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74  2016-12-3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4]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莆田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12月月考试卷
语 文(必修5)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核人:林 隽
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根据情境提示,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滕王阁序》中 ,“ , ”二句通过色彩的变化,写出了秋天山水的特征。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中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进而得出结论: “ , ”,以此说明大鹏的飞翔对巨风的依赖。
二、语文基础知识(18分)
2.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撮和 臭名昭著 缄默(qiān) 数见不鲜(shuó)
B.胡诌 义愤填赝 啜泣(chuó) 佶屈聱牙(jí)
C.妨碍 没精打采 船舷(xián) 翘首以盼(qiáo)
D.毗邻 以公殉私 埋怨(mán) 得鱼忘筌(quán)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俊才星驰 水击三千里 B.而后乃今将图南 目吴会于云间
C.我腾跃而上 徐孺下陈蕃之榻 D.宾客尽东南之美 《齐谐》者,志怪者也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不全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野马也,尘埃也 千里逢迎 B.阮籍猖狂 生物之以息相吹
C.俨骖騑于上路 腹犹果然 D.童子何知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5.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极娱游于暇日 彼于致福者
B.天柱高而北辰远 我决起而飞
C.去以六月息者 奉宣室以何年
D.觉宇宙之无穷 鹏之徙于南冥者
6.下列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而莫之夭阏者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杨意不逢 D.翱翔蓬蒿之间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骈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体文”或“骈偶文” 。因其常用四六字句,故又称为“四六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
B.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C.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D.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懂事的小孩为“三尺童儿”。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矣,乃学《春秋》涉大义,读兵法明习,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


浏览完整试题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或为外国所苦。是时,乌孙大有击匈奴之功,而西域诸国新辑,汉方善遇,欲以安之,选可使外国者。前将军增举奉世以卫候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振西域。奉世乃罢兵以闻。宣帝召见韩增,曰:“贺将军所举得其人。”奉世遂西至大苑。大苑闻其斩莎车王,敬之异于它使。得其名马象龙而还。上甚说,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赏。”少府萧望之独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渐不可长,奉世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为执金吾。数岁,为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于是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出兵陇西。明年二月,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光禄勋如故。其后录功拜爵,下诏曰:“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绝道桥,甚逆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奉世前将兵征讨,斩捕首虏八千余级,卤马、牛、羊以万数。赐奉世爵关内侯,良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余人,皆拜。
后岁余,奉世病卒。
  (节选自《汉书•冯奉世传》)
8.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
B.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
C.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
D.至伊脩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儒家经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B.夷狄,古代少数民族,称东方部落为夷,北方部落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是对少数民族的尊称。
C.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爵。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往往因时而异。
D.拜,古代授予、提升官职的说法,其他如“除”“征”“辟”“拜”也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迁”为调动官职或升官,“左迁”为贬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奉世出生世家,冯奉世的祖先冯亭,和赵国大将赵括一起抵御秦国,在长平战死,冯亭的后人之中有的成为秦国将相。
B.冯奉世初仕不顺,冯奉世在武帝未被选任郎官,昭帝时补任武安侯,紧接着就失官30余年,至本始年间,才再次担任郎官。
C.冯奉世当机立断,冯奉世出使西域,遇突发事件,即刻假托皇帝命令通告诸位国王,整合一万五千人,共击莎车国,威震西域。
D.冯奉世功高受赏,永光二年,奉命率兵出征陇西讨伐羌虏,杀敌八千余人,被汉元帝赐爵关内侯,另有良邑、黄金之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时,汉数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称,或贪污,或为外国所苦。

(2)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法。
四、诗歌鉴赏(8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1)颈联上句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涵泳”与“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涵泳”这一概念由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反复涵泳感受,就会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如果多引外来道理对诗进行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感受不到诗人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朱熹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接受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代况周颐对此认识更为深入,“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与“涵泳”和“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咏”的有声接受方式,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咏”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方识《离骚》。”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都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从而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认识,刘大櫆认为读散文之法,重在音节揣摸,摸透了音节,也就把握了作品内在风神,因此桐城派极力标举高声诵读。


