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566 2017-01-18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6]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原创押题卷2
高考原创押题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附加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会对历史剧的服饰做一些改变,有些只是让花纹更加________,有些则是不顾及历史事实,________。为了尊重历史而拘泥于教条________不可取,但不顾历史事实去随意演绎,让观众因服装混乱而搞不清历史,则更不应该。
A.繁杂 李代桃僵 固然
B.繁复 李代桃僵 显然
C.繁杂 张冠李戴 显然
D.繁复 张冠李戴 固然
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繁杂”指(事情)多而杂乱。“繁复”指多而复杂。“繁复”用在此处恰当。“李代桃僵”指李树代替桃树而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张冠李戴”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张冠李戴”用在此处恰当。“显然”指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固然”用在此处恰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15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
B.今年约有350万市民参与了花车巡游活动,主办方共收到花车评选选票近40 000张,其中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花车得票最高,最受观众所欢迎。
C.记者昨日就市民关心的问题专访了市运管处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最快将在下月推出官方版的出租车电召服务,来缓解市民打车难的问题。
D.今年一月份以来,一线城市住房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是二、三线城市住房价格仍然低迷,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任务依然繁重。
A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句式杂糅,“最受观众所欢迎”可改为“最受观众欢迎”或者“最为观众所欢迎”。C项,搭配不当,“缓解”和“问题”不搭配,应将“缓解”改为“解决”。D项,语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在“一线城市”前。]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绿”和“红”分别代指叶和花。B项,“红巾翠袖”原指女子装饰,这里代指女子。C项,“粉黛”原指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粉以抹脸,黛以描眉,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D项,以“梨花”喻雪花,属于比喻。]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斗转星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但江面已远。
①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感慨人生短暂,江山永恒
②如今滩地上已盖满房子
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
④几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抬头北望,远处才见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⑥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A.③②①④⑥⑤ B.⑤③②⑥①④
浏览完整试题
C.⑥⑤③②①④ D.⑥②①④⑤③
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按照登山所见所思的顺序排列,依次是登临而观山壁下死水——抬头远望长江江面——长江上的江滩——江滩上的房子——联想苏轼写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5.下列对“孔子学院”标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20332106】
A.标志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
B.图案简洁明快,动感有力,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C.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汉语、和平等寓意,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
D.图案整体呈圆形,展现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内敛中蓄势待发的时代精神。
D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体现当代中国内敛中蓄势待发的时代精神”是对孔子学院标志的曲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摔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沛先挝折其脚 挝:打
B.坐与督军争斗 坐:因……获罪
C.而逸得去 逸:逃跑
D.治疾于家,借舍从儿 从:跟随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儿”指堂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长社县县令。
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错误。]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关键词“课”“益”“阅”各1分,大意1分)
(2)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关键词“进”“见用”“冗散”各1分,大意1分)
9.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做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要点。文中主要讲了杨沛的四件事,其中督促百姓蓄积干椹说明其有远见,杀曹洪宾客说明其有胆量、有魄力,惩罚黄门说明其执法严厉,身退后生活潦倒说明其为官清廉。
