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97  2016-11-23
标签:粤教版 高二 选修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7]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期末综合检测(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期末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应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经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地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地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期,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沈雅婷《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B.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
C.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
D.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
解析C项,“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浏览完整试题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B.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C.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应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
D.清代统治者对有识之士的警告没有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的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解析B项,“都”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B.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
C.元、明、清三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
D.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
解析C项,“做法也是合理的”不符合文意。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尤世威,榆林卫人。与兄世功、弟世禄并勇敢知名。天启中,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调守墙子路。七年迁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告警,从大帅满桂赴援,力战城东有功,增秩受赐。
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其冬,京师戒严,命提兵五千防顺义。俄命还镇,防护诸陵。四年代宋伟为山海总兵官,积资至左都督。
明年正月,贼陷凤阳。世威以二千五百骑赴之,抵亳州。会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及承畴既入关,贼避之而南,复由蓝田走卢氏。扼于世威,仍入商、洛山中。世威军暴露久,大疫,与贼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刘肇基、罗岱俱负重伤,军大溃。贼遂越卢氏,走永宁。事闻,命解任候勘。十年,宣大总督卢象昇言:“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乃命赴象昇军自效。及象昇战殁,自免归。
十五年以廷臣荐,命与弟世禄赴京候调。召对中左门,复告归。明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帅。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官军力战,杀贼无算。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大炮轰之,城遂破。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世威被执,缚至西安。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自成怒,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尤世威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B.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C.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D.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洛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解析先把握这段文字的大意,然后结合名词和动词短语可断开。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启中,“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此处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总兵官,明清两代武职官名,无品级,多由公、侯、伯、都督临时充任。
C.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上行文书的一种,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
D.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解析“檄”是下行文书。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尤世威因功提升官职。因作战勇敢,尤世威不断升职,从低职升到建昌营参将,又从建昌营参将升到山海中部副总兵、总兵官、山海总兵官、左都督。