展开余下试题无论是无声的接受方式,还是有声的接受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为此,古代文人又推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意”是接受者的思想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的接受者对此有较深入认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观点就强调了要以己之意去领会作者之心;王夫之说,“读古人文字须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这些文学接受观,高扬了读者的主体性,承认了读者可以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不一定要与作者之意相合。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涵泳”这一阅读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涵泳就能把诗读得通畅,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B.以“涵泳”和“玩味”作为阅读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对作品进行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这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
C.清代的况周颐认为,在阅读诗歌时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
D.“熟读”与“讽咏”是古人阅读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这是一种有声的接受方式。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文学作品的“体格声调”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是读者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B.“兴象风神”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和旨趣,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应该有其相应的领略方法。
C.“以意逆志”指的是无声或有声的接受方式,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
D.严羽和沈德潜的话都说明了领悟作品时诵读的重要性,读者要通过高吟低唱、紧咏慢吟去领会作品的妙处与味道。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在读诗的认识上,既从诗的整体贯通上要求读诗之人须反复涵泳感受,也从“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上强调接受者去细腻感受。
B.从“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中,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
C.刘大櫆认为读散文重在从揣摸音节上去把握作品内在风神,这与胡应麟认为读者应该通过节奏等去领略作品的意蕴与旨趣是一致的。
D.梅尧臣和王夫之都强调了要领会文章的神髓,必须用“心”,必须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读者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6分)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地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B.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展开余下试题D.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E.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17.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三个人物。请说明本段人物描写所用的方法,并具体说明这几个人物的描写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4分)

18.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6分)

七、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咏竹画竹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B.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作为梅兰芳之子、京剧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梅葆玖先生一生致力于发展、恢复与传承梅派经典剧目,为传承梅派艺术竭尽全力。
D.从刀耕火种到声色犬马,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需求就越复杂、越多元、越精细。
2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反腐败斗争上,有“零容忍”的态度,才会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才可能期望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局面出现。
B.前段时间,有人传言称地铁上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随后便意识模糊,醒来时发现身上的财物已不胫而走。专业人士提醒,对于陌生人提供的水和食品,不要随意接受。
C.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不负众望,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加强发球和拦网,连扳三局3-1逆转获胜,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
B.《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C. 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刘伟通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一举斩获“中国达人秀”大赛的冠军。他用双脚熟练地弹奏钢琴的绝技让我顿生高山仰止之情。
D.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 ① 。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 ② ,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 ③ ,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漠视或蔑视。

23. 欣赏漫画《玩大了》,并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3分)

八、作文(6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超越是一种胆量,一种能力,一种状态。
也有人说超越是有限度的,有些事情还是要一步一步来。

莆田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12月月考答案
1.(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C(A.撮合 缄jiān B. 义愤填膺 D.以公徇私)
3.C(A.名作状 B.名作动 C.上:名作动 下:使动 D.形作名)
4.B
5.D(A.在/对于 B.表并列/表修饰 C.凭借/在 D.取消句子独立性)
6.C(A.状后 B. 定后 C.宾前 D.被动)
7.B(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第一日)
8.C
9.B(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10.B(“失官三十余年”理解错误,应是“失官时三十多岁”。)
11.(1)在此之前,汉朝多次派遣使节出使西域,大多都辱没使命不称其职,有的贪污,有的被外国刁难侮辱。
(2)擅自假托皇帝命令违背旨意,征发诸国兵马,虽然有功劳,但不可以用他做后人的榜样。
12.(1)“吞”(1分)。描绘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1分),形象生动地营造出清幽秀丽的意境(1分),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1分)。
(2)用典,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或借代,以鱼竿代指隐逸生活)(2分),表现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生活的矛盾心态(2分)。
13.选A。A项“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不当,绝对化。朱熹强调的是涵泳对解读诗文的重要性,而并非唯一性。
14.选C 解析: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原文说“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
15.选 B。解析: B项“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分析不当,原文为‘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6.BD分析:A项,“情节曲折离奇”,“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有误。C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 E项,“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有误。
17.直接或侧面描写,或肖像描写。(1分)对女子的衣着和行李的描写,意在为揭示女子的身份(大使身份)做铺垫,(1分);对两位男子的描写,采用了对比刻画其神态的方法,主要为后文女人对“埃斯顿为警长”信以为真埋下伏笔。(2分)
18.小说的情节是和两只铐在一起的手紧密相关的。一个女子在火车上遇到了老朋友,却发现老朋友的一只手和另外一个人的手用手铐铐在了一起,女子惊讶,朋友尴尬,而另外一个被铐的人——真正的警长出于好心解释说自己是罪犯,她的朋友是警长,缓解了这一尴尬局面。(3分)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3分)
19. D。分析:A.成分残缺。“体系中”后加“确立了”;B.句式杂糅,“以带给……宾至如归”杂糅,应为“以带给……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以使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莆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