【答案】 有远见,有胆魄,执法严厉,为官清廉。(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杨沛字孔渠,冯翊郡万年县人。汉献帝初平年间,在公府内做令史,根据簿册被任命为新郑长。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用这种办法收集到一千多斛干椹,藏在小仓中。恰逢太祖(曹操)做兖州刺史,去西面(洛阳)迎接天子,他所率领的一千多人马都无粮草。路经新郑时,杨沛请求拜见太祖,将所收集的干椹都献给了太祖。太祖非常高兴。等到太祖匡辅政事后,提拔杨沛为长社县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在长社县境内,不肯遵守法律缴纳赋税,杨沛先打断他的小腿,最后杀了他。因为这件事太祖认为他很有才干。
接连升官,历任九江、东平、乐安等郡太守,在任都很有政绩。因与督军争斗获罪,杨沛受髡刑五年。获罪受罚守徒刑还没有结束,又恰遇太祖在谯县出征,(太祖)听说邺下有许多人不遵守条律禁令,于是发布命令推选邺县县令,要求严刑峻法的才能应当可以和杨沛相比,因此杨沛又从囚徒中被起用做了邺县县令。杨沛拜见后,太祖见了他,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邺县?”杨沛回答说:“竭尽心力,完全遵照法令行事。”太祖说:“好。”回头对座席上的官员们说:“诸君,这个可怕啊。”赏赐给杨沛十个奴隶,百匹绢,既是想以此勉励杨沛,也是报答杨沛当年献干椹充军粮救急之举。杨沛辞别太祖,人还没到邺县,而军队中的豪强势力曹洪、刘勋等人都畏惧杨沛的威名,连忙派家将飞骑过去警告子弟,让他们各自检点约束自己。
展开余下试题
杨沛当了几年县令,因为功绩才能转升为护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马超反曹,大军向西征讨马超,杨沛随军出征,统领孟津渡口大军渡河的事务。当时太祖已经到达南岸,但还有一些人马正在渡河。这时已渡到南岸的中黄门忘了带行轩,想暗自北还取过来,他向渡口官吏要求给他小船,想先单独回北岸去取。官吏大声呵斥着不肯给他,黄门便与官吏争吵起来。杨沛问黄门:“有书信吗?”黄门说:“没有书信。”杨沛怒斥道:“怎么知道你不是想临阵逃跑呢?”于是让手下人揪他的头,给手下人棍棒要去打他,黄门吓得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坏了,黄门自己去向太祖告状。太祖说:“你没有被(杨沛)打死已经很幸运了!”自此,杨沛的声名更大了。等到攻破关中,杨沛代替张既担任京兆尹。
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以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杨沛前后在各地做官,没有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又不肯拿事求人,所以退休之后,家无余资。在家里治疾养病,借侄儿的房舍居住,没有其他的奴婢服侍他。后来得了河南夕阳亭部的荒田二顷,建起瓜牛庐,居住其中,他的妻子孩子都跟着受冻挨饿。杨沛病死后,同乡、亲友及他过去的老部下和一些农民合力殡葬了他。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导学号:20332107】
木兰花【注】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 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明确首句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春燕等相继飞走,春光消逝之景呈现在眼前。结构上:渲染气氛;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为下文的议论和情感抒发做铺垫。
【答案】 鸿雁春燕飞去,黄莺也归去了。(1分)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引起下文的议论和抒情。(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瞬间即逝,如同秋云那样散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兼以物喻人,感慨春光易逝,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葆。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人生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长短相比较,把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没过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1分)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1分)
(3)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伤之情及对人生在世虚浮无依的感慨;三、四句,表达了对现实中美好逝去的惆怅之情;下片开始,是对上片感慨来由的具体表述;末尾两句,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在花间痛饮,这是对失去美与爱的巨大的痛心。
【答案】 惜春之情;被罢相后的苦闷、不平;及时行乐的思想;对失去美好的人与事的巨大痛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逝,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又寓有深意的词作。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莺”“鸿”“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葆,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作者此处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使上下片内容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像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对失去美与爱的痛心。
联系作者生平来看,作者写爱情应当是别有寄托,写此词时,皇帝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外放,晏殊也被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此词化用前人的词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日星隐曜,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6)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
【答案】 (1)家书抵万金 (2)山岳潜形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佛狸祠下 (5)轻拢慢捻抹复挑
(6)奈何取之尽锱铢 (7)绝知此事要躬行 (8)以友辅仁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中药飘香
杨 忠
①闻着煎药时四溢而出香气弥漫的中药,心又回到儿时多病的日子,回到比汤药更浓烈的亲情氛围之中。