B.尤世威曾被解除职务。他率领的军队跟贼兵交战时,他及游击刘肇基、罗岱都负了重伤,因而导致大败。朝廷知道后就把世威解除职务,听候查处。
C.尤世威拥有较高威望。被皇帝解除职务后,宣大总督卢象昇为他在皇帝面前求情;崇祯十五年因朝臣推荐他受命赴京等候调用;榆林城危急时大家公推他当主帅。
D.尤世威勇敢抵抗贼兵。崇祯十六年,贼寇用力攻打榆林,箭头、飞石不断地打过来,世威等更加勇猛战斗。城失守后,世威等人继续指挥官兵进行战斗。
解析B项,“因而导致大败”不符合文意,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世威军暴露久,大疫”。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抚”,安抚;“晓”,通晓,熟悉;“徒”,只是;“发”,揭下;“枕藉”,一个挨着一个。
参考答案(1)世威善于安抚士卒,懂得军事,只是因为他的几千名外调来的士兵久守荒山,发生疾疫,才交战失利。
(2)世威等人继续指挥众人巷战,妇女、儿童也扔房上的瓦攻击贼兵,贼兵的尸体堆满各处。
参考译文 尤世威,榆林卫人。他和哥哥世功、弟弟世禄三个人都以作战勇敢闻名于世。天启年间,世威逐步升迁做了建昌营参将,被调去守卫墙子路。天启七年升任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地区向朝廷报告有紧急情况发生,尤世威跟着大帅满桂赶去支援,在城东与敌奋战立下战功,得到提拔和赏赐。
崇祯二年世威升任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这年冬天,京师戒严,朝廷命令他率兵五千防守顺义。不久朝廷命令他返回驻地,防守保护皇陵。崇祯四年他接替宋伟担任山海总兵官,累积升官的资历升到左都督。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年正月,贼寇攻下了凤阳。世威带领二千五百名骑兵前往,到达亳州。恰好碰上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驻扎在信阳,洪承畴命令世威赶赴汝州。他才到两天,承畴也来了。当时贼寇看到河南的官兵势力强盛,都跑到关中去了。因为世威的部下都是精兵强将,承畴让他和参将徐来朝分别驻守在永宁、卢氏一带的山里,以便扼守洛南兰草川、朱阳关的险要之地。等承畴入关后,贼寇躲开他向南逃,又从蓝田逃到卢氏一带来。他们被世威拦截后,又逃进商州、洛南一带山中。世威的军队在野外驻扎久了,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跟贼兵交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刘肇基、罗岱都身负重伤,军队大败。贼寇于是越过卢氏,直奔永宁。这件事被朝廷知道后,朝廷下令解除世威的职务,让他听候查处。崇祯十年,宣大总督卢象昇说:“世威善于安抚士卒,懂得军事,只是因为他的几千名外调来的士兵久守荒山,发生疾疫,才交战失利。现在正值用兵之时,不用他是可惜的。”朝廷于是命令世威到卢象昇的大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等到象昇战死,世威自请罢免官职,回家去了。
崇祯十五年,因为朝臣的推荐,皇帝命令世威和他的弟弟世禄赴京等候调用。皇帝召他们到中左门问了一次话,他们又请假回乡去了。第二年十月,李自成攻占西安,传发檄文到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怕了,率领所统辖的精兵弃城逃跑了。当时巡抚张凤翼还没到任,榆林城里兵马单弱,人心惶惶。布政使都任赶忙召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人与大家一起讨论守城之事。大家推举世威当主帅。不久,贼军以十万兵力攻下延安。刘廷杰招募敢死的勇士,请求河套地区的部队出兵援助。援兵将到,贼寇分兵击退了他们,更加用力攻城。官军奋力作战,杀死了无数的贼兵。贼寇增加兵力来攻打,架起楼车逼近城中,箭、飞石不断地打过来,世威等更加勇猛战斗。他们防守了七个昼夜,贼兵就在城下挖洞,安放大炮轰城,城最终被攻破。世威等人继续指挥众人巷战,妇女、儿童也扔房上的瓦攻击贼兵,贼兵的尸体堆满各处。世威被活捉,被绑到西安。李自成坐在秦王府里想让其投降,世威不愿投降。李自成发怒,把他给杀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宋]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颔联中的“如”和喻体能明显地看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找到要描述的对象和特征,最后答出“形象、生动”的效果。
参考答案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成气势能横压过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被罢职”和诗中的关键词句“恶风”(现实)“空”(孤独)“头白”(年华易逝)和“还家去国情”(被罢官后的孤寂)。
参考答案①“恶风”“黄流”寓示诗人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诗人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写相思破灭了,所得只有眼泪,美好愿望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解析注意“恰似”不要写成“恰是”。
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第(1)~(4)题。(25分)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加拿大]洛•卡里埃
我上小学以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我陶醉于学习拼写,把它当作新颖的游戏,而父亲对此却几乎一窍不通,我家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有一天,他带我来到一丛枝繁叶茂的灌木前,“你要学会挑选桤木。”父亲说。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根一根的桤木枝条,样子十分虔诚。
“你要挑一根十全十美的,像这根一样。”
我看了看,那根枝条和别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父亲打开折叠小刀,割下那根精心挑选的枝条。他剥掉上面的叶片,露出赤裸的枝丫,那枝丫呈完美的Y字形。
“你看,”父亲说,“这枝丫有两条臂,现在你用两手攥住这两臂,用力挤压。”
我按照他的吩咐,握住Y形枝的两杈。
“闭上眼睛,”父亲命令道,“再使点劲挤……别睁眼!你觉出什么了吗?”
“枝丫在动!”我惊讶地喊道。
桤木枝在我握紧的手指间扭动,宛如一条受惊的小蛇。父亲看出我想扔掉它。
“攥住。别动!”
