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614  2017-01-21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4]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文档版专题限时集训24 诗歌鉴赏(二)
专题限时集训(二十四) 诗歌鉴赏(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瘦马图
龚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 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②闲,马厩。《周礼•夏官•校礼》曰:“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
(1)诗中塑造马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诗人将这匹马与“先朝十二闲”对比,突出其神骏;然而今不如昔,如今已是“瘦骨”嶙峋,落魄失意。前两句写马昔日的神采,是虚写;后两句写今日的落魄形象,是实写。虚实结合,对照鲜明。
(2)诗的大意是:想当初这匹骏马从天空腾云驾雾来到人间,非凡的气概使皇帝的御马都形神惨淡。今日有谁来爱怜它的嶙峋瘦骨?夕阳下沙岸上它的身影像一座孤独的山!诗中言“今日有谁怜瘦骨”,出语凄婉,但并非怨恨之语,而有品高自赏之意。“夕阳沙岸”,喻国家已衰亡,原先的神马也流落沙岸,但“影如山”却写出了它形象的高大、不屈、坚贞。
【答案】 (1)①对比(衬托)的手法。(1分)前两句写这匹神马昔日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瘦瘠的山。今昔对比(以昔衬今)。突出了其今日骨瘦如柴的形象。(1分)
②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前两句赞美马昔日的神采,并不着力形容,只用“空尽先朝十二闲”虚写,连御马都相形失色,可见此马的神采,引人想象。后两句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神气质。(1分)
(答比喻、想象亦可酌情给分)
(2)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1分)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1分)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1分)(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注]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 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古代咏物诗或词,言在此意在彼,很多诗词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此题只要分析出二者的“同”并点出共同的寓意即可。


浏览完整试题(2)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不公正对待(“不主张”就是不让梅花主宰自己开放的事,而任由东风摧残摆布),实际上,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
【答案】 (1)二者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1分)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贬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2分)
(2)采用了比喻手法。(1分)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3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注]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 南宋宁宗嘉定末,金国军队南侵,掳掠了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作者即是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题写了此词。
(1)“万顷烟波万顷愁”一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手法。作者连用两个“万顷”,是反复的手法;两个“万”字,语带夸张;以“烟波”状“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不能孤立地看某一句,而应从标题,词本身、注释等各方面综合分析。从注释看,可以分析出两种思想感情,作者是南宋国民,遭难之后自然对南宋和金都有愤恨之情。从词句看,上阕主要表达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的沉痛心情。下阕从“遮断行人东望眼”看,又有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所谓“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都是向北走的时候的情况,则一定有对未来生活的担心。
【答案】 (1)反复 夸张 比喻(写出两种即可)
(2)①对金兵入侵之恨。②对南宋政权软弱无能之恨。③被掳北去的痛苦心情。④为被掳之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忧愁。⑤对故乡的爱与恋恋不舍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偶 成
萧立之
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①晴放纸鸢②。
潍县署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 ①悭:缺少,没有。②纸鸢:风筝。
(1)这两首诗借助不同的意象,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两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各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萧诗中,通过意象雨,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郑诗中通过意象竹,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之情。两诗均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手法。萧诗列举了城中人和农民对雨的不同态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郑诗以萧竹之声来喻百姓的疾苦之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结合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诗人)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2)第一首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城中人与农人对雨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诗人的情感。第二首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萧萧”竹声比喻百姓的“疾苦声”,来表达诗人对大中丞的劝谏。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摊破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______________”一词点明了主旨。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一句,运用了“青鸟”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简要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片中,主人公思绪万千的原因为“春恨”,两字也点明主旨。意象“青鸟”暗示“书信”,结合上片中的关键信息“恨”,可知作者借“青鸟”这一意象,暗示意中人音信全无的忧虑。
(2)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从修辞上看,主人公的“愁情”化作无尽的绿波,与天际相接,可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描写的角度看,作者将“愁情”融入暮色茫茫的清流之中,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
【答案】 (1)春恨 恋人无音信的愁苦(后一空写出“愁苦”亦可)
(2)①以景作结(或“以景结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见凄迷,更增愁情;②化抽象为具体,把哀愁化作不尽之水,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也是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的物化形象,写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忧伤。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这两首诗的结构相似,都是先_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2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布局。元诗前两句描写秋菊,后两句表达对秋菊的喜爱,黄诗前两句写秋菊生长的环境,后两句表达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决心。两诗均为先描写景物,后直抒胸臆。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元诗中的关键词“更无花”“偏爱”,可知作者对菊花的赞美和喜爱。抓住黄诗中的关键词“若为”“报”,表达了作者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答案】 (1)写景 抒情


展开余下试题(2)元诗将菊花与众花对比,从菊花后凋中凸显出对其经历风霜的坚强品格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坚贞个性和高洁人格的欣赏与向往。黄诗直抒胸臆,直言要做司春之神,使菊花与桃花在春天一同登台,争妍斗丽,抒发了诗人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导学号:74812051】
[中吕]普天乐
姚 燧
浙江秋,吴山夜①。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②些些。
【注】 ①浙江:钱塘江,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吴山:在杭州西湖东南。②宁奈:忍耐。
(1)本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离愁别恨。(2分)
(2)“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极尽奇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意象“雁”与思远有关,败谢的“芙蓉”和冰冷的“雨”营造和渲染了悲凉的氛围,“青灯”意味着冷清孤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修辞上,作者化抽象之“愁”为具象之“潮”,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潮之“去”与山之“叠”动静相生,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结合着内容和表达效果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塞雁、芙蓉、冷雨、青灯
(2)采用拟物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心中之愁随钱塘江的潮水流得更远更长,心中之恨与吴山的山峰重叠,连绵不绝。“潮去”极具汹涌之感,“山叠”极写沉重之情。一动一静,状写出心头汹涌澎湃但无法排遣的愁恨,极为奇妙。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迷神引
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该词的上下片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进行了景物刻画。(2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诗歌上片主要写景,“青山”“红日”“大江”“余霞”“烟波”“客帆”等无不是眼中之物,是视觉的角度。诗歌下片写悲凉的心境,通过对“怪歌”“猿鸟”“津鼓”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是听觉的角度。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诗中的主要信息“贬”“愁”“归心”等,可知作者羁旅之愁,不能退隐的无奈,仕途的艰辛。
【答案】 (1)视觉 听觉
(2)全词表现了词人羁旅的寂寞哀愁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向烟波路”几句,写词人回首来路,烟波浩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从而勾起被贬谪的愁怨和悲哀。词人还以阮籍自比,表达自己归心受阻、不得归隐田园的苦闷。又用“怪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烘托词人宦途羁旅的悲苦愁思。 (223.155.151.189)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7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