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391  2016-12-2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1]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语基 论述类 诗歌 名句
训练 语基+论述类+诗歌+名句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文言句子如果仅照字面解释、翻译,可能会晦涩难懂,一旦使用意译的方法则涣然冰释,也符合了“信”“达”“雅”的要求。
②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价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③筹备时间长达12年,拍摄周期长达13个月,素材影像超过120个小时的《帝企鹅日记》荣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是实至名归。
④与“说书”不同,“学术”宣讲必须立论严谨,言之有据,不可由着性子臆造,更不可为了耸人听闻而言之凿凿。
⑤博鳌亚洲论坛会场高朋满座,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践行亲诚惠容外交理念,寻求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的伟大构想。
⑥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细大不捐: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属望文生义之误。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宜用“信口雌黄”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与过去相比粮食产量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不能自给自足,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
B.乡愁的重要情感源头是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保护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的重点是保护传统聚居地的原真性和文化景观基因。
C.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民生话题因为和几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关注他们的不仅仅是与会的代表和委员,还有亿万普通老百姓。
D.乡村的寒门子弟很难理解《小时代》里的“青春感”,《平凡的世界》的感动和震撼对条件优渥的“二代”们也很陌生,这种差异折射的是阶层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解析:选B。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国生产的粮食”;C项,语序不当,“因为”放在句首,或者后面的句子改为“所以得到的关注不仅来自与会的代表和委员……”;D项,主客体颠倒,改为“条件优渥的‘二代’们对《平凡的世界》的感动和震撼也很陌生”。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家__①__普通一个学派,__②__西方式的宗教团体,__③__它没有严密的组织制度,不重视自身有形力量的拓展,没有特殊的利益诉求,它__④__基于普遍人性的一种公共性的社会德教,__⑤__致力于向社会和各领域提供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__⑥__社会人生沿着向上向善有序的文明方向前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仅是 而且是 因为 虽然 但 所以
B 虽是 但不是 由于 不仅是 而且 /
C 不是 也不是 / 是 / 使
D 不仅是 也是 虽然 却 并 使
解析:选C。这段文字是一个长句,陈述的对象没有改变,都是“儒家”,从③后面的语句看,①处应该选用“不是”,②处应该选用“也不是”,④处应该选用“是”。据此可以大致确定答案为C项,然后把C项其他词语复位后通读,可以发现语意明确,关系合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浏览完整试题礼是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把它做好,并且可以互相要求。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这就是礼学和理学的差别所在。
(有删改)
4.下列关于“礼和理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学和理学都是中国古代主流的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理念,其对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B.礼教是一种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的思想。理学则是一种特别讲究“内省”功夫的精神的自我肯定。所以,礼学强调制而不化,而理学强调化而不制。
C.礼学的功能作用是巩固社会秩序伦理,理学的功能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所以,礼学的作用是外在的,具体的;而理学的作用是内在的,抽象的。
D.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这句话,既真正代表了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也概括而集中地说明了礼学和理学的区别。
解析:选B。B项说“礼学强调制而不化”说法错误,“礼学”与“理学”相比,虽有“不化”的特点,但并没有“强调”。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礼其实是由不断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进而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漫长的过程。
B.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差别。而理学则淡化以至于抹杀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从一定程度来讲,理学顺应了社会的发展。
C.由于通过学习、接受礼学进而改变自己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虚伪”的状态是在所难免的。
D.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可以互相要求。但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但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解析:选C。C项强加因果。过程漫长不是出现“虚伪”状态的原因。另外,人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的,并非全过程都是虚伪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并不追究你内心究竟怎么样。所以,人在学习接受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一致的情况。这也是礼的局限性。
B.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更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C.不同时代的礼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先秦之礼是基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制度,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后,就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于是礼就被理学取代了。
D.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学者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理学在礼学的基础上产生了。
解析:选C。C项,“于是礼就被理学取代了”说法错误,礼并没有被取代。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小题。(11分)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①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②背世同悲鲁③,浏亮如笙碎在缑④。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注】 ①百般:一作“百啭”。②栖迟:悠游栖息。③鲁:愚钝,冥顽。④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善吹笙,作凤凰鸣。后于缑氏山巅修道成仙飞升而去,世间不闻其笙。
7.与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相比,这首诗中的“莺”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中的形象,这首诗中的莺是“秋莺”,它“独游”幽林,“老舌百般”“栖迟背世”“悲鲁”“凄冷”,抓住这些关键词,与杜诗、白诗中的“自在”莺和“早莺”对比即可。
答案:杜诗和白诗中的莺都是春莺,是活泼、欢乐、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而此诗中的黄莺则是秋莺,所以它生不逢时,孤独,哀伤。它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依然穿过幽深的林子独自漫游。它尽力的鸣叫,声音婉转动听,消散在山林之中。它深黄的身影被淹没在苍茫迷离的秋色中。(意思对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8.最后一句,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结构的理解。最后这句话,写秋莺生活的环境,也是诗人劝秋莺归去的理由,又是一个写景的语句,综合起来看,这句话以景结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让人感到秋莺的悲凉处境而产生同情之情。
答案:诗的最后一句“露华凄冷蓼花愁”,描写了秋莺现处的环境将要变得不好的景象,用来作上句劝说秋莺归去的理由之一。以景议事,暗点主旨。以拟想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增添了诗的含蓄美。
四、名句名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采用类比和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学习之于君子的重要作用,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直接概括了君子的独特之处。
(2)《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音乐曲调从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戍边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杀敌立功矛盾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124.230.148.25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7届高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