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18  2017-01-2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8]
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
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 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 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
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篡 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将外 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 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 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 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 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 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顾 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的正气 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 致、内趋的性格。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 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 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宋代词坛还有别一番风貌的歌唱,这就是由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 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 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词雅,宋画也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 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 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无不表现出与宋词、宋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 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 外,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悄然兴起。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 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华的都市生活。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市民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沉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满足 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一种不同于贵 族口味与诗人情调的市民文化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是开放的,外倾的,色调热烈的,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
的生命活力。
B.两宋理学,强调纲常伦理对世界万物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强调人对于“天理”的
一种自觉意识。
C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人而趋于雅化,其特点为: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 律和语言的契合,细腻精致。
D.市民文化是以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兴起的一 种文化,《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这种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宋理学其实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两宋理学与传统儒家学说有着相同的“义利观”。
B.理学突出自觉的“修身”与“自律”,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来遏制个人
情感欲求。
C.市民文化由于更能够直接而热烈地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市民阶层的感官享受,因此在两宋时期有了蓬勃发展。
D.两宋词坛主流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士大夫的心境的集中体现,因而与盛唐时期的诗人
在风格和意绪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3.下列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唐朝的热情奔放不同,宋朝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都会体现出一种相对封闭和内倾的倾向,这应该是与唐宋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相关。
B.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 想正是受到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的影响所形成的。
C.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宋朝的文人赏玩瓷器时喜爱的类型应该是繁丽丰腴的; 他们喜爱的服饰类型也应该是雍容华贵的。
D.按照文中对市民文化的描述,当台上在演出歌舞小戏时,台下应该是观众云集,大 声应和,情景十分的热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 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í) 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 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 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 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 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 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 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 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 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 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 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 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
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 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 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男子 20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 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科举时代经最高一级考试会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一般称为进士及第,科 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各若干名。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 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 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敢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 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 18 人,侯 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要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 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准备改革,但又 不想引起市场恐慌,连侯蒙也不知情,所以他斥责府库主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 分)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8—9 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②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展开余下试题注:①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②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③ 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宗一将游之处。
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 分)
9.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表示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诗是:“
▲ , ▲ ?”
⑵《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 的两句诗是“ ▲ , ▲ ”。
⑶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_,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 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 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 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晨星的。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 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 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 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 家中人接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像季羡林这样 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 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 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三年级,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 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 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这对他以后的研 究和写作,无不影响深远。
1930 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联 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 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 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 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 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 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 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 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 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从 1992 年到 2002 年的十年,是季羡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功成名就,誉 满天下。
