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24  2016-11-2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4]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奋斗中学2016—2017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一语文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2)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秦军氾南。
B. 夜缒而出。
C. 越国以鄙远。
D. 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B.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而乃以手共搏之。
C.愿大王少假借之 。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D.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秦武阳奉地图匣
B.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7.将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分)


浏览完整试题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每空1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 __ !
(2)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 , 。
(3)杜甫《望岳》一诗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的两句诗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特立独行潘光旦
潘光旦性格活跃,喜好运动。早年在清华学校念书时,一次跳高,他由于右脚用力过猛,着地后挫伤了膝盖。因为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最后只好截肢。虽是独腿,但潘光旦不自卑、不气馁。相反,他坚持不懈地练习架拐走路,到后来行动敏捷,如常人一般。周末郊游散步,几乎从不缺席。此外,他还经常和朋友一起进行野外调查。他的爱好是旅行。
潘光旦一度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胜残补阙斋”。顾名思义,“胜残”就是要战胜残疾,“补阙”就是要弥补缺陷。好友闻一多特意为他篆刻了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印章,以示道义上的支持和才智上的赞许。
对于做学问,潘光旦自己总结说:“除了需要一部分天才外,只有四个字——‘抓住不放’,铢积寸累,自然会有豁然贯通的一日。”潘光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家,除了天资出众、勤奋过人之外,与他实事求是、独树一帜的治学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把研究土家族是不是单一民族的任务,交给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的潘光旦。潘光旦通读史籍,博览方志,深入研究,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为了检验结论,潘光旦亲自实地调查。土家人居住的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在崎岖的山路中跋涉,对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都非常艰苦,潘光旦却毫无怨言。他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拄着拐杖,历时65天,走访了18个县市,行程1.4万公里,做了几十次个人访谈,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中央有关部门根据潘光旦的报告,正式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
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
对于学生运动,当事人钱伟长回忆说:“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14年后,潘光旦又接到同类托请。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沈钧儒,转托高教会对清华指令办理其孙旁听事宜,潘光旦认为这是“违例之举”,“于法绝对不妥”,并细数种种“不利”。其实,当时潘光旦已经不负责清华教务,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维护清华的制度,并且说服当事人,也不顾虑因此开罪于人。
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备“温、良、恭、俭、让”等诸多传统美德,但他不会畏首畏尾,不会明哲保身,不会趋利避害。
1921年,清华辛酉级和壬戌级学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员索薪,举行“同情罢考”,潘光旦便是一个积极分子。事后,清华校方勒令罢考学生一律上交“悔过书”,别人屈服了,潘光旦却坚决不写,宁愿为此丧失出国留学的机会。
在光华学校教书时,潘光旦的同事罗隆基因在校外发表言论过多,学校当局要撤去罗的职务。潘光旦对此极为不满,强烈抗议光华大学校长的擅权恣肆,并愤然辞去了文学院院长的职务。
当朝权贵孔祥熙自称是孔子第75代孙。这位炙手可热的政客希望潘光旦能够撰文帮他证明,潘光旦的答复却没有留任何回旋余地:“山西没有一家是孔仲尼的后人。”要想让潘光旦在专业范围内公然撒谎,门儿都没有。
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烟斗,斗腹上的铭文是:“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志于通。”这12个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为人的传神写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潘光旦做学问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独树一帜,不仅能广泛收集材料,还能
实地考察,因而成为了一代名家。
B.潘光旦积极参加清华辛酉级和壬戌级学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员索薪举行的“同
情罢考”运动,事后,他宁愿失去出国留学的机会,也不写“悔过书”。
C.潘光旦是独腿,但周末郊游散步,他从不缺席。他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胜
残补阙斋”, 表明了他战胜残疾、弥补缺陷的决心。
D.潘光旦任清华教务长时,婉拒了两个权贵为其子孙到清华旁听的请托,不怕
开罪于人,维护了清华的校规。
E.潘光旦为人正直,敢为同事打抱不平;他爱国爱民,写书表达建设新中国的
设想;他思想进步,反对独裁,成了反动派暗杀的对象。
(2)潘光旦被称为仁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潘光旦弟子费孝通对恩师的评价是:“他的性格是俗言所谓牛皮筋,是屈不折,
拉不断,柔中之刚。”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费孝通这样说的理由。(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造林绿化,既能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湿度,又能降低雾霾发生率,是一举两得的
事。
②到了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于三江踌躇满志地摸着胡子,长长松了口气。
③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④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
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⑤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
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⑥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展开余下试题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
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B.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全国60岁以上老年
人口已超过1.8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
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李国民是河北省1.5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中的一员,他说:“农民从观望到向
我们们吐露心声,他们的话对我们这些干部很有感触。”
1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唐装使中国人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①_______,神采飘逸,一派儒雅;女士旗袍加身,雍容华贵,②__________,更显现了温婉含蓄的东方神韵。唐装,它用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③________!
14.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在品尝中回味,余味悠长;



五、作文(5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怀疑与信任”或“得到与失去”或“心计与童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行李:出使的人)
2.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
3.B(名词作状语,其他为名词用作动词)
4.B(发:打开)。
5.A(A项两者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C项,前者为代词,代人,代指秦武阳;后者为代词,代人,代秦王。D项,前者为副词,“竟然”;后者为副词,“于是”。)
6.D
7.(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2)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左右大臣都惊呆了,由于事发突然出乎意料,一个个都失去了原有的风度。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实用类文本阅读
(1)选B得2分,选E得2分。(A.以偏概全,原因还有“天资出众、勤奋过人”等;D.婉拒沈钧儒办理其孙旁听事宜时,他已不担任清华教务长。C.原文是几乎从不缺席。)
(2)6分,每点2分。
①爱学生(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军警包围清华园,把学生藏在自家的天花板上。
②忧国忧民。出版《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渴望。
③爱校如家。婉拒权贵为其子孙到清华旁听的请求。
(3)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①坚决不写悔过书,宁愿为此失去出国留学机会。
②抗议学校当局撤去同事职务,并愤然辞去了文学院院长的职务。
③证明孔祥熙不是孔子后人,不在专业范围内公然撒谎。
④婉拒了两个权贵为其子孙到清华旁听的请托,不怕开罪于人。
10.C(①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得到两种收获。②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③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④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⑤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此处灾害已经发生。⑥少不更事:少:年少。更:经历。指年纪轻,阅历不多。形容缺乏经验或不懂人情世故。)
11.A(B.“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来看。C.成分残缺,“施行”后面缺少宾语,应在“生息”后加“政策”。D.不合逻辑,主客颠倒置,末句应为“我们这些干部对农民的话深有感触”。)
12.A(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二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三处是表示假设,第四处和第三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
13.①男人身着唐装;②端庄典雅;③我是中国人
14.示例:美术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在欣赏中赞叹,流连忘返。
历史是巍峨屹立的高山,让人在登临中感受,沉厚雄奇。
15.试题分析: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
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
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将会是文章的深刻而精彩之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205.142.8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杭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