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50  2016-11-2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0]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传授以九经为主的儒学经典,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律学、书学、算学教授实用学问,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均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级招收。唐设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由博士与助教等授课,学生称生徒。
学校旨在培养官僚书吏,亦为科举考试服务。名望好的学校保送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在唐朝进入了逐渐完备期,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办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此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应考举子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难度较低。生徒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晋身之阶。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科不过百分之一二。时有谚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制举则是临时考试,是为了网罗非常人才,不常举行。因为科举制度比较公平且机会相等,平民得以晋身,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
科举制度除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两种入仕渠道,门荫即晚辈承接前辈职务。流外入流指九品以下的官员通过考验,升职为品官。唐初,以此二途入仕的为主流,后来唐太宗大力推广学府,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唐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加强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盛唐时期,东亚多国遣送其贵族子弟来唐入学,又将儒家文化传授国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办学校,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始设于唐朝。
B.国子监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建制完整,通过各种官职的设置,进行政务或教学工作。
C.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生徒,都来自贵族和官宦人家,“六学”根据其家中官位的高低进行招收。
D.“六学”教学内容依对象而设,向地位高的生徒传授儒家经典著作,向地位低的教授实用学问。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科举制度进入了逐渐完备期,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其时间安排、针对人群各有不同。
B.生徒中的“通五经者”,除“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外,比他人还要多学《孝经》《论语》。
C.“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保送的生徒、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两个来源,人才发展渠道多样化。
D.谚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明经科”考试录取比“进士科”录取容易得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荫”和“流外人流”是科举制度外的两种入仕途径,在唐初,曾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B.科举制度之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是因为它能使才华出众的平民得以晋身。
C.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最终取代了传统的九品中正制,彻底消除了传统土族的特权。
D.唐代教育的普及,不仅对唐代社会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弃农学文
在太平洋上航行了半个多月,胡适等70个留学生于9月9日在旧金山登上新大陆。随后胡适便改乘火车,横穿美国国土,来到纽约州南部的绮色佳城(Ithaca),走进了康奈尔大学的校园。
时当清朝末年,灾难深重的祖国处在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黑暗年代,炎黄子孙的一些先进分子便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的留学生也多是有血性的爱国青年。
胡适赴美留学,一方面是寻求个人的出路,他在辛亥年元旦作的小诗中曾自述说:“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说的正是真心话。但另一方面,胡适也怀抱着“愿得西乞医国术”和“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他在日记中曾写道:连日日所思惟,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知“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这种身旅异域、眷怀祖国的感情在他的《藏晖室札记》中常有流露。
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反映出胡适当时所怀抱的爱国主义目的。当他准备在上海乘船赴美的时候,他的二哥特地从东三省赶来送行,并对他说因为家道中落,去美国应选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并特别叮嘱胡适不要学文学、哲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这些都没有用。胡适到美国后同许多人谈论专业选择问题,那些人都对路矿不感兴趣,但他又不能辜负兄长的期望,便采取折中办法,选读农科,进了康奈尔大学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