“枝丫在扭动,”我又说一遍,“我听见一种声音,像小河流水!”
“睁开眼。”父亲命令。
我猛地一惊,好像在梦中被他唤醒。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父亲。
“这就是说,在我们脚下,有个小小的淡水泉。如果我们挖下去,就能喝到泉水。我刚才是教你怎样找泉水。这是我父亲教我的,你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的。再说这本领绝不会没有用:人不写字不算数能过日子,可要是没水就不行。”
很久以后,我才发现父亲在这一带颇有名气,因为人们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才能”。他们打井之前总要请教我父亲。他们总是看他闭着眼睛,紧握桤木枝的两杈,在田野里或山岗上四处走动,探测水源。父亲停在什么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做上记号,然后向下挖掘,泉水就会从那里喷涌出来。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生儿育女,撰文著书,而可怜的父亲此时已长眠于地下,安息在他多次找到过清泉的地方。
一天,有人着手摄制一部记录我的村庄和乡亲的影片。我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访问一位农场主,以便留下他伤心的形象:他花费毕生精力为子女准备了一份遗产——当地最好的农场,可是子女却不愿意继承。在技师们安放摄影机和扩音器的时候,那位农场主搂住我的肩膀说:“我过去和你父亲很熟呢。你脚下有一眼井。打井之前我请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他们调查了一番,还分析了一锹泥土,最后写出报告说我的地里没有水。我有一大家子人,有牲口,有庄稼,我需要水啊。看到那些专家什么都没找到,我就想起你的父亲,于是请他来一趟。他走进地里,割下一根枝条,然后闭上眼睛在四处转了一阵。他忽然停下来,注意听一种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然后对我说:‘你就在这里挖吧,水有的是,足够你饮牲口用,还够淹死那些专家。’我们挖下去,找到了水,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净水。”
摄制组已做好准备,他们招呼我就位。
“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农场主说。他钻进一间一直用来存放杂物的小屋,然后拿着一根树枝走出来,把树枝递给我,说:“我从来不扔东西。我一直保存着你父亲帮我找水时割下的桤木枝。我真不明白,它竟然没有干枯。”


展开余下试题我抚摸着主人出于一种莫名的虔诚而保存下来的树枝,心情十分激动,觉得父亲就站在我身后看着我。我站在父亲发现的泉水之上,紧闭双眼,等待枝丫扭动。我希望耳边能响起潺潺的水声。
桤木枝在我手中纹丝不动,地下的泉水也拒绝歌唱。
在从童年的村庄开始的生活道路上,不知从哪里开始,我忘却了父亲教我的本领。
“不要难过,”农场主说,他肯定是联想起自己的农场和自己的童年,“现在父辈有什么也难传给下一代了。”
随后,他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写“我”陶醉于现代文明,可父亲对此一窍不通,甚至连写信都不会,暗示“我”和父亲的分歧,为下文作铺垫。
B.父亲曾经教给“我”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本领,但“我”当时没有认真领会,以至多年后重返故乡发现自己完全忘了这种本领。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父亲的生平事迹,歌颂父亲的为人,含蓄地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戕害,呼吁人们尊重传统文化。
D.桤木枝是父亲寻找泉水的重要道具,它贯串小说的始终,对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表达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E.农场主最后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的举动很有深意,既表现他对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的尊重,又表现他对所谓专家的蔑视。
解析B项,“当时没有认真领会”错,“我”当时已经学会利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本领,只是后来忘记了。C项,“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父亲的生平事迹”不恰当,文章这点表现并不突出,且主题归纳并不全面。E项,“表现他对所谓专家的蔑视”无中生有。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小说标题《失落在水中的秘密》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试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深层意蕴的理解。在这个标题中,表面是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绝招、秘技,实际包含有传统文明丢失的遗憾之情。
参考答案标题中的“秘密”一语双关,既指利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绝技,也指这一绝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即如何理解和对待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
(3)父亲对拼写一窍不通,认为“人不写字不算数能过日子”,小说写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父亲的性格和他身怀的绝技,正是因为他有一种不必依赖现代文明的生存能力,他才这样说。可以从塑造形象和表现的主题两个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写这些是为了显示父亲的“缺点”,展示其与现代文明相矛盾的性格特征;塑造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形象,借以引发人们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思考。