②在我蹒跚学步的那段日子,母亲带我到乡下外公家小住。母亲为外公煎药,冒出香气,当我最近距离地闻到从一只被炉火熏黑的砂锅里散发的草药味时,心里存有一种神秘和敬畏。那药是母亲冒着冬雪走了几十里山路,叩开一家早已打烊了的药铺抓来的。外公病歪歪地喝着母亲连夜煎熬冒着热气的汤药,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也许是母亲的孝心和精神感动了上苍,才有如此神力。从此,我们全家尤其是母亲对中药敬若神灵。外公风烛残年与药锅为伴直到去世,享年89岁。
展开余下试题
③我是家中宝贝,病灾不断:小时候出麻疹、痄腮,稍大患肾炎、肝炎,还曾被滚沸的汤药烫伤。因此,外公用过的那个有年头的黑乎乎、脏兮兮的药砂锅,又被母亲找了回来,母亲用清水一洗并念道:“外公保佑小孙孙,那药砂锅熬出来的中药有神力呢。”我的命几乎是泡在“苦水”中熬过来的,能喝水的时候就开始与汤药结缘,那是又令人惧怕又让人感觉亲切的苦味。“良药苦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双关语。虽不懂其意,但我知道对我一定有好处。
④记得我成人之前母亲一直为我煎药。煎药很有讲究。她说:“煎药如同进庙上香,要心诚,不能乱说话,身子也要干净,否则,这药效就不好。药渣更不能随意乱倒,要倒在人气旺的岔路口,让众人把病带走,吃药的人病才能好。”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有时还要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倒药渣时更要走好远的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至今仍烙在我心里……
⑤煎药的流程是中国人独有的,从开始懂得中药能治病到今天,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氛围,一样的心情。洗锅,浸药,生炉。下锅有先后之别,火候有文武之分。解表药用“武火”,滋补药用“文火”;矿石、甲壳、兽角类药“先煎”,药引或粉末状药“后下”。久病成医,耳濡目染,我已熟知其道。
⑥多年之后,我读到清代怪杰石成金《传家宝》中“煎药”一节,有这样的句子:“煎药时要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不损,自得速效矣。”所以母亲煎药时总是不假他人,其认真劲儿就不难理解了。
⑦而现在父亲、母亲都已不在人世了,中药的香气也渐渐散去。
⑧想起小时候生病的日子,想起母亲为我煎药时的情景,不免黯然神伤。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就像当年我生病时她守着我一样。母亲守旧固执,不愿看西医,执意要吃中药,我为她请了最好的中医。而那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药砂锅,经过几次搬家早已不见踪影。母亲很迷信,她说:“外公用了它,病治好了,活得长寿;你用了它,许多病也治好了,如今养得白胖壮实。看来我不行了。”母亲的话很灵验,正如她说的那样,她不久离我们而去。
⑨我时常在想,五味俱全的汤药犹如漫漫人生,也包含生活的滋味。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举起酒杯,醉的是红尘,端着茶杯,泡着的是日月。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也是一种提醒与思考。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意义。这是对人更深的益处,亦如世事从兴而衰,正像人体从健而弱。一碗由砂锅倾出的热的苦水,从口腔到胃肠的距离之中,让人从兴奋到镇定,使人想起生命本身。我认为,中药的本质也许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哲学过程。
⑩中药飘香的日子,其实就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有删改)
12.第①段中说“亲情”比汤药更“浓烈”,文中用了哪几件事表现这种“浓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要求筛选表现“浓烈”亲情的几件事。阅读全文可知,文中主要讲了母亲和外公之间的亲情、“我”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如母亲为外公抓药、煎药的孝心,母亲为“我”煎药时的虔诚态度以及母亲病重时“我”一直守着她的孝心。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①母亲不畏艰难为外公抓药、煎药;②母亲虔诚地为“我”熬药与非常讲究地倒药渣;③“我”为母亲尽心尽力地治病。(第①③点各1分,第②点2分)
13.第④段末尾说“至今仍烙在我心里”,简述“烙”在“我”心里的具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至今仍烙在我心里”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④段末尾,前面说“母亲煎药时的背影和炉火映红的脸庞很好看”,可见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烙在“我”心里。另外,联系全文分析可知,烙在“我”心里的不只是母亲煎药时的背影,还有母亲对待中药的虔诚态度以及对“我”深深的爱。
【答案】 母亲煎药时的美丽背影,母亲对煎药、倒药渣的讲究,母亲对中药的敬畏之心,母亲对“我”深深的爱,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4分)
14.请分析煎药的砂锅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文中的砂锅是煎药用的,母亲用砂锅煎药,使外公的病奇迹般好了,而“我”喝了母亲用砂锅煎的药,很多病也好了,因此砂锅见证并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文中多次提到砂锅,这一重要物象可谓贯穿全文,因此是全文的线索。另外,考生还要深层次挖掘砂锅在体现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答案】 是全文的线索,文中所写几件事都与药砂锅有关,最后两段的议论和抒情也是由用砂锅煎药而引发的;(2分)砂锅见证并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2分)写砂锅煎药的神秘,表现了对民俗和中医药文化的敬畏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
15.作者在第⑨段中讲了哪些生命和生活的道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挖掘第⑨段提供的信息。“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偶尔喝点汤药,益于病体”是在说药与病的关系;“汤药入口,一股暖流在肚肠里奇妙地跳荡,使人感受到一种因苦味而带来的淡淡感伤,使人想起吃苦对生命的
上一篇: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原创押题卷1
下一篇: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原创押题卷3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7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