但是,胡适对农学院的课程实在没有兴趣。胡适觉得学农实在违背了个人的兴趣,原来在中国古典文史方面胡适已有较好的基础,留学以来对英国文学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也涉猎了德国和法国的文学,加上当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美国各界人士希望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胡适被邀请去作了几回有关中国问题的讲演,这样就促使他去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因而对政治史也发生了兴趣。这种种原因,便促成胡适于1912年春天放弃农科,转入康大文学院改学哲学和文学。
改习文科虽是由兴趣所致,却也含有他“执笔报国”的心愿。就在转习文科的这年9月,胡适把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第一次译为中文,改名《割地》,登在《大共和日报》上。后来五四文学革命时又恢复《最后一课》原名收入他译的《短篇小说》第一集,列为首篇。从此,这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因胡适用白话译出便影响特大,在中国传诵数十年而不衰。稍后,他又翻译了拜伦的《哀希腊歌》,其词慷慨哀怨,也是激励希人爱国之心的名篇。这些表明胡适爱好文学,他从事外国优秀文学的翻译介绍,为的正是要“以此报国”,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
康奈尔大学设有“卜朗吟征文奖”,以纪念英国19世纪诗人罗伯特•卜朗吟(Robert Browning 1812—1889)。1914年春天,胡适写了一篇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作为应此奖的征文。5月7日揭晓,胡适竟得了奖,获奖金50美元。他以一个外国留学生获得这项卜朗吟征文奖,在学校是少有的,因而各方面人士都有些出乎意料,报纸也作了报道和评论,各大城市报纸又加以转载,甚至登在著名的《纽约时报》上,于是影响便相当大了,一些相识的人都先后来祝贺。胡适也出乎意外的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
显然,胡适是把个人争得的荣誉同为祖国争荣誉联在一起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清末,炎黄子孙中的先进分子为改变中国极度衰败、腐朽、贫穷落后的面貌,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派往国外留学的多是有血性的爱国青年。
B.因为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颇有研究,美国各界人士出于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的需要,就邀请胡适作了几回关于中国问题的讲演。
C.胡适花费了大量精力翻译介绍外国优秀文学,尤其是外国脍炙人口的爱国名篇,他翻译的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中国传诵数十年而不衰。
D.胡适写的论文《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获得了“卜朗吟征文奖”,令各方面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很少有外国留学生能获得这个奖项。
(2)胡适“弃农学文”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3)文章第3段引用胡适的一段日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4分)
钻石鼻圈
【印度】宾杜•V•什里德哈
她曾在金匠铺里看过一只非常漂亮的鼻圈,上面镶有八颗钻石、一颗红宝石。自从看了那一眼之后,她便念念不忘。帕塔知道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它,但她还是问了一下价钱。
“两万卢比。” 帕塔将那只钻石鼻圈握在手中,小心翼翼地转动着。
“拉曼太太买了一只,和这一模一样。”
拉曼太太是帕塔的邻居。她的丈夫与西瓦拉曼同在一个办公室,但比西瓦拉曼高一个级别。拉曼太太随时都想让她记住这一点,而且也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在帕塔前面炫耀自己的丝绸莎丽和珠宝首饰。
帕塔经常在西瓦拉曼面前抱怨那个女人。
“她的丈夫肯定在私下接受了别人的贿赂。你想想,要不然他怎么会过得如此奢侈呢?”西瓦拉曼劝导她。


展开余下试题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钻石鼻圈成了帕塔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病。渐渐地她对家庭、丈夫和她的孩子失去了兴趣。她常常在镜子面前花上好几个小时,想象着自己戴上钻石鼻圈后会是多么的美丽。
突然有一天,西瓦拉曼买回一只钻石鼻圈:上面镶有八颗钻石、一颗红宝石,和她在金匠铺里看到的完全一样。帕塔戴上钻石鼻圈,在镜子前面反复打量着自己。那一颗颗钻石在光线照射下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帕塔看起来简直像一位美丽的女神。
帕塔朝自己会心地一笑,心想,瞧她拉曼太太还有什么神气的!
帕塔展示着自己刚刚得到的钻石鼻圈,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要戴着它。左邻右舍无不对她的钻石鼻圈投以羡慕的眼光。
然而,随后不久她便注意到西瓦拉曼的眼神总躲躲闪闪,好像有什么事要瞒着她似的。每当帕塔准备问及此事,他不是有意避开便是转移话题。显而易见,西瓦拉曼的心上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几个星期后,便发生了一桩拘捕丑闻。
所有邻居都聚集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帕塔从市场采购回来,便听到了一条传闻:税务办公室的什么人在接受贿赂时被当场发现了。
帕塔听了大惊失色。
几个星期来一直在苦苦折磨她的疑虑如今变成了现实。现在,她终于明白了那钻石鼻圈的钱是从何而来的。想到这,帕塔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悔恨:丈夫那样做全都是因为她。多少年来,丈夫光明磊落、从没有做过任何见不得人的事,如今却为了她而接受别人的贿赂,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一切都是因为她的虚荣心以及对那么一块毫无用处石头的迷恋!
帕塔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此时此刻,那钻石鼻圈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魔力。只要能挽救丈夫,帕塔准备放弃一切。
帕塔站在路旁,流着眼泪,心里痛苦不堪。
不知什么时候,帕塔听到有人在喊着自己。她转过身去,看见丈夫西瓦拉曼正朝自己走来。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西瓦拉曼看见她的脸庞挂满了泪痕,有些疑惑不解。
“你到底在哭什么?”
“我还以为你被警察逮捕了!”帕塔几乎是泣不成声了。
西瓦拉曼吃了一惊。如果不是她的严肃表情,他还以为帕塔在跟自己开玩笑呢!
