析3分,答出3种即可)
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
2.(2016届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径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本词是其中之一。
(1)词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词的一、二句写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1分),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1 分),渲染了凄凉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1分),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意象的作用。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该题考核诗歌景象。
展开余下试题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1)流落江湖凄凉、愁苦的心境(1分);起首二句景中含情(1分)。(2)遭贬的怨愤(1分):四、五两句,将自我解嘲的辛酸和久抑的悲慨融为一炉,凄怆之情,溢于言;“何人此路得生还”句,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分析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3)结尾两句回首长安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1分),对君王的期待(1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意境入手分析情感。
3.(2016届贵州市兴义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②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③柳色雨中深。
阳和④不散穷途恨,宵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官名,唐时掌制诰。②紫禁:指皇宫。③龙池:指宫中之池。④阳和:仲春二月。
(1)这首诗的前两联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1分):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里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2分)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分地位(1分)。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1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⑴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⑵自己为朝廷做事的衷心。⑶希望得到裴舍人的赏识的殷切之情。(6分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并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最后一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十年犹未遇”中的“十”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按此逻辑,下句应该是扼腕疾呼了,但诗人却自怨自艾了,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这一句尽管说 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十” “犹”“羞将”“白发”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4.(2016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①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①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1)《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5 分)
【答案】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答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如本题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也可以知道诗人为何发愁,愁什么。如句中“愁杀宦游人”,可知漂泊在外,”一生唯苦征尘“是奔走求仕的艰辛、劳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可见年华老去,功业无成。
(2)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6 分)
【答案】①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分)“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1分)集中地表现了词人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1分)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分)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寄(1分)托诗人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流露出淡淡怅惘之情。(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
上一篇: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
下一篇: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7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练)
标签: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7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