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国的耻感文化若按其本义来讲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似乎相差无几,所谓“知耻近乎勇”,若作“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阐释,并将“耻感”当作善恶、是非、美丑的辨别标准,那当是不错的。但国人对“耻感”的阐述常常比较笼统。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封建集权的演变,这种耻感文化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如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之后,之所以不肯渡乌江,完全是因为他的失败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里本原的耻感文化已经被“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给异化了,并逐渐蜕变成颇具中国特色的“面子文化”。不过,项羽毕竟还知道羞耻,倘若换成刘邦呢?他会“不肯过江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无耻之徒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成了我们汉族的“高祖”。“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如此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耻”便比“知耻”更得人心,耻感文化便也逐渐沦为面子文化和无耻文化。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因为西方的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而由之所生成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导向社会的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对于个人来讲,正因为自身来到世上就带有原罪,所以忏悔意识就不可或缺;对于国家来讲,正因为每一位官员也无不带有原罪,一旦权力在手,就很可能将这种潜在的罪行释放出来祸害广大民众。因此,对权力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时刻监督和制衡权力,也只有这样,原罪才不至于生发成罪行。尤其是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罪感文化已成为西方社会的共识,并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与进步。比如德国,经历了二战之后,全国上下都认真进行了反省,并不止一次地公开向全世界尤其是向受害最深的犹太人谢罪。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就大相径庭了,至今也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原因恐怕正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 耻感文化就其本原意义来讲,注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与约束,此类道德自律能靠得住吗?如果“耻感”指的确乎是“羞耻之心,义之端也”,那自然是不错的。可中国汉字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往往会让人各取所需地做出歧义的理解和诠释。于是,人们对“知耻近乎勇”的阐释就不再是“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敢于报仇雪恨。 东西方在本源上颇有些近似的两种文化,却因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在传承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对西方的罪感文化我们也应该虚心认真地吸纳,相互融合并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灵魂。 7.下列关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起源有很大相似之处,彼此在传承、演变和发展方面也具有相同的地方。 B. 东方耻感文化中的“耻”其本义指“羞耻之心”,西方罪感文化中的“罪”主要指能导致人犯罪的人性弱点。 C. 东方耻感文化从本原意义上看,它强调人的道德伦理;西方耻感文化则重视克制“原罪”,不让其生发成罪行。 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罪感文化逐渐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与进步;东方耻感文化在封建集权的演变中逐渐沦为面子文化。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罪感文化中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所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都尽可能谨慎地不让“原罪”变成罪行,因此西方社会也没有犯罪。 B. 在项羽看来“耻”的含义不是“知错而改”,而是“败者为寇”,成为“寇”是他最大的耻。因此,项羽无论如何都不会过江东,但他会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 C. 日本之所以至今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上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 D. 中国汉字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耻感文化朝着“变异”的方向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会让人各取所需地对“耻”做出歧义的理解和诠释。 9.从全文来看,下列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是( ) A.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社会价值或国家政治的影响,同时它们又影响社会的发展。 B. 中国所特有的“面子文化”的形成,与耻感文化在发展过程受封建社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功利性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有关系。 C.西方社会强调自由、民主、权力监督与制衡等,这与源起于基督教“原罪说”的罪感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D. 中国的耻感文化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可见我们不仅要反思自己文化的不足,也要学习西方罪感文化以拯救耻感文化所失去的灵魂。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zhù]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