“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唉,你不是给我买了那只钻石鼻圈吗?我知道靠我们自己是买不起的!我也看得出来,你的心里一直非常内疚,最近又……所以,我猜想你一定是接受了别人的贿赂。”
“亏你还想得出!不过,你说得也没错。我也确实为那只钻石鼻圈感到内疚……”
“帕塔,希望你听了之后要挺得住……”显然,西瓦拉曼心里还有几分紧张。“就是关于那只钻石鼻圈……”
“它怎么啦?”帕塔心里又感到忐忑不安起来。
“嗯,钻石鼻圈……”西瓦拉曼结结巴巴地说。
“看在老天的份上,你快点说吧!”
“嗯,那只钻石鼻圈其实是假的!”说完,西瓦拉曼似乎感到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帕塔问了一下价钱,说明她还是奢望自己能拥有钻石鼻圈的,这反映了她的虚荣心理,同时也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B.瓦西拉曼劝导妻子时说“她的丈夫肯定在私下接受了别人的贿赂”,这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也揭示了瓦西拉曼的性格。
C.帕塔误认为丈夫收受贿赂为自己买的钻石鼻圈,她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这表明帕塔和丈夫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
D.小说结尾新奇开放,既解释了丈夫为帕塔买了钻石鼻圈后的反常表现,又引导读者去无限想象帕塔知道真相后的反应。
E.这篇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目的是要批判帕塔那种处在社会底层却又想过奢华生活的人。
(2)请概括文中帕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3)小说写拉曼太太和她的丈夫有什么目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古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8.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展开余下试题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1.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 ,行深山巨谷中”写他求学路上的艰苦情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2013年,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②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③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④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⑤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A.① ④ ⑤ B.① ②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自2005年国务院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通过各项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逐步加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B.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后,国家发改委从数据处理、测算调价金额到公布调价信息,都有一套完整严谨的程序。调价信息将在发改委网站上公布,同时也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发布。
C.夜幕降临,马德里城灯光璀璨,全城200多家书店、图书馆、文化单位和40多位文艺工作者共同参加了这场盛典。这个夜晚,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之夜”。
D.短短几天时间,各城市黄金卖场纷纷下调金价,许多消费者从黄金的保值增值功能为出发点,争相购买黄金。不管金价暴跌的原因如何,这波金市行情又一次让普通投资者见识到了资本市场的变化无常。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出一个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有两种途径: ① 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 ②  降低对自我的期望。 ③ 要想通过取得更高的成就来获得幸福感往往难以如愿, ④ 人们总是与自己身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幸福。 ⑤ 是富豪也有自己的焦虑,因为他的比较对象不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其他的富豪。  ⑥ 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值。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是 二是 当然 如果 那么 /
B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因为 / 就算 总之
C 要么 要么 / 因为 即使 因此
D 不是 而是 毕竟 当然 / 总而言之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当下的电影,过度媚俗搞怪也好,钻营奇观模式也好,①。诚然,电影离不开娱乐性,但娱乐性只是一种催化剂,②。任何一部能够让人记得住的经典作品,原创性的内涵都是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然,③ ,只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让观众在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获得观赏的乐趣,从而愉悦心情。

17、下面是某高中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6分)

四、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专家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阅读的习惯;二是善于思考的习惯;三是与人交流的习惯。
请根据材料,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联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答案
1.C以偏概全。原文表述生徒除来自贵族和官宦人家外,还有来自庶民阶层的。
2.曲解原意。原文表述是“通三经者”“通五经者”都要学习《孝经》、《论语》。
3.C程度加深。“彻底消除”有误,应为“削弱”。
4.
(1)B美国各界希望了解中国新政府的情况,邀请胡适讲演,才促使他去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革命领袖人物的生平。
(2)现实因素①对农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觉得学农违背了自己个人的兴趣。(1分)
②在中国古典文史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国文学有所涉猎。(1分)
③对政治学产生兴趣。(1分)
思想基础: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愿望,实现自己“执笔报国”的爱国主义目的。 (1分)
(3)文中引用胡适的这段日记①直接揭示了他出国留学的动机。②突出了胡适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③这一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5.
(1) A D.(B“揭示了瓦西拉曼的性格”不当;C“帕塔和丈夫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错误;E“处在社会底层”不对,从瓦西拉曼的工作和身份可以看出。)
(2)①爱慕虚荣,痴迷于钻石鼻圈。②嫉妒心强,对邻居拉曼太太的态度③善良顾家,热爱丈夫和家庭④知错能改,听说拘捕丑闻,痛苦不堪,愿意放弃一切挽救丈夫。
(3)①衬托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写拉曼太太和她丈夫的行为和故事有力地衬托出了帕塔爱慕虚荣等特点,突出了西瓦拉曼的良善廉洁。
②推动情节发展。有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沈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