(4)文中的“我”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撰文著书,却忘记了父亲教“我”利用桤木枝找水的本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作个性化解读。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在时代的发展中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是解答此题应该具有的基本观点。
答案示例①子女要尊重并珍惜父辈的“绝技”和“遗产”。父辈的许多东西,子女未必能在阅历不足时明白、领会,等到意识到它的作用时往往悔之晚矣。因此,对父辈以及父辈的“遗产”或“绝技”,年轻人应多一些理解,多加学习和接纳,不能动辄扣上“落后”或“落伍”的帽子。
②父辈在维持事业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紧紧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而不能封闭、保守,应尽可能消除两者之间的代沟或隔阂。同时,父辈在传承“绝技”时,应该扩大“下一代”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子女,而应该把自己的“绝技”看作人类共同的财产,否则,“绝技”可能会因为子女对之缺少兴趣而难以传给下一代。
③如何绾结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是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父亲的“天生才能”卓越超凡,但没有找出其中的科学原理。仅仅局限于父子口手相传,“绝技”是难以发扬光大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应该走近,相互交融,而不应该相互疏远,甚至敌视,不然只能导致更多的文化或文明“失落”。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走向民间的学人——晏阳初
宋恩荣
1890年10月26日,晏阳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城。祖父晏礼忠是私塾教师,父亲晏乐全继承父业,在学塾里做一名教师,同时又擅长中医,常为人把脉开方。
父亲,一派儒者风范,温善慈祥,仁心仁术,是一个旧时代典型的可亲可敬的读书人。在晏阳初的记忆里,父亲脸上总挂着慈祥的笑容,从未见他发过脾气。还在四五岁的时候,晏阳初就跟着父亲到他任教的塾馆上学。在塾馆里,晏阳初虽然年龄最小,但读书格外认真。塾馆里就读的学童,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是根据不同对象,个别施教。教授的内容,先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些童蒙教材,以韵文形式编写,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进一步教授“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教学方法,先是由教师领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进行。最后要求熟读、背诵。晏阳初也是这样,立在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的案边,当着全体同学的面,一句句跟读,一遍遍背诵。每当他摇头摆脑地用洪亮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节奏准确无误地背下整段整段的课文时,父亲得意自足的微笑就是对他最好的嘉奖。在随后的教学进程中,父亲又把所教读的书逐句讲解。这些代表着儒家经典的古书,就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悄悄地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了一粒微妙的火种。经过了一二十年的孕育,他终于领略到这火种存在的意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终于化作无限的动力,引导他为中国与世界的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燃起了光照天际的熊熊火焰。
他的母亲,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不识字,小脚,持家勤俭,教子严明。她虽长得白净清秀,却颇有威仪。对孩子们的待人接物、行事处世,严加管教,要求子女们注意坐相、站相、吃相,从不姑息迁就。母亲的管教,使晏阳初从小养成讲究整洁、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做事认真不苟、自制力极强的良好习惯与品质。
晏阳初的家乡巴中县,虽说是山清水秀,文化悠久,但地处偏僻,交通阻塞,信息闭塞。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在科举制度没有废除之前,他们就已觉察出大山之外另有天地,古书之外另有世界,一致同意送年幼的晏阳初远离家乡去教会办的学堂读书。
1903年夏秋之交,晏阳初在大哥晏桐轩的陪同下,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往保宁府的道路。保宁有一间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规模很小。学生总共只有20多人,住在校中。晏阳初既来自外县,年龄又最小,初来乍到,很不适应。但还
标签:粤教版 高二 选修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粤教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