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的话,那么,可以说六十七岁 以前,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只跑了二三十米。而在最后的七八十米中, 从 1992 年至 2002 年的十年,则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所以他说:“我的学术研 究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在这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
学术著作:《糖史》、《吐火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鬼兹与焉 耆的佛教》。
他预言:“21 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他对中国和世界的 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 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 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实话”,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 在这两年中,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 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 20 世纪。20 世纪在中国数千 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 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 巨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罔、混乱与幻想。同时,也充满着 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
(选自《世界名人的成功之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有删改)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认为季羡林是“中国的脊梁”,是因为他为发扬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季羡林的阅读范围很广,他高中对中国古籍的钻研热情就高,这对他以后
的研究和写作影响深远。
C.季羡林当年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这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但从中
也可看出季羡林多少有点狂妄。
D.文中指出“成大事者,皆有癖”,季羡林的癖好就是指他潜心研究印度古
代语言、宗教以及碑铭。
E.最后一段表明季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巨变,这一巨变使先生失
望、迷罔、混乱与幻想,同时也影响和成就了先生的辉煌。
⑵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鲁迅和钱钟书,有什么用意?(6 分)
⑶结合文本,概括季羡林终成国学大师的原因。(6 分)
⑷当今社会,旅游之风盛行,而季羡林留德十年,却没有旅游,在他看来,独自 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你怎么看待这 个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2014 年 10 月底,位于滩尖子的万达百货盛大开业,从早到晚商场里的购 物者 ,充分显示出万州市商贸行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②省教育厅的领导指出,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因为这与育人质量的提高 。
③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 V、U、L、W 的形状 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这给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 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 。
④诸葛亮 地坐于城楼之上,抚琴远望,只见司马懿在城下按兵不动,
疑虑重重。
A.络绎不绝 息息相关 一叶知秋 泰然自若
B.络绎不绝 休戚相关 明察秋毫 泰然自若
C.不绝如缕 息息相关 明察秋毫 安之若素
D.不绝如缕 休戚相关 一叶知秋 安之若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的时候,瞥见这绿影, 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住下,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 惊奇了。
B.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 落蕊,早晨起,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弱的触觉。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不是质量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 比沿海地区的高。
D.上个月,109 名编剧就琼瑶女士起诉于正一案发表联署声明,表示在道义 上支持琼瑶依法维权的主张,谴责一切抄袭、剽窃、非法改编他人作品。


展开余下试题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朴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
, , , , , , 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 多
A.②④⑥⑤③① B.②④⑥⑤①③
C.⑤①③④②⑥ D.⑤③①④②⑥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 实验者以保育院的 40 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 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 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 ①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② ,但 仍有 20 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 ③ 。
16.在语文必修 2 的课文中,我们随着几位作者游览了不少风景名胜。假如你到 下列景点中的其中一处去旅游,请你在景点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要求运用 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体现出该景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点,表达要 鲜明、生动,不超过 40 个字。(5 分)
①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景区
②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景区
③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景区
五、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参加一次职业招聘的录取面试,当他迟到了 40 分钟匆匆
赶到时,负责面试的主管冷冷地质问:“你迟了整整 40 分钟,还来干什么?”他 在简短说明理由之后,说道:“我知道我没希望了。我来只是想看您还在不在, 好让我当面说声对不起。”他话音刚落,主管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被录 取了。”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A 。 A 项肯否颠倒,原文为“传统儒学先义后利,理学发展为重义轻利。”因此 “义利观”不同。
3.C【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偷 换概念,选项对于文玩和服饰的推断明显是偏盛唐气象。在第一段提到“宋型文化则是一种 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因此宋朝文玩尚朴澹,重意态,而服饰“惟务洁 净”,以简朴清秀为推。
4.C
5.B(殿试,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6.A(是“不肯”,不是“不敢”)
7. (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
实情回答。”(得分点:无庸、辱、第各 1 分,句意 2 分) (2)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況。侯蒙问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求 取)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得分点:谕、要、进各 1 分,
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 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 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 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 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湜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 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 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 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 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 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 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 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 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 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醒悟了,把这 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到 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
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这个人怎么样 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 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 “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侯蒙 说:“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官员回答道:“八千缗。”侯蒙斥责道:“怎 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颁布。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 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侯蒙也这样吗?” 将侯蒙贬为亳州知州。
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 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 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帝说:“侯蒙身居外地却不 忘君主,是忠巨。”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
8.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一点 1 分,四点满分)
9. 比喻(2 分)。前一句,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 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2 分);后一句,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 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2 分)。(其它如对仗手法 2 分,鉴赏 4 分) 10.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⑵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⑶鹰击长空 鱼 翔浅底
11. ⑴答 B C 得 5 分,答对一个得 3 分。(A 强拉因果。D 缩小范围。“就是指 他潜心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以及碑铭”错,原文表述是“像研究印度古代语 言、宗教、碑铭等”,是癖中的例子。E“使先生失望、迷罔、混乱与幻想”错。)
⑵鲁迅和钱钟书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作者把他们和季羡林相提并论, 可以突出季羡林先生的伟大成就;(3 分)同时通过比较说明了季羡林学习的客 观条件比较差,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取得的,因